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7日電(記者毛咏)改革開放使新疆農民腰板挺起來了,錢包鼓起來了,農民人均純收入30年間增加近26倍。
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喀什地區人口密、耕地少,經濟發展落後,農民增收難。當地幹部群眾創了“三高田”模式,將以往單一的大田平面種植向多元化立體種植轉變。疏勒縣縣委書記郭建民解釋,所謂“三高田”就是採取“果樹+雙膜瓜+架子瓜”、“小麥(或棉花)+架子瓜”或“雙膜瓜+架子瓜+蔬菜”的栽培模式,達到“投入高、産出高、收益高”的目的。
農民買買提艾力告訴記者,2006年他家種了6畝“三高田”,收入2萬多元,不但還清了銀行貸款,還為即將結婚的兒子蓋了兩間抗震安居房。買買提艾力計劃明年要承包別人的土地,擴大種植面積。“有了好政策才能挺直腰板掙錢,舒舒心心過日子。”
進入21世紀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人民政府圍繞增加農民收入這個核心,在確保糧食安全的前提下,積極調整農業結構,結合地域氣候特點,優化産業佈局,推進棉花、糧食、林果、畜牧四大基地建設,以確保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
在大力推廣種植紅棗之前,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南緣的若羌縣偏僻、閉塞、貧窮。這些年,若羌縣迅速成為新疆的紅棗種植大縣。截至2007年,全縣擁有10萬畝棗林,農民人均擁有棗樹1000棵,其紅棗品質享譽全國,山東、河南等傳統紅棗種植大省的採購者也前來搶購若羌的“樓蘭紅棗”。2007年,全縣僅紅棗銷售的人均收入就達4959元,成為新疆大力發展林果業實現農民快速增收的典型之一。
目前,新疆已建成環塔裏木盆地、東疆、北疆三大林果基地,一些林果業發展較早的縣市,林果業收入已佔到農民年收入的一半以上。據新疆農業廳農業處的統計,新疆農民來自林果業的收入正在持續增加,到2010年,新疆林果面積將達到1500萬畝。
近年來,新疆提出加大南疆經濟落後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長期生活在閉塞農村的農民從“農門”走向“廠門”。2007年,新疆喀什地區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0.6萬人次,實現農民勞務收入14.5億元。
據新疆勞動保障廳提供的數據,到“十一五”後5年,新疆每年穩定轉移農村就業30萬人,年均150萬人次參與勞務創收。
在農民增收的步伐上,新疆正一點點縮小與全國平均水平之間的差距。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統計,1978年新疆農民人均純收入119元,截至2007年已達到3183元,增幅達25.7倍。有了余錢,農民生活水準大幅提高,人均家庭消費的食品、衣著、住房、家庭設備用品的支出比30年前分別增長9.4倍、6.87倍、33.1倍和5.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