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新華社記者 余曉潔 劉琳)7月9日,中國農業銀行同時收到兩家村鎮銀行驕人的業績報告:截至2009年6月末,內蒙古克什克騰農銀村鎮銀行實現利潤44萬元;湖北漢川農銀村鎮銀行開業不滿一年,總資産增長1.5倍,利息收回率、到期貸款收回率均達到100%。
然而,去年8月,當農行重返農村,與當地企業法人共同設立這兩家村鎮銀行時,行內有人直言:村鎮銀行開業賺不賺錢是個令人擔心的問題。
今年初,銀監會主席劉明康就曾披露,到去年底,村鎮銀行已有91家,相當數量的小型金融機構和新型金融機構突破了盈虧平衡點,開始賺錢。
事實勝於雄辯:服務三農與盈利不矛盾,村鎮銀行能賺錢,農民信用經得起考驗。
有一種誤解,認為窮地方農民沒有抵押物,根本沒法搞金融。但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尤努斯的格萊珉銀行以及今天中國遍地開花的村鎮銀行則昭示,越是貧困地區,越是窮人,越可能迫切地用合法經營改變命運,也越懂得信譽的可貴。
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經棚鎮,從北京讀完大學回鄉創業的劉雪華是個人見人誇的能幹娃。去年,雪華建起了經棚鎮牧野生態農牧基地,專門養殖野豬。經過半年多經營,經濟效益日漸顯現。周邊農戶看到養野豬有賺頭,就成立了農牧民聯合商會。
為擴大經營規模,雪華代表商會四處尋求貸款。克什克騰農銀村鎮銀行在細緻考察了野豬肉市場需求後,向22戶有養殖經驗、信譽良好的會員農戶發放聯保貸款44萬元。
“農牧民不缺想法、不缺力氣,就是缺啟動資金。村鎮銀行是農民自己的銀行,借了錢就要講信用,回了本一準先把貸款還清!”對於還本付息,野豬專業戶們自信滿滿。
農民的信用並非只是良好的願望,而是有一些創新的模式作保障。
上世紀末,基於農村金融服務成本高收入低風險大的判斷,國有銀行紛紛撤離。隨之而來的是農村金融網點覆蓋率低、供給不足、競爭不充分的困境。為給農村金融“補血”,銀監會2006年底在四川、內蒙古等六省(區)進行包括村鎮銀行在內的農村金融試點。
次年3月,在國定貧困縣、金融服務稀缺的四川儀隴,中國第一家村鎮銀行誕生了。儀隴沒有辜負激活“三農”發展的眾望,與穗發億農資公司開發了“經銷商+穗發億公司+銀行”的模式,向69個鄉鎮農資經銷商提供種子經營專項貸款,為農資、農産品流通提供信貸支持。截至今年5月底,這家銀行存款餘額達1.35億元,貸款餘額6465萬元,實現稅後利潤30萬元。
又如在擔保方式上,克什克騰農銀村鎮銀行摸索了一條公務員保證擔保、農戶聯保、農業龍頭企業保證擔保等多種方式相結合的路子。
看好中國9億農村居民金融市場的還有外資銀行。中國農村對它們而言是個沒有理由錯過的“金礦”。匯豐銀行已在中國內地成立5家村鎮銀行。7月8日,內蒙古和林格爾渣打村鎮銀行宣佈其無抵押農戶小額貸款業務正式啟動。第一筆貸款已審批成功,發放給當地農戶。
渣打(中國)首席執行總裁曾璟璇稱,此次無抵押農戶小額貸款業務的啟動,是渣打銀行在華“直接參與農村金融的重大里程碑”。
當然,中國村鎮銀行還是個新生事物。相對全國2800個縣級行政單位而言,百來個村鎮銀行遠不能填補農村金融供給缺口,更談不上扭轉農村金融“缺血”的局面。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村鎮銀行正處於全國推廣階段。銀監會規定,村鎮銀行必須有法人銀行作為主發起人。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間資本的進入。雖然民間資本逐利性強,監管難度較大,但是作為一種探索,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可以從參股村鎮銀行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