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青春無敵過海峽——兩岸青年交流與融合紀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5月1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5月15日電(記者劉暢 張舵 趙博)1985年夏天,剛從福建師範大學畢業的楊毅周因為一項特殊的“政治任務”而來到北京——中華全國台灣同胞聯誼會首次邀請了30位居住在海外的台灣青年回到祖國大陸參加夏令營,楊毅周作為陪同人員參加了營團。

    45歲的楊毅周現任全國臺聯聯絡部部長,每年組織數以千計的兩岸青少年越過海峽參訪、學習與交流。“如今,兩岸年輕人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比起當年自由與開放了許多。”楊毅周説。

    從少量到大量,從單向到雙向,從彼此對望到相融一家……20多年來,青年交流為兩岸關係的發展打開了一扇特殊的窗戶。如今,窗外風景正濃。

    青年互訪 1個影響100個

    全國臺聯臺胞青年夏令營早已從最初的每年幾十人,發展到現在出現千人大團,從開營至今累計接待的台灣青年已超萬人。夏令營營員從最初以“海外臺胞”為主早已轉變為十分之九來自島內。

    夏令營是台灣青年實地了解大陸的第一扇窗口,也是兩岸青年最早的交流平臺。對不少台灣青年來説,一次短暫的夏令營可能是一次改變人生的旅行。

    33歲的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台灣籍博士後林承鐸,在回憶起1999年參加的那次夏令營時説:“跟隨營隊,我第一次去了南京、蘇州、揚州和上海。來到江陰華西村真是大開眼界,原來大陸的農村也可以建設得如此富裕!”

    也是在那一次夏令營中,林承鐸從大陸高校的同齡人那裏了解到,大陸的大學生生活與台灣沒有太多不同,有選修課也允許談戀愛。

    在興趣的驅使下,林承鐸決定留在大陸完成大學學業,並且一口氣讀到了博士。目前,他正在人民大學一邊進行法學研究一邊從事教學工作。在他的影響下,兩個和他一起長大的好朋友也從台灣來到大陸,現在都在著名學府讀書。

    像林承鐸這樣因為一次夏令營而對大陸産生興趣,進而前來求學與工作的台灣青年不在少數。“來過大陸的台灣學生回到台灣後會在他的周圍掀起‘大陸熱’,他們看到、聽到、感受到的東西會通過親朋好友傳播開來,引起更多人想來大陸走走看看的願望。”林承鐸説。

    楊毅周認為,與20多年前相比,兩岸青年對彼此的了解程度明顯加深,而且思想方式明顯趨同,這使得兩岸青年之間交流的話題比起當年深入了許多。

    為了滿足台灣營員們與大陸年輕人進行更多交流的願望,全國臺聯組織的青年交流活動做了內容與形式上的調整。比如,從2005年開始,臺胞青年夏令營開放了營員的自由活動日,兩岸青年有了更多“單獨相處”的時間;因應一些台灣青年有志來大陸求學的需要,全國臺聯近年來組織了多個大陸高校考察團;為滿足兩岸大學生專業知識方面的交流需求,開設“歷史專業交流團”“醫學專業交流團”等專業交流活動,受到熱捧。

    根據全國臺聯所做的臺胞青年夏令營影響力評估結果,每一個參加過夏令營的營員在島內可以影響100個人。一個家庭如果有一個孩子參加了夏令營,可能影響周圍數十個家庭。

    去年5月以來兩岸關係出現的重大變化,使青年夏令營實現了“雙向”舉行。“去年下半年我們首次組織了大陸青年赴台灣的夏令營活動,今年大陸青年的入島交流活動將比去年規模更大、人數更多。”楊毅周説。

    同窗共讀 共植友誼之樹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2006級本科生劉剛強的msn上,有50多個台灣好友。他坦言,這是擔任北大台灣研究會副會長及兩岸青年交流志願者積累下來的“人脈關係”,其中不乏感情頗深的“死黨”。

    北大台灣研究會是一個學生社團組織,目前登記在冊的學生有300多人,其中來自台灣的學生有將近40人。作為研究會“最高顧問”的理事長是一位中文系的台灣碩士研究生。

    “我們研究會主要是為學校裏的台灣學生提供服務和幫助大陸學生了解台灣。”劉剛強説,台灣研究會在每個新學年開始的時候,都會幫新入校的台灣學生結交一名大陸學生和一名高一級的台灣學生作為“學伴”。“主要是為了讓他們早點適應學校的生活,找到大家庭的感覺。”劉剛強説,這在北京大學已經形成傳統。

