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國區域經濟新增長極加快形成
新華社福州6月26日電記者(王海徵 李凱 許雪毅)夏日的八閩大地,草木蔥蘢,鮮花似錦,生機勃勃。
從武夷山麓到湄州灣畔,從龍岩革命老區到廈門經濟特區,從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泉州到三坊七巷充滿古韻的福州……記者一路採訪,感受著八閩兒女激情創業、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滾滾熱潮。
5月14日,《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正式頒布,這是中央根據全國工作大局和中華民族核心利益,著眼兩岸關係發生的積極變化和全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
《意見》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定位為:兩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試區域、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東部沿海地區先進製造業的重要基地和我國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遊中心。
從2004年福建省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到如今這一戰略上升為國家決策,5年來,福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為進一步加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人們期盼著:海峽西岸經濟區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之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一個新的增長極。
基建提速發展 海西建設進入快車道
海峽西岸經濟區東與台灣地區一水相隔,北承長三角,南接珠三角,是我國沿海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佈局中處於重要位置。
“國家‘九五’規劃之前,福建的鐵路建設在大陸各省份排倒數第二位,人均佔有鐵路通車量僅比西藏多。這幾年福建鐵路的快速發展有目共睹。”福建省發改委副主任林錫能説。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福建出省的鐵路只有一條時速60公里的鷹廈線,交通這塊“短板”極大限制了福建的發展。如今,一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提速發展,交通先行。
“5年來,福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總額超過1949年至2003年的總和,鐵路出省通道增至4條;高速公路建成了主幹網,通達所有設區市,並形成了以福州、廈門港為起點通向內陸的兩條主通道;福建沿海港口被確定為全國5大沿海港口群之一。”林錫能説。
從2004年起,福建先後開工建設了溫福、福廈、廈深、龍廈、向莆等5條時速超過200公里的高速鐵路,並從今年起每年交付一條使用。同時,新一輪十大鐵路項目也已正式啟動建設,最終將形成6000公里的“三縱六橫”海西鐵路網。
“隨著溫福、福廈鐵路今年開通,福建鐵路將從單向、低速狀態進入快速、全面發展時期。”福建省鐵路建設辦公室主任俞開洋説。
作為國家“四縱四橫”客運專線沿海鐵路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溫福鐵路、福廈鐵路等高速鐵路將把海峽西岸經濟區和長三角、珠三角,把東南沿海10多個城市和20多個港口緊密聯絡在一起。
與此同時,福建高速公路建設實現了新跨越,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已達1767公里。總里程6100公里的“三縱八橫三環三十三聯”海西高速公路網正在加快建設,它將大大強化“對外開放、對接兩洲、拓展中西部、服務祖國統一大業”四大綜合通道建設。
福建的大港口建設也如火如荼進行。福建省交通廳根據《意見》進一步調整加快發展目標,提出力爭港口年均完成投資100億元,新增年吞吐能力2.7億噸,2012年形成3個億噸大港。加快建設福州、廈門、湄州灣港等20萬噸以上深水航道,加快促進海峽西岸港口群的形成。
記者在廈門採訪獲悉,作為海西航運物流中心,廈門港的海鐵聯運業務已覆蓋福建永安、三明、邵武,江西鷹潭、永州、醴陵、南昌,乃至東北老工業基地等。下一步,依託將相繼建成的福廈鐵路、龍廈鐵路和廈深鐵路,廈門港將進一步協調鐵路部門加大對海鐵聯運的支持,開通廈門至贛州等地的“五定”班列,逐步形成以港口為樞紐的內陸集裝箱輸運網絡體系。
與此同時,廈門港加強與台灣台中港、高雄港、基隆港、花蓮港的交流互動,積極將台灣-廈門-內陸的運輸渠道建設成為運輸成本低、費用省的黃金通道,把廈門建設成為內陸地區對臺運輸的重要門戶。
伴隨著大通道建設,能源建設如火如荼。電力總裝機達2626萬千瓦,包括接收站、輸氣幹線、燃氣電廠及城市供氣在內的福建液化天然氣(LNG)總體項目部分建成,寧德、福清核電站已于去年相繼開工建設,創下我國單個省份一年內連續開工兩座核電站的記錄。
服務周邊地區發展新的對外開放綜合通道是海西發展戰略定位之一。通過大力加強海峽西岸現代化綜合交通網絡等基礎設施建設,福建正逐步把一系列制約海西發展的瓶頸變成基本適應條件,海西建設基礎更加厚實,海西構築兩岸交流合作前沿平臺的優勢不斷得到鞏固。
區域協作升級 海西新增長極加快形成
福建是全國最早實施改革開放政策省份之一。但受臺海局勢陰晴不定、發展腹地受限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福建漸漸成為兩個三角洲之間的“相對洼地”。
2004年初,福建省正式提出海峽西岸經濟區戰略構想。博鰲亞洲論壇秘書長龍永圖認為,這表明福建開始致力於改變過去20多年著眼于本省行政區劃內經濟建設的“行政區自我崛起”的發展路線,開始走以省際區域對接和區域整合為內容的“經濟區戰略崛起”的發展路線。
