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範圍的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有序推進。這是改革開放以來第五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
截至目前,除中央批准四川因地震災情適當推遲上報改革方案外,全國30個省級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已獲中央批准,正在組織實施。
這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央為地方因地制宜改革預留了廣闊的探索空間。對地方政府機構設置的具體形式、名稱、排序等,中央不統一要求上下對口。有關專家認為,這是歷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給地方自主權最大的一次。
大交通 大農業 大水務 大文化……
大廳局模式頻亮相
一件事情一個部門負責
中央編辦副主任吳知論説,這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央精神是,既堅持原則性,又強調靈活性;在中央確定的限額內,需要統一設置的機構應當上下對口,其他機構則可根據當地需要,因地制宜設置。與國務院機構改革相比,“有同,也有不同,一切從實際出發。”
細細研究已公佈的省級政府機構改革方案,記者發現,每個省份都在積極探索建立符合本地特色的“大廳局模式”,包括大農業、大水務、大交通、大文化等,允許一個部門對口上級幾個部門。通過大部門體制進一步理順機構職責關係,儘量做到“一件事情一個部門負責”,成為本次改革的一大亮點。
作為第一個獲批的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方案,上海市合理調整了一些職能相近的部門,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大部門體制。該市組建了城鄉建設和交通委員會,該部門將原建設和交通委員會的職責、農業委員會的參與指導郊區城鎮規劃建設的職責、市政工程管理局的重大工程規劃建設和資金安排等職責,整合劃入。原建設和交通委員會、市政工程管理局不再保留。
在大刀闊斧推進大部門制改革的重慶,先行推進的“大農業”、“大交通”、“大文化”等改革已頗有成果。
作為該市啟動大部門制改革的試點,市農委于2008年8月8日掛牌成立,由原農業局、農機局、農辦與農綜辦整合而成,形成“大農業”管理格局。這項調整,使市政府直屬機構減少1個、直屬局級事業機構減少1個、處級內設機構減少16個。
整合前,該市涉農資金分散在這4個部門,資源配置成了“撒胡椒面”;整合後,就可以“握緊成拳”。截至2008年底,市農委整合了近40億元涉農資金,統籌安排,集中用於農村地區的經濟和生産發展。在2008年全市執政為民考核中,市農委綜合排名第六,充分顯示了大部門的優勢。
5月7日,天津水務局宣佈成立,力圖以“大水務”解決大城市長期的“多龍管水”、“政出多門”難題。新設立的水務局,將原水利局以及建委的城市供水、城市排水和河道堤岸管理職責整合劃入,橫跨水利、供水、排水三大領域,構成統一的水務管理體制。
十七大報告提出,加大機構整合力度,探索實行職能有機統一的大部門體制。中央編辦三司司長李曉全表示,這種大部門制的整合,不應只是簡單的機構撤並、人員進出,而應重在轉變職能、理順關係、優化結構、提高效能。要減少行政層次,降低行政成本,解決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政出多門等問題。
旅發委 社會辦 研究室 金融辦……
“個性化部門”初現身
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
“這次改革,中央主要是控制機構數量和人員編制,機構設置權則更多地交給了地方。地方政府有很大的創新空間。”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汪玉凱認為,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在整體上會與中央政府機構改革保持一致,但不意味著地方要完全照搬中央政府機構模式。
他分析,中國各地情況比較複雜,越到下級、基層政府,越要適應當地的特殊性,其機構設置的差異性可能就越大。地方機構改革要立足本地特點,把共性和個性結合考慮。
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宋功德也同意這一看法: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應當從各地實際情況出發,尊重個性化差異,反映其地方特色,在設立機構時各有側重。
這一輪改革中,海南省立足本省實際,將省旅遊局更名為省旅遊發展委員會,並由省政府直屬機構調整為組成部門,部門排序也靠前。主要承擔以下幾方面職能:突出節慶、文化和會展等相關職能;重視規劃項目建設;加強人才培訓教育;加強旅遊監管職能等。
按照十七大加強社會建設的要求,北京市立足首都實際,設立了社會建設工作辦公室,作為政府組成部門,負責統籌規劃、綜合協調全市社會建設工作和加強社區建設、社會組織管理與服務、社會工作者和志願者隊伍建設等。該辦相關負責人表示,該機構的成立,表明北京市社會建設在體制機制創新上邁出了關鍵一步。
東部浙江,將省政府研究室改為單獨設置,升格為省政府直屬機構。無獨有偶。西部陜西,也將省政府研究室調整為省政府直屬機構,挂省發展研究中心牌子。有關專家分析,這表明地方政府更加看重智庫的功能,讓其在決策中更好發揮參謀助手的作用。
煤炭大省山西,以原煤炭工業局為基礎,整合了該局職責和省經委等有關部門涉及煤炭工業方面的職能,組建煤炭工業廳;改革前沿廣東,將挂靠省政府辦公廳的原省金融服務辦,更名為省金融工作辦,調整為省政府直屬機構;濱海城市天津,組建市政府直屬機構口岸服務辦,加強口岸協調服務……
這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央專門下發了《關於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意見》,允許各省(區、市)因地制宜,充分考慮當地政府職能特點來設置機構,不搞“一刀切”。
吳知論表示,機構改革不是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為了加快建設服務型政府,推動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從目前情況來看,地方政府從實際出發,從長遠考慮,因地制宜操作,使這次改革更加符合實際,更能取得實效。
