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聞分析:北京限行、抑車不能忽視“四大前提”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09月28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9月28日電(記者 南辰)北京市人民政府日前發佈通告,決定實施有關交通管理措施,包括加速淘汰黃標車、北京各級黨政機關封存30%公務用車、錯時上下班等舉措。

    一分為二地看,封存公務車、錯時上下班等舉措無疑是受老百姓擁護的。然而,部分私家車主對2008年10月11日至2009年4月10日,“北京市其他機動車(含已辦理長期市區通行證的外省、區、市進京機動車)試行按車牌尾號每週停駛一天(法定節假日和公休日除外),限行範圍為五環路以內道路(含五環路),限行時間為6時至21時”恐怕會有異議。因為這意味著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利用行政手段對機動車日常管理進行長達半年的大範圍“強制干預”。記者認為,雖然這一管理舉措已經電閃雷鳴般公佈,但是今後一段時期內,公眾對這項舉措的討論和質疑是不應回避的。

    其實在奧運會結束前夕,圍繞單雙號限行舉措應不應當長期實施,媒體和社會各界人士已經紛紛建言獻策。通過這場大討論,人們得到的重要共識之一就是在一個法治社會中,對現有私家車的長期限行要以法律為準繩,要有法律依據,要符合法律程序,這是任何一種針對私家車的限行政令能夠長期存在的基礎。

    粗略計算,私家車每週少開1天,每月就少開4天,六個月少開約24天,這是當初購車的消費者絕沒有估計到的。對此,北京市推出限行政策也有補償手段,那就是對停駛的機動車減徵1個月養路費和車船稅。但是,這种經濟補償並不意味著能夠替代長期限行政令的合法性。業內已經有專家認為,對現有私家車用行政手段長期限行有侵犯私人財産權利的嫌疑。

    對此,記者認為,比較聰明的做法是把選擇權交回給車主。例如,智利首都聖地亞哥也是將車輛根據牌照尾號分為5組,從週一至週五限行。但是,聖地亞哥市政府規定,如果車主希望“無限制”行駛,可以多繳納行駛許可費;如果車主願意每週少開幾天車,可以免除部分行駛許可費;如果車主決定從週一到週五都不開車,可以免交行駛許可費。經濟杠桿與強制手段相結合,這比簡單的一刀切要靈活。實際上,不管是單雙號限行還是每週1天限行,其性質是一樣的,都是一種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簡單的行政強制手段,更適用於公車而不適用於私車,從長遠看,對北京這樣的超大城市解決交通擁堵問題起到的作用不會很大。

    北京市限行以及抑制私家車增長還需要注意另外一個前提,那就是國家汽車産業政策中,鼓勵汽車進入家庭的精神。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理事長張小虞認為,新世紀以後,汽車工業最大的事情就是在第十個五年計劃,第一次寫進去了一句話:“鼓勵轎車進入家庭”,這對中國汽車市場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記者認為,正是這個英明的決定,使我國汽車産業迅速發展壯大,我國迅速步入了汽車社會的門檻,不但人民的生活品質因為汽車得到了極大提升,汽車産業在拉動內需方面也成為不可替代的火車頭之一。

    作為中國私家車第一城,北京如果在今後對汽車消費採取嚴苛的限制手段,務必會使汽車産業拉動內需的作用大打折扣。目前,有未經證實的報道説北京未來擬嚴格控制新車牌照,如果真是這樣,北京的汽車經銷商要垮多少,北京的車市要萎縮多少,這都是城市管理者要站在全盤角度認真考量的。

    北京市限行以及抑制私家車增長需要注意另一個前提是政策的制定和執行應人性化。在奧運會前,北京市交管部門公佈了部分車主可改單雙號、殘疾人駕車出行不受限制、夜間部分時段出行不受限制的人性化舉措,這體現了政府職能轉變的微觀發力點。同樣,長達半年的每週少開一天車的限行舉措,也需要這樣的人性化的出發點。對此類人性化細則,北京的老百姓在期盼。

    北京市限行以及抑制私家車增長需要注意最重要的一個前提是:我們尚處在並將長期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客觀事實。記者認為,這個時間定語是比“奧運後”這個最近時髦起來的定語更重要的。想明白這點,我們就應當更深刻地意識到,發展的問題必須在發展中解決。尤其是中央提出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樣是“鼓勵轎車進入家庭”,應該利用政策手段鼓勵什麼樣的轎車進入家庭等結構調整此時顯得尤為重要;如何把“鼓勵轎車進入家庭”與公交優先戰略更和諧地結合在一起,也成為考驗政府部門的難題,很顯然,答案恐怕不是長期限行這種行政手段。

 
 
 相關鏈結
· 北京工商節前對鮮肉市場進行檢查 總體秩序穩定
· 北京發佈加強社會建設實施綱要加快推進社會管理
· 北京十一後實施交通管理措施 將封存30%公務用車
· 第六屆中國國際農産品交易會十月將在北京舉行
· 僑務工作與改革開放30週年座談會27日在北京舉行
· 北京強化節日流通領域食品質量監管確保食品安全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