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新聞分析:我國防汛抗旱工作仍存在"四個不適應"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1月09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哈爾濱1月9日電(記者姚潤豐)面對氣候複雜多變,極端災害性天氣頻發多發、水旱災害總體偏重的形勢,在各級防汛、氣象等部門的有力協調和科學應對下,去年全國防汛抗旱工作取得了全面勝利,將水旱災害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據國家防總辦公室統計,去年減少洪澇受災人口5590萬人,減淹耕地5922萬畝,減免城市進水396座,防洪減災效益達2431億元;完成抗旱澆地面積2.52億畝,挽回糧食損失264億公斤、經濟作物損失274億元,解決了1203萬農村群眾和896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

    “雖然近年來防汛抗旱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但我國的防汛抗旱水平與面臨的形勢和任務相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突出表現為‘四個不適應’。”國家防總副總指揮、水利部部長陳雷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是防災減災基礎體系與保障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命財産安全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我國大江大河部分幹流沒有得到有效治理,蓄滯洪區安全建設還未全面實施,中小河流治理嚴重滯後,部分江河缺少控制性骨幹工程。沿海仍有34.3%的重點海堤沒有達標,沒有形成有效的封閉圈。很多城市防洪排澇標準偏低,設施老化,內澇嚴重。全國還有3萬多座病險水庫,時刻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全國有一半以上的耕地缺少灌溉設施,現有灌溉工程老化失修、效益衰減。全國還有2億多農村人口存在飲用水不安全問題,西部地區工程性缺水問題仍然較為突出,每年仍然有4500多萬城鄉居民因旱生活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

    其次,預測預報預警能力與有效應對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的要求不相適應。局部暴雨、山洪、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正呈現點多面廣、突發性強、危害大的特點,這些災害大多發生在邊遠山區,由於這些地區交通和通訊不便,監測和預測預報能力偏低,災害預報精度和準確率還不夠高,預警信息發佈不夠及時,預案體系不夠完善,群眾防災意識不強,往往造成大量人員傷亡和嚴重經濟損失。水庫特別是中小水庫通信預警和水雨情測報等設施落後的局面尚未根本改善。城市局部暴雨和內澇問題日益突出,重大災害事件時有發生。北方地區連續多年乾旱,水資源短缺問題十分突出。我國的旱情監測體系還處於起步階段,旱情監測評估和預測分析能力嚴重滯後。

    第三,防汛抗旱保障能力與社會化防災減災的要求不相適應。目前,我國防汛抗旱經費投入渠道還比較單一,社會化投入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堤防保護區、洪泛區、蓄滯洪區、河道和防洪規劃保留區內的防汛抗旱社會管理相對薄弱。防汛搶險隊伍和抗旱服務組織數量不足,規模偏小,裝備落後,搶險和抗旱服務能力普遍不強。工礦企業、城市社區、邊遠山區以及農民、中小學生、進城務工人員的防災避險知識和自救互救能力亟待提高。

    第四,防汛抗旱技術水平與現代化防災減災的要求不相適應。我國防汛抗旱科技創新的總體水平仍然偏低,防汛減災仍主要憑藉經驗,抗旱工作基礎研究滯後,抗旱手段相對落後,抗旱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的研究開發與推廣應用滯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力度不大。工程設備與裝備的現代化水平不高,抗洪搶險還主要依靠人海戰術,採用傳統的搶險器具和物料,現代化程度較低。

    陳雷表示,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防汛抗旱工作要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治水思路,大力推進防汛抗旱“兩個轉變”,加快構建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相適應的防汛抗旱減災體系,積極探索應對水旱災害的重大舉措,切實強化防汛抗旱應急管理,不斷提高防禦洪澇乾旱災害能力,為確保人民生命安全、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維繫良好生態提供有力保障。

 
 
 相關鏈結
· 陳雷在2009年全國防汛抗旱工作會議上講話(全文)
· 河南省防汛抗旱指揮部宣佈啟動Ⅲ級抗旱應急響應
· 山西通知要求各級防汛抗旱部門做好當前抗旱工作
· 國家防總:科學應對防汛抗旱保奧運實現預期目標
· 國家防汛抗旱總指揮部部署第13號強颱風防禦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