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農業部部長: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偉大探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8年12月20日   來源:求是

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偉大探索

農業部部長 孫政才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是指導新形勢下農村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緊密結合改革開放30年的偉大實踐,立足工作實際,認真學習《決定》精神,對於我們牢牢把握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的基本方向,推動農業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一、農村改革掀開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篇章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系統回顧了我國農村改革發展的光輝歷程,使我們溫故而知新。

    農村改革經歷了波瀾壯闊的歷程。改革首先從調整農村經營體制開始,實行家庭承包經營,廢除人民公社體制,農民有了生産經營自主權。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農村改革全面推進,逐步取消農産品統購統銷,鄉鎮企業異軍突起,形成了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局面。90年代,按照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深化農産品流通體制改革,調整經濟結構,促進勞動力轉移,繁榮和發展了農村市場經濟。黨的十六大以來,農村改革進入了統籌城鄉發展新階段,實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現代農業和新農村建設紮實推進。30年的農村改革發展,不僅從根本上改變了我國農業、農村、農民的面貌,而且為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做出了重要貢獻。

    改革給農業農村帶來了歷史性的變化。改革前,我國農業生産力水平低,農民生活困難,2.5億人口吃不飽飯。改革充分調動了農民的生産積極性,農業綜合生産能力顯著增強,糧食生産不斷躍上新臺階。1978—2007年,我國糧食産量由6095億斤增至10032億斤,成功地解決了13億人的吃飯問題;農村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農民人均年純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140元,農村貧困人口降至1479萬人;農村社會事業不斷進步。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新農村逐步呈現在世人面前。

    農村改革為國民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改革推動了農業生産力的發展,不僅滿足了人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而且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原料和資金積累;改革推動了生産要素在城鄉間的流動,大量勞動力從農業轉向非農産業,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改革推動了外向型經濟發展,農副産品進出口貿易穩定增長,鄉鎮企業出口創匯不斷增加,提高了我國農業的國際競爭力。

    農村改革對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創造性探索。農村改革使農民有了自主經營權和個人財産權,促進了農村多种經濟成分的快速發展,培育了農産品和其他要素市場,形成了農村新的産權制度,推動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的建立。農村改革使鄉鎮企業率先走上了市場經濟的道路,對國有、集體經濟實行市場化改革發揮了示範作用,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行了創造性探索。

    農村改革為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保障社會大局穩定奠定了堅實基礎。改革中,我們始終重視維護農民民主權利,鞏固新時期工農聯盟,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實行黨組織領導下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制度,依法實行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為實現經濟社會和諧穩定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認真汲取農村改革的基本經驗

    《決定》認真總結我國農村改革的歷史經驗,指出只有堅持把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堅持農業基礎地位,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保障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産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著力解放和發展農村社會生産力。在農村改革發展中,我們黨牢牢抓住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這個根本,每年下發的中央農業農村工作文件,特別是改革初期的5個1號文件和十六大以來的5個1號文件,都把推動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擺在首位,著力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科學發展。農村改革的30年,是我國農村生産力獲得極大發展的30年,也是農民得到實惠最多的30年。實踐證明,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推進改革,通過改革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産力,改變了農村的落後面貌,促進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我國農村改革始終在探索中前行,每一步推進、每一個創造,都源於農民的實踐。改革之初,對包産到戶、包乾到戶,中央高度重視,放手讓農民探索;對鄉鎮企業的興起,中央給予了高度評價和有力指導,推動鄉鎮企業健康發展;對大量農民進城務工,中央于2002年制定“公平對待、合理引導、完善管理、搞好服務”方針,建立平等就業制度,促進了農村勞動力平穩有序轉移。正是在農村改革中,我們黨始終堅持及時總結推廣基層和農民創造的好經驗、好做法,農村改革發展才得以順利推進。

