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三湘第一縣”━湖南省長沙縣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1月23日   來源:新華社

興工促農的“三湘第一縣”
━━湖南省長沙縣經濟社會發展調查

    新華社北京11月23日電

    (編者按)

    一個地處中部內陸、沒有多少資源的農業縣,何以在30年間興工強縣、強農富民,成為聞名遐邇的“三湘第一縣”?湖南省長沙縣用實踐成功詮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道路。

    改革開放30年來,長沙縣緊緊圍繞發展的主題,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發揮優勢,苦幹加巧幹,積極調整産業結構,利用毗鄰省會和交通便利的條件,吸引外來投資,建設工業園區,發展優勢企業和産業集群。尤其可貴的是,長沙縣在大力推進工業化的同時,不忘農業,堅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不動搖,堅持以工促農,促進糧食生産和特色農業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走出了一條統籌城鄉發展的新路子。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生動體現,也是長沙縣給我們帶來的深刻啟示。(編者按完)

    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赴湖南省長沙縣調研組

    改革開放前,長沙縣是一個典型的農業縣,經濟落後,對外封閉,人民生活停留在溫飽水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長沙縣人民在黨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搶抓機遇,發揮優勢,苦幹巧幹,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發展成就,成為聞名遐爾的“三湘第一縣”。

    基本情況

    長沙縣面積1997平方公里,人口74萬,轄20個鄉鎮、238個行政村、36個居委會。1978-2007年,長沙縣的地區生産總值、工業總産值、財政總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等指標分別由2.128億元、0.687億元、0.192億元、327元、127元提高到287.9億元、546億元、31.9億元、15834元、7000元,分別增長了135倍、795倍、166倍、47倍、55倍。全縣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也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由基本溫飽步入了整體小康,正以嶄新的精神面貌向實現全面小康快速邁進。

    推進發展的主要做法

    長沙縣地處中部內陸,境內基本沒有能源資源,發展的基礎也不夠好,為什麼在改革開放30年中能夠發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取得如此顯著的成就?他們的主要做法是:

    (一)發揮區位優勢,實施開發區和工業園區帶動戰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隨著中央鼓勵發展鄉鎮企業政策的出臺,長沙縣結合實際,確立了興工強縣的發展思路。為了加快興工強縣進程,1992年春,在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精神鼓舞下,長沙縣委和縣政府作出了突破傳統縣域經濟發展模式、通過建設經濟技術開發區來吸引外資和企業、加快工業化進程的決定,並制定了“以開發區建設帶動縣城搬遷,以縣城建設促開發開放”的發展戰略。經過10多年的艱苦創業,在昔日荒涼的丘崗山地上建成了一座面積達25平方公里的開發區,區內基礎設施和配套設施日臻完善。2000年2月,開發區成為國家級開發區。

    在努力打造開發區硬體的同時,長沙縣還採取諸如服務承諾制、首問負責制、限時辦結制、掛牌保護制等措施,著力打造優良的投資軟環境。到2007年,開發區已引進項目453個,引進企業294家,累計實際利用外資10.8億美元、利用內資151億元。開發區工業總産值達到414.5億元,稅收為22億元,綜合經濟指標和綜合投資環境在全國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名列第二十二位。

    (二)發展優勢企業,培育産業集群。為使園區內的企業快速成長,成為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火車頭,長沙縣提出,在招商引資過程中,必鬚根據自身實際,找準定位,有意識地引導同類産業、産品在同一園區內發展,以龍頭企業或龍頭項目為帶動,提高産業集中度和關聯度,促進行業集中、産業集聚。

    根據這一思路,長沙縣確定了以經濟技術開發區為中心,突出做好做大工程機械、汽車製造、電子信息及家電三大産業的戰略目標。在具體工作中,他們有選擇性地按照産業規劃引大企業、抓大項目,並按照“優勢産業優先扶持”的原則,在資金、用地、優惠政策等方面予以傾斜。結果在不長的時間內,就引進了中聯浦沅、山河智慧等大型工程機械製造企業,北汽福田、同心實業等大型汽車及零部件製造企業,以及遠大、伊萊克斯等大型家電和電子信息産業企業。他們以這些骨幹企業為核心,引進中小企業,很快就形成了特色鮮明、勢頭強勁的工程機械、汽車製造和電子信息及家電三大産業集群,取得了高成長性、高附加值、高就業能力的效果。2007年,這三大産業集群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303億元,佔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的63%。

