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宜昌1月24日電(記者江時強)三峽水庫2008年11月初完成試驗性蓄水後,對枯水期長江中下游的補水能力大大增強,長江沿線通航和工農業生産用水條件有效改善。
從2008年9月28日開始,三峽水庫實施試驗性蓄水,至11月4日,三峽壩前水位漲至172.4米,試驗性蓄水結束。中國三峽總公司樞紐梯級調度中心介紹説,三峽水庫新增水量193億立方米,水庫回水末端已至重慶主城區。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長江進入枯水期。作為季調節水庫,三峽水庫正好發揮枯水期為下游補水的作用。根據國務院三峽建委的要求,三峽水庫完成試驗性蓄水後,水位開始均勻下降,加大下泄流量以改善長江中下游用水條件。
至1月24日8時,三峽壩上水位已降至169.18米,葛洲壩下游水位達到39.99米,高於38.5米的最低通航保證水位。通過加大三峽水庫下泄流量,位於三峽大壩下游38公里處的葛洲壩出庫流量達5260立方米/秒,遠高於三峽蓄水前枯水期葛洲壩的常年平均流量。
長江武漢航道局局長王先登對記者説,與2007年枯水期比,長江中游通航條件大為改善,重點淺險航段窯監水道、太平口水道、武橋水道等今年均沒有出現船舶擱淺礙航現象,這得益於三峽水庫蓄水後有大量的水可以補給下游。
記者了解到,長江中下游沿線城市用水情況正常。今年入冬以來,安徽境內大通水文站來水量一直保持在1.2萬立方米/秒左右,長江入海口的鹹潮被有效沖淡,保證了上海、南通等城市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