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住上新房子 過上好日子—四川災區住房重建紀實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1日   來源:人民日報

    把住房重建作為提升改善人居環境的重大機遇

    如何在農房重建規劃中既符合科學、安全、方便要求,又體現出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的特色和生活習慣,同時又利用重建機遇切實改善村民人居環境,成為建設和規劃部門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記者在廣元市青川縣看到,當地在為5萬多戶農民規劃重建永久性住房過程中,把重建作為一次改善農村面貌、提升人居環境的重大機遇,在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基礎上,把“安全、經濟、實用、節地、特色”作為農房建設的基本要求,堅持“依山傍水、顯山露水、隨形就勢、錯落有致”的原則,儘量杜絕“夾皮溝”、“拉線式”的建房模式。記者走進幾個已經基本完成重建的村落,只見“小青瓦、白粉墻、木蘭花窗”式的農家小院裏,重新栽植的花草已經綻放出鮮艷的枝葉和花瓣。在利州區工農鎮千佛村,一條條平整的水泥路把農舍連在一起,家家戶戶窗明几淨、客廳臥室寬敞整潔。鎮長孫小平説,該村堅持新農村建設與災後重建及居民環境建設規劃和社會事業發展規劃等相結合,形成了完整規範的生態小康新村建設。在劍門關古鎮,正在全面施工的古鎮災後重建工程,將有效地展現古鎮韻味,並成為劍門關景區的重要景點和休閒、購物、娛樂的重要場所。

    在距離老北川縣城不遠的一處山谷壩子中,一大片錯落有致的羌族建築掩映在夕陽余暉中,這裡就是在地震中曾成為廢墟的北川縣擂鼓鎮貓兒石村吉娜羌寨。如今,這裡山川依舊、溪水長流,美麗整潔的羌式吊腳樓前,是迎風招展的“羌”字彩旗。貓兒石村村支書張安清告訴記者,吉娜羌寨在重建前,規劃部門反復論證徵求意見,設計圖紙全村人都仔細看過,各級政府始終堅持因地制宜尊重民意,按照老百姓的要求,連同改水改廁改廚改圈等新農村建設措施,一起寫入新村規劃,整個羌寨設計就是依山就勢、層層疊疊,與自然山水融為一體。此外,為增加羌寨的歷史感,連村裏的燈光照明、污水處理、便捷通道、綠化美化、擋墻河堤等都進行了詳細規劃。到去年底,69幢新居完成建設,村民喜氣洋洋地搬進了新家。村民們説,住在這樣的新房裏,感覺就像回到了老房子,親切、踏實、舒心!

    地處青藏高原的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是這次地震的震中所在地,全州13縣和215個鄉鎮近70萬人受災,很多村寨遭到滅頂之災,需要重建和維護的農房達到13萬間。該州受災最重的震中映秀鎮在恢復重建中,規劃部門針對當地地質條件,按照“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目標,以8度抗震標準設防,在房屋建築上實行“雙保險”,即“上部不減弱、底部要加強”。與此同時,規劃部門還針對這裡各民族融和聚居地特點,把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要素融入重建中,結合山水環境營造宜人的城鎮居住、生活風貌,把民居分成三類進行建設,包括以川西風格和羌族風格為主的濱水居住片區、以川西風格為主的濱水商住片區和以羌、藏風格為主的山體居住片區。目前,總投入約20億元的映秀鎮重建工作正在緊張有序進行。截至4月24日,阿壩州農房重建累計開工達6萬多戶、累計竣工近4萬戶,分別佔需重建總量的97%和63%,今年國慶前受災農戶即可全部搬進新居。

    如何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把住房建設當成改善人居環境的重大機遇,成為備受關注的一個重大課題。截至今年4月,全省納入規劃的城鄉住房、城鎮體系、農村建設、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防災減災、生態修復、市場服務體系、土地整理復墾等10個大類的恢復重建項目已累計開工近1.3萬個,佔重建任務的近39%,完工項目已超過4000個,累計完成投資近3000億元,佔估算總投資的1/3。