[資料]前4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回眸
改革開放以來,與國務院機構改革相適應,我國已進行4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眼下正在推進第五次。每一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都適應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1983年地方政府機構改革
1982年中央一級黨政機構改革基本完成。1983年進行的較大規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目標旨在調整和加強各級領導核心,精簡龐大臃腫的機構,選拔大批優秀中青年幹部。這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是以調整領導班子為重點,同時提出了精簡機構、緊縮編制,實行老幹部離退休制度,加強幹部的輪訓工作以及推行市管縣領導體制等多項任務。
■1994年地方政府機構改革
繼1993年中央政府機構改革完成以後,1994年開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在全國展開。這次改革的主要特點是:
1.以轉變政府職能為關鍵,強調要加強宏觀管理職能,弱化微觀管理職能;堅持政企分開,切實落實企業的經營自主權,促進企業經營機制的轉換。2.專業經濟管理部門精簡力度較大。很多專業經濟部門成建制地轉為經濟實體或服務實體。對一些行政管理職能較多,管理任務重、一時難以轉為經濟實體的專業經濟部門,也精簡了內設機構和人員,減少對企業産、供、銷和人、財、物的直接管理。3.較大幅度地精簡了機構和人員。4.推行了國家公務員制度。
■1999年地方政府機構改革
繼1998年國務院機構改革完成以後,地方政府機構改革1999年在全國陸續展開,于2002年基本完成。這次機構改革堅持“既要積極,又要穩妥”的方針,著力於政府職能的轉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精簡機構和人員,進一步轉變了機關作風,行政效率有所提高。
一是政企、政事、政社分開有了進一步突破。
二是抓住轉變職能的新切入點,大力清理了政府行政審批事項。
三是進一步理順了部門與部門之間以及各層級之間的職責關係。
四是機構編制大幅度精簡。
■2003年地方政府機構改革
這次改革主要特點在於:1.上下對口設置省級國有資産管理機構。與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相對應,各地組建省級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2.有關機構調整和職能整合從各地實際出發。3.嚴格控制機構和編制。各地的方案比較好地體現了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做到機構、編制、領導職數“三個不突破”:機構調整均在規定的機構限額內進行,人員編制未突破中央核定的總數,領導職數嚴格按照規定配備。(盛若蔚 整理)
中國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進程已經開始提速
資料圖片:8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在北京召開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工作電視電話會議。國務委員兼國務院秘書長、中央編委委員馬凱出席會議並講話。 新華社記者 劉建生 攝
“國務院機構改革基本完成,地方機構改革穩步推進。”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總結了2008年我國行政體制改革的成果,並提出2009年“加快地方政府機構改革”。中國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進程開始提速。
新形勢下改革刻不容緩
在過去的一年裏,國務院機構改革的任務已告階段性完成。目前,全國範圍的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已進入最後審批和實施階段。截至2009年2月23日,已有27個省區市上報了省級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其中上海、陜西等21個省區市的方案已獲中央批准,正在組織實施。詳細>>>
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進入方案審批和實施階段
記者15日從中央編辦獲悉:目前,全國範圍的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已進入方案審批和實施階段,上海、重慶、陜西、河南、寧夏、雲南、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湖北、安徽、西藏、海南、青海、新疆等15個省(區、市)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已經獲批,並陸續實施。其他省(區、市)政府機構改革方案也將在近期上報中央。>>詳細
中編辦: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將嚴控機構和人員編制
“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要嚴格把好‘兩道關’。”12月25日,中央編辦副主任吳知論接受專訪時強調,此次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必須實現嚴格控制機構數量和人員編制的目標。>>詳細
17省區市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方案獲准並將陸續公佈
2008年10月,隨著上海市政府機構改革方案被中央正式批復,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的大幕徐徐開啟。目前,全國範圍的新一輪地方政府機構改革已進入最後審批和實施階段。截至1月20日,北京、上海、重慶、陜西、河南、寧夏、雲南、吉林等17個省(區、市)的政府機構改革方案已獲批准,並將陸續向社會公佈;其他地方政府機構改革方案正陸續上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