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機“寒流”中迎來春天
--湖北宜都支持企業應對金融危機調查
新華社宜昌6月10日電(記者江時強、吳植)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不利影響,湖北省縣域經濟強市宜都市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結構調整、轉變發展方式和優化服務作為保增長、增效益的主攻方向,見事早行動快,企業生産經營基本沒有受到衝擊。
今年一季度,宜都市完成財政收入2.2億元,同比增長17%;凈增規模工業企業23家,全市實現規模工業總産值41.8億元,同比增長33.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17.2億元,同比增長43.2%。
調結構攻市場上項目招招見效
面對國際市場“寒流”,在連續6年獲得“湖北省縣域經濟先進縣市”的宜都市,記者看到的卻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宜都東陽光實業有限公司加快內部産業調整步伐,發展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制藥産業,近年用於研發的投入達到1億元,建成了全國最大的大環內酯類抗生素發酵基地。企業負責人對記者説,去年化成箔産品出口銳減,生物制藥銷售額卻達10億元以上,今年一季度完成銷售收入6.4億元,同比增長89.8%,出口同比增長4.8倍。
宜都市華陽化工有限公司是亞洲最大的紫外線吸收劑生産企業,産品全部出口到歐美國家。董事長徐明華介紹,今年他們在穩步拓展國際市場的同時,通過開髮油漆防紫外線添加劑等新産品,迅速打開了國內市場,一季度銷售收入增長42%。
湖北最大的衛生潔具企業宜昌長江陶瓷公司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今年投資1500多萬元新上一條國內産品生産線,新增銷售收入1000萬元以上,新增就業崗位200個。
中共宜昌市委常委、宜都市委書記宋文豹介紹,近幾年,宜都始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積極引導企業提檔升級,調整産業結構、産品結構和市場結構。通過實施優勢産業集群工程、産業優化升級工程,大力發展生物醫藥、精細化工等高新技術産業,使得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的支柱産業和科技含量高、抗風險能力強的高新技術企業異軍突起,成為應對危機的“生力軍”。
去年,全市開工建設招商引資項目66個,其中投資過億元項目20個,協議總投資116億元,工業項目完成投資38億元,增長65.7%。爭取國家、省政策性項目129個,資金2.74億元。宜都精細化工産業集群進入全國縣域産業集群競爭力百強,高新技術企業達10家,支持科研與開發項目資金達到5000萬元。今年將新增財政投入2.5億元,用於工業園區基礎設施配套。
大循環中循環小循環環環相扣
宜都市市長莊光明説,宜都通過産業鏈延伸升級發展循環經濟産業集群,實現了單位資源綜合效益的大幅提高,煤化工圍繞25萬噸合成銨産業鏈延伸,綜合效益提高近10倍;鋁産業鏈從普鋁到化成箔升值10倍以上,每噸鋁錠至化成箔可增值25萬元以上。
宜化集團楚星片區圍繞合成氨的利用,開發了甲醇、甲醛、季醇産品;圍繞企業內部的熱能綜合平衡,興建餘熱鍋爐及發電機組,年發電量8000萬千瓦時以上;圍繞磷復肥生産所産生的鹽酸及香溪化工公司的電石産能,建成年産12萬噸PVC産品生産能力。
宜都市明遠實業公司、明亮生物公司生産的黃豆餅粉提供給東陽光生化制藥公司,作為原料生産紅黴素原料藥,而原料藥經過再加工,生産的衍生物又提供給長江藥業生産成品藥……
近年來,宜都圍繞資源優勢及産業優勢,著力構建企業內部循環、區域內企業間的循環、資源綜合利用循環等4大體系,打造循環經濟産業集群,完善循環體系,推動循環經濟鏈條的延伸,增強了工業經濟抗禦金融危機的能力。
近幾年,全市累計引進産業補鏈配套、循環經濟項目141個,組織實施循環技術攻關項目64項,開發節能新産品154項,突破了制約循環經濟發展的技術瓶頸。今年,安排300萬元財政貼息資金,支持規模企業進行節能減排和技術創新。目前,循環經濟比重佔宜都市規模企業産值的70%以上。宜都工業園區被列為湖北省第二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
給政策出資金解難題服務到家
前不久,建行清江支行、中行宜都支行等7家金融機構分別與宜都市鑫聖陶瓷有限公司、宜都興發化工有限公司等25家企業簽訂授信協議,授信金額累計達到5.66億元。
今年以來,宜都市政府健全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制,出臺了《銀企溝通合作制度》、《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地方經濟發展考核獎勵辦法》,建立了銀企合作分析制度、經常性考察制度等7大制度。
一季度,全市新增貸款13.35億元,各項貸款餘額42.15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億元,支持了36家中小企業發展。同時,為19家中小企業落實縣域經濟發展專項資金1.2億元,大大緩解了中小企業資金壓力。
“環境就是生産力,抓環境就是抓發展。”宋文豹説。宜都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嚴禁部門到企業亂檢查、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亂拉贊助;嚴禁將諮詢、商業保險等選擇性服務變為強制性服務;嚴禁強制企業參加學會、協會、培訓班等,變相收取企業費用。同時,對投資500萬元以上的工業項目,免收項目審批和建設環節的稅務登記證、工商營業執照等證照工本費,對土地測繪、評估費及房産測繪、評估費等仲介機構收費實行財政補貼;對企業享受的招商引資、出口退稅等政策及時兌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