“從溫州至汕頭東南沿海一線有廈門、汕頭兩個經濟特區,有廈門海滄保稅港區,有多個國家級的臺商投資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區。海峽西岸經濟區的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已形成比較便捷的海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區域協作日益加強。”福建省社科院研究員林其屏説。
隨著海西地區交通逐漸改善,浙江在福建投資的規模企業已接近4000家,總投資額超過300億元。
海西的“磁吸效應”逐步發揮,各種各樣的大項目進一步聚集。福建周邊地區特別是許多中西部地區通過福建這一通道,加強省際邊貿聯絡,拓展對臺對外經貿合作,形成沿海港口與內陸腹地聯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
福建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陳祥健介紹説,浙江溫州主動提出參與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加強與福建的協作溝通,溫州企業踴躍來閩投資興業;江西提出對接“長珠閩”,加強入閩通道連接,把福建作為重要出海口,並成為中部六省第一個因區域聯盟而直接出海連接全球的省份;湖南省積極拓展出海通道,把海西港口群作為進出口的主要港口,大力拓展對臺對外貿易。
目前,已有60多個國家部委、央屬企業與福建簽署了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相關協議,給予了實質性支持。福建9個設區市加上周邊的廣東、浙江、江西三省11個城市組成的海峽西岸經濟區域經濟聯盟正在形成,發展勢頭強勁。
據統計,2008年,海峽西岸經濟區經濟總量達到18887.27億元,增長12.6%,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6個百分點,海峽西岸先進製造業基地、産業集群正逐步形成。
“海峽西岸經濟區有望逐步成為繼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之後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林錫能表示,目前,福建正積極配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做好海西規劃編制工作,力求通過規劃,細化國務院《意見》提出的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協調區域內重大建設佈局,促進産業協作配套,推進海峽西岸經濟區一體化發展。
發揮龍頭作用 海西繪製新宏圖
“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居主體地位,主體地位就要有主體作為,發揮主體作用。”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説。
5年來,福建緊緊抓住國家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持海峽西岸經濟發展兩大歷史機遇,充分發揮福建在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中的主體作用。數據顯示,2004年,福建GDP突破5000億元,此後,每年平均躍升一個千億元的臺階,2008年突破萬億元,達到10823.11億元。福建的GDP、人均GDP、財政總收入、固定資産投資等主要經濟指標5年年均分別增長13.3%、12.4%、24.4%、28.5%,均高於福建省改革開放30年年均增長速度。
“這5年成為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經濟社會發展最好最快的時期之一,福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開明研究員説。
2008年,福建以佔海峽西岸經濟區46%的土地面積和41%的人口,創造出佔56%的經濟總量,60%的地方財政收入、60%的固定資産投資額、53%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的進出口額。
5年的探索實踐,為海峽西岸經濟戰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意見》明確指出,海峽西岸經濟區到2020年,率先建立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於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統籌協調能力明顯提高,社會就業更加充分,社會保障體系健全,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社會更加和諧。資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生態環境優美,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生態文明建設居全國前列,科學發展達到新的水平,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閩臺經濟融合不斷加強,促進兩岸共同發展的新格局。
國家行政學院副院長韓康認為,在海峽西岸經濟區中,福建是主體、核心,應該實事求是地考慮自身在經濟區中所處的位置,與東岸更好地對接。“只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努力探索,解放思想,福建是完全可以摸索出一條和國內所有的經濟區都不一樣的發展模式,通過全國的努力和中央各部門的支持,通過海峽西岸四省區域的聯動發展和大力推動,一定可以取得更大的成效,為兩岸交流交往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更大貢獻。”
“來之不易、倍加珍惜、乘勢而上、有所作為。”福建省委書記盧展工認為,《意見》是黨中央、國務院在新的形勢下,立足全局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核心利益。福建要進一步解放思想、進一步改革開放、進一步創新創造、進一步先行先試,真正在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高層次上加快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