    大學二年級時,劉剛強曾赴臺參加東亞研究性大學夏令營。“我剛到台北,電話就被打爆了。”他説,那些曾在北京結下友誼的台灣朋友爭相約他喝茶、遊玩。“約會太多了,很多時候只好約在深夜去西門町的夜市吃夜宵。”

    劉剛強對記者説:“台灣大學生更具有自主性與創造性,他們通常自己安排學習的內容和時間,而不是依靠學校。而大陸學生給台灣學生的印象往往是勤奮與刻苦。”劉剛強很羨慕他的台灣朋友們豐富而充滿個性的課餘生活。不過他認為,在一起進行學術研究時,大陸學生的知識面和思辨能力不輸于台灣學生。

    來自北京大學校方的統計,目前在北大就讀的台灣學生有300余人,分佈在26個院係。其中,醫學部、管理學院、法學院以及部分人文學科院係的台灣學生較為集中。北大外事辦公室的潘老師告訴記者,近年來北大學生入島交流的人數也在增加,“2009年北京大學計劃赴臺獲得相關科目學分的學生將超過50人,這是歷史上最多的”。

    在北大,台灣學生與大陸學生混住在一起。“我們隔壁宿舍住著4名來自台灣淡江大學的交流生,大家經常聚在一起談天。”劉剛強説。

    築夢大陸 從過客到“北漂”

    26歲的吳學媛是37名首批通過大陸司法考試的台灣人士之一,也是最年輕的一位。4月初,她在廈門領取了司法部頒發的《法律職業資格證書》。

    吳學媛充滿自信地對記者説,目前兩岸已經就大陸資本赴臺投資達成了共識,她希望利用自己精通兩岸民商法的優勢,為大陸企業入島投資提供法律諮詢。

    如今,從大陸廣闊的市場空間中尋求成功機會的台灣青年已經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選擇“築夢”大陸的台灣年輕人以從事高科技産業、創意産業以及服務業者居多。

    30多歲的邱慧玲在台北已是一家上市公司的高層管理人員。但兩年前,她毅然移居北京,接受了中關村一家高科技企業品牌發展部總監的職位。“我每天乘坐地鐵10號線上班,經常碰到操著台灣口音的年輕人,有時大家相視一笑。”邱慧玲説。

    邱慧玲目前就職的閃聯信息技術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是工業和信息化部扶植的高科技企業,其研發能力與成長潛力在世界同類企業中名列前茅。在這個擁有80多名員工的企業中,邱慧玲是唯一的台灣人,但這個特殊的身份並沒有使她産生任何不適應。“大陸企業與國際接軌的程度很高,我在台灣積累的營銷經驗在這裡用得上。”她説。

    兩年的“北漂”生活也讓她結交到一大幫北京朋友。邱慧玲説:“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他們總是伸出援手。”

    2006年初,25歲的戴家雯與其他5名同齡台灣夥伴第一次來到正在下雪的北京。“本來是應聘做DJ的,但後來那個迪廳並沒有開張,我們一下子失業了。”戴家雯説,這次挫折讓社會經驗不多的他們受到不小的打擊。

    此後,其中兩個同伴離開了北京。戴家雯與另外3個同伴決定留下來“自己做點事”。半年後,4個年輕人共同投資的台灣奶茶店“脈絡茶飲”開業了。貸款、租門面、辦執照、裝修、飲品研發……4個年輕人一邊咀嚼著創業的艱辛,一邊逐漸積累做老闆的經驗與成就感。3年間,“脈絡奶茶”已經在北京最知名的外企商務區擁有了4家加盟店。

    在“脈絡奶茶”的飲料單上,有一種用“北京二鍋頭”與果汁勾兌而成的雞尾酒,叫做“北京涼茶”。4個台灣青年以這種特有的方式詮釋著對北京的情感與認知。當被問及成功的秘訣,戴家雯認真地對記者説“就是勇氣和耐心”。 

 
 
 相關鏈結
· 兩岸近千名代表參加第六屆"湖北武漢台灣周"活動
· 林文漪勉勵臺籍幹部為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而努力
· 臺辦主任王毅:希望兩岸關係取得新的全面進展
· 台灣保險類金融機構關注兩岸深度合作籌謀"登陸"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