    穩定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必須長期堅持並不斷完善。為穩定農村基本經營制度,1984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土地承包期15年,讓農民吃了“定心丸”。1993年中央決定,在15年承包期到期後,再延長30年。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進一步指出,現有土地承包關係要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為賦予農民長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權,1993年將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載入《憲法》,2002年通過《農村土地承包法》,2007年制定《物權法》,強化了對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的保護。並在穩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建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市場,不斷豐富統一經營的內涵。實踐證明,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黨的農村政策基石,是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農業生産特點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加快建立健全農業市場體系和政府支持保護制度。農村改革的過程就是發展市場經濟的過程。改革一開始,國家減少了農産品統派購任務,給農民更大的農産品購銷自主權。1985年中央決定,放開水産品市場和價格。隨後,按照“有調有放,調放結合”的原則,除棉花由國家定價,糧、油、生豬等實行“雙軌制”價格外,其餘大多數農副産品價格全部放開。1999年,我國放開了棉花市場價格。2004年,全面實行糧食流通體制改革,實現糧食購銷市場化。目前,除煙葉、蠶繭外,其餘農副産品市場已全部放開,農産品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在放開市場的同時,我國注重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彌補市場調節的缺陷與不足,從農業補貼、農産品價格保護、農業生態環境補償等方面著手,逐步建立起了農業支持保護體系。

    積極推動城鄉經濟社會統籌協調發展。統籌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建設,破除城鄉二元結構,破解“三農”難題,不僅要靠進一步放開搞活農村經濟,更要靠推進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黨的十六大立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個宏偉目標,提出了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提出了“五個統籌”,把城鄉統籌放在首位;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調統籌城鄉發展;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建立促進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制度。正是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出發,貫徹統籌城鄉發展方略,邁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歷史性步伐,才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三、深入貫徹十七屆三中全會精神,努力實現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當前及今後一個發展時期,我們要按照十七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戰略任務,把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作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根本要求,努力推動農村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重中之重”的戰略思想,切實強化農業這個國民經濟的基礎。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把中國的事情辦好,必須高度重視加強農業基礎,解決好糧食問題。這是最迫切的民生問題,關係黨和國家工作全局。要堅決守住18億畝耕地這條紅線,努力構建農業穩定發展的長效機制,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及主要農産品有效供給。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切實維護農民利益,讓農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要始終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農業,實現農村生産、生活、生態協調發展;要始終堅持統籌兼顧,處理好新時期工農、城鄉之間,農産品總量平衡、結構平衡與質量安全之間,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增加地方財政收入與提高農民種糧效益之間,居民消費者利益與農民生産者利益之間,立足國內基本供給與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之間的相互關係,促進農村經濟實現科學發展。

    著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立足農村改革發展,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要認真遵循“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協調推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經濟建設上,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作為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促進糧食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政治建設上,要大力加強農村民主法制建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擴大農村基層民主,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文化建設上,要實施新農村實用人才培訓工程,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社會建設上,要繼續加強道路、飲水、能源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加快建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範圍。黨的建設上,要繼續完善基層黨組織設置,加強領導班子建設。

    立足國情,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規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從人多地少、農業資源緊缺的實際出發,必須加強農業基礎建設,著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和效益,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從農戶規模小、經營分散的實際出發,必須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在穩定土地承包關係並長久不變的前提下,允許農民採取多種形式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從農村生産力水平低的實際出發,必須加快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全面提高農業物質裝備水平,大力培育新型農民,著力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從農業比較效益低的實際出發,必須繼續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努力構建支持農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從農産品市場與國際市場融合日益加深的實際出發,必須立足國內生産,擴大農業對外開放,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從農村地域廣、農業發展不平衡的實際出發,必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積極探索建設現代農業的多元模式。

    堅持城鄉統籌發展,構建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在新的形勢下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發展,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要統籌城鄉收入分配,構建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逐步縮小城鄉收入差距。要統籌土地利用和城鄉規劃,合理安排城鎮建設、農田保護、産業聚集、村落分佈、生態涵養等空間佈局。要統籌城鄉産業發展,發揮工業對農業的輻射帶動作用。要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把國家基礎設施投入的重點轉向農村,促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向農村延伸,不斷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統籌城鄉勞動就業,建立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市場。要統籌城鄉公共服務,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的範圍,為城鄉居民創造平等的發展環境。

    實現中國農業的現代化任重而道遠,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不斷開創農村改革發展新局面。

 
 
 相關鏈結
· 決定解讀:從現代化進程看我國農業發展所處階段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