    把住房重建與農村産業重建和農民增收結合起來

    四川省有關部門在全力推進災後住房重建的同時,也在千方百計為災區群眾的生計籌劃長遠,讓災區群眾不僅及早住上新房子,而且還能住得下去、生存得下去。

    在都江堰市的蒲陽鎮花溪村,村民騫錫萍一家有座三排平房和一座二層小樓圍成的川西風格農家小院。騫錫萍告訴記者,在重建中她家獲得了政府的1.6萬元補助金,加上自己的一些積蓄,再向銀行貸了3萬元,總共花了6萬多元就把小院子重新修好建好。她指著對面一塊佔地近百畝正在建設的生態蔬菜大棚基地説,蔬菜基地佔了她家的土地,要請她們一家當工人,一旦到蔬菜大棚基地上班,她家的收入就能翻倍,銀行的萬元貸款也容易還了。蒲陽鎮黨委書記楊德偉説,光全鎮災後住房重建就要拉動近4億元的內需,鎮上的川蘇産業園區內還有食品飲料、機械製造、生物醫藥、建材、新材料等數十家企業,不少居民就在本地上班。全鎮大量農民現在已經轉變成為農業産業工人,目前鎮上已有兩個佔地1000多畝的“折耳根”種植基地、3000多畝藥材種植基地、7000畝筍用竹和2000畝獼猴桃種植基地。“這些農業産業項目已使得全鎮居民的年平均收入提高了大約1000元”。

    都江堰市委書記劉俊林告訴記者,作為成都市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江堰按照“四位一體”的城鄉一體化實踐思路,把農村産權制度改革的成果融入災後重建和産業重建中,讓災區群眾不僅能住上漂亮的新房子,更能過上幸福的好日子。

    地處秦巴山區的廣元市是一個山區、老區和連片貧困地區“三區”合一的市,“5·12”特大地震又讓這裡成了極重災區,全市有近20萬農戶房屋需要重建。在重建中,廣元市委、市政府把加快發展作為重建第一要義,把災後農房重建與産業發展、生態小康新村建設、城鎮化戰略有機結合,努力夯實群眾安居樂業基礎,實現災區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市委書記羅強告訴記者:只有新房子,沒有新産業,不是新農村。為此,廣元市在農村永久性住房重建中,大力發展畜牧、林業、果蔬三大優勢産業和獼猴桃、木耳、核桃、煙葉、茶葉、油橄欖等特色産品,並有序組織災區農村勞動力和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參與災後恢復重建項目工程務工。去年全市雖遭了大災,但創下了大災之年“糧食不減産、農民保增收”的好成績,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4.7%,今年一季度農民人均現金收入也實現了“開門紅”。

    在極重災區汶川縣,由於産業恢復帶來的效益,全縣農房重建開工率已達93.6%,今年一季度全縣農民人均現金收入也達到1053元,同比增長達23%,其中旅遊業是收益最好的項目之一,目前汶川縣的景區道路、賓館等旅遊基礎設施正在恢復之中。震中映秀鎮正式啟動一日遊後,今年前4個月旅遊總收入就達6000多萬元,同比增長近25%。

    為擴大災區農民增收門路,四川省勞務部門也利用各種辦法和手段,全力以赴開闢勞務市場。據有關部門統計,今年一季度,全省各地為擴大農民工就業,先後對72萬多農民進行了勞動技能培訓,培訓規模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萬多人,1777萬人實現省內外勞務轉移輸出,今年前3個月全省農民工務工收入達到272億多元。

    發展特色農業、加強農業基礎建設、增強農民增收能力,是四川省各地在推進農村永久性住房建設過程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四川省農業廳負責人介紹説,四川省在去年大災之年奪得農業大豐收、農民增收保持兩位數增長的基礎上,今年一季度以來,圍繞災區群眾增收的農業生産項目投入大幅增加,農業農村經濟呈現穩定發展的良好態勢。據統計,今年一季度全省擴大內需新增農林水利基本建設項目完成投資17億元,一季度全省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産值達610億元,農民人均現金收入達到1350元左右,同比增長10%。有關專家分析説,只要保持這種發展態勢,今年全年糧食增産10億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8%以上的目標任務完全能夠實現。

    碧綠的田野、漂亮的農房、正在加緊建設的城鎮,一個嶄新的天府之國向我們款款走來。(記者 鄭德剛)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相關鏈結
· 廢墟上崛起溫暖的家--四川災區群眾住房重建紀實
· 汶川地震極重災區彭州市將啟動城鎮住房重建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