    (三)堅持不放鬆農業,紮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一是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糧豬兩大傳統産業。近些年來,全縣水稻播種面積一直保持在120萬畝以上,同時大力推廣優良品種,不斷提高稻穀質量和單位面積産量,連續數年被評為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為了提升生豬養殖業的競爭力,縣裏採取多種措施,使生豬養殖業呈現出持續、強勁的發展勢頭。2007年,全縣生豬飼養量達399萬頭,出欄263萬頭,位列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第二位。二是以市場為導向,著力發展特色農業。主要是根據市場需求和當地條件,做強茶葉、花木、蔬菜三大新興産業,形成了北部9個鄉鎮的“百里茶廊”、東南部5個鄉鎮的“百里花卉苗木走廊”和在長沙市近郊的近10萬畝蔬菜生産帶。三是以工補農,強化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近5年來投資10多億元,實施公路和橋梁建設項目183個、842公里。投入水利建設10多億元,使全縣防洪抗旱能力有了明顯增強。投資1億多元對全縣農村電網進行改造,全面完成農村電網改造工程。

    (四)努力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一是加大社會事業投入。對教育的投入近年來連續保持在3億元以上,全面完成了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不斷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每年投資400多萬元改善鄉鎮衛生院基礎設施和醫療設備,疾病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不斷健全。其他社會事業的投入也連年增加。二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參與率已達98.5%。建立了城鄉特困戶醫療救助制度,累計發放醫療救助金885萬元。先後在農村啟動了“安居工程”和農村低保制度,累計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3645萬元。基本實現了城鄉應保盡保。三是努力擴大就業。縣財政不斷增加預算資金並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加強對下崗失業人員、拆遷群眾和農村勞動力的就業培訓。近5年共推薦了約2萬人到園區企業就業,共為2.1萬多人提供了免費職介服務;累計舉辦各類農民教育培訓班3800多期,接受培訓的農民達25.3萬人次,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6.9萬人。

    (五)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引領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一是根據中央大政方針及時制定催人奮進的目標引導發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長沙縣委一直堅持根據中央的大政方針及時制定前進的目標和思路。這些目標和思路緊緊圍繞發展主題,既有明確的奮鬥目標,又有與之相適應的戰略措施,從而能較好地引領全縣經濟社會健康發展。二是堅持團結幹事。改革開放以來,長沙縣始終堅持加強黨的建設和各級領導班子建設。在縣委的領導下,各級各部門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都能夠圍繞全縣工作大局,團結一致,埋頭苦幹,形成了共促發展的強大合力。三是採取多種措施打造了一支特別能戰鬥的幹部隊伍。他們特別重視培養一支具有較高素質和較強能力的基層幹部隊伍。為了使廣大鄉鎮幹部能夠安心工作,長沙縣不但較早就實行了鄉鎮幹部的工資由縣財政統一發放,還保證鄉鎮幹部的各項福利待遇都與縣直機關的幹部相同。為了加強村級幹部隊伍,縣委大力實施“四培養”黨建工程,即把農村黨員培養成致富能人,把致富能人培養成黨員,把黨員中的致富能人培養成支部書記,把優秀支部書記培養成典型。

    發展前景展望

    今後5年長沙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以發展為主題,加快新型工業化、新農村建設和新城鎮建設步伐,增強經濟實力,促進社會和諧。到2012年,地區生産總值達到660億元,年均增長15.5%,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翻一番;財政總收入確保80億元,年均增長20%,力爭突破100億元,年均增長26%;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25000元,年均增長11%;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年均增長10%。

 
 
 相關鏈結
· 湖南:2009年1月起湖南參合農民可報門診費用
· 湖南將選派正廳級幹部奔赴基層擔任縣委書記一職
· 湖南上海兩省市簽訂《湘滬口岸大通關合作協議》
· 湖南召開會議部署進一步擴大內需 促進經濟發展
· 湖南前10月消費品零售額3335.42億元 增長22.8%
· 旅遊局調研組赴湖南廣東開展實踐科學發展觀調研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