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8月5日電(記者王勉)作為區域經濟的“後起之秀”,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借助國家戰略支持,把握中國——東盟區域合作機遇,佈局重大産業,推動億噸大港的建設,完善保稅物流體系,進一步完善投融資平臺,實現了在全球金融危機背景下的戰略性“突圍”。
今年上半年,廣西北部灣經濟區GDP增長16.3%,比廣西平均水平高出2.8個百分點,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9.2個百分點。
把握“特”字謀發展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處於北部灣頂端的中心位置,主要包括南寧市、北海市、欽州市、防城港市所轄區域範圍,同時包括玉林市、崇左市的交通和物流。這一經濟區土地面積達4.25萬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近13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595公里,人口1250多萬。處於中國——東盟自貿區、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大湄公河次區域、中越“兩廊一圈”、泛珠三角經濟區、西南六省(區、市)協作等多個區域合作的交匯點。
2008年1月16日,國家正式批准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廣西北部灣經濟區從此上升為國家戰略。“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與浦東新區、濱海新區等相比,在於它肩負的特殊使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陳瑞賢説,經濟區的功能定位為建成中國——東盟開放合作的物流基地、商貿基地、加工製造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成為帶動、支撐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高地和開放度高、輻射力強、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生態良好的重要“國際區域經濟合作區”。
陳瑞賢説,北部灣經濟區特就特在隔海對面就是東盟國際市場,其國際化背景濃厚。“特殊使命要求廣西北部灣經濟區要不斷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從而提供源源不斷的‘造血劑’。”
為了更好地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廣西除了將《關於推進北部灣(廣西)經濟區開放開發的若干意見》作為綱領性文件,還出臺了《關於促進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開放開發的若干政策規定》和《關於實施〈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發展規劃〉的決定》。從産業支持、財稅支持、土地使用支持、金融支持、外經貿發展、人力資源開發和優化投資環境方面提出了30多條優惠政策。
北部灣經濟區要實現跨越式發展,需要改革原有的金融體系,進一步完善投融資平臺。2007年2月,通過資源整合,組建了廣西北部灣開發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作為經濟區開發建設的投融資平臺;與國家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達成協定,支持北部灣經濟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項目建設,明確為經濟區提供2億元技術援助貸款、10億元軟硬貸款和200億元貸款合作意向,給予廣西增加40億元政府信用貸款額度,優先用於北部灣經濟區的開發建設。
加快建設促升級
時下,廣西欽州港臨海工業園建設熱火朝天。近千台挖掘機、拉土車,近萬名工人晝夜忙個不停。
總投資150多億元、佔地3100多畝的中石油千萬噸煉油項目,亞洲最大的單一化機漿生産線金桂林漿紙項目,年發電40.9億千瓦時的國投欽州電廠這三大項目,猶如三艘“航母”坐落在北部灣的欽州港畔。
“預計2010年,欽州港臨海工業園産值可達800億元,稅收可達60億元。”欽州市市長張曉欽説。
記者了解到,風生水起的北部灣臨海産業佈局正在加快形成。石化、鋼鐵、能源電力、林漿紙、電子等産業項目已經明朗化,産業鏈開始延伸。據統計,經濟區內投資規模超過10億元的重大産業項目達43項,總投資達3700多億元。
路通財通百事通。目前,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的基礎設施正在加快完善,通往沿海的三條高速公路和沿海鐵路擴能改造工程等一批新的高速公路和鐵路項目陸續開工建設。總投資110億元的兩期沿海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項目進入收尾階段。
北部灣經濟區已建成生産性泊位191個,其中萬噸級以上碼頭40個,最大靠泊能力20萬噸。目前在建深水泊位18個。今年上半年,港口吞吐量達到4100多萬噸,同比增長14%,力爭提前一年實現億噸大港的目標。
亟待“三根”再突破
“‘銀根’‘地根’‘人根’成為制約北部灣經濟區項目建設的突出問題。”廣西北部灣經濟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陳瑞賢説,從“銀根”方面來看,重大項目實施給地方帶來了巨大的資金壓力。雖然自治區已經設立重大産業發展專項資金給予支持,但由於經濟區內的各市融資平臺少,實力弱,融資渠道不暢,資金到位不足,影響到項目建設。
從“地根”方面來看,經濟區用地用海問題是另一個瓶頸。
從“人根”方面來看,經濟區的一批重大項目建成後,管理人才跟不上,專業人才缺乏,人才總量小,層次偏低,創新型、複合型人才少,較為落後的經濟環境和生活條件對於高層次人才的吸引力還不夠,問題突出。
相關專家“把脈”“三根”問題現狀,為廣西提出了破解難題的思路。
廣西社科院副研究員黃耀東對北部灣經濟區的發展問題給予了長期關注。他説,在金融方面,建議加強金融創新,加大力度引進金融主體,爭取國家和有關部門批准發行北部灣經濟區市政建設債券,支持企業發行企業債券,適當放寬北部灣經濟區企業上市融資及再融資的審批條件,加快審批進度。
在用地用海機制方面,建議在北部灣經濟區新增建設用地實行“徵地前置、整體報批、分期轉用”政策,特別是對重大産業項目用地、用海實行整體報批,優先供給。爭取國家和有關部門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每五年下達一次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在建設用地尚未取得正式審批前,地方可以組織徵收、補償和拆遷安置工作。拆遷安置後,實行整體報批徵收,然後根據下達的新增建設用地指標和農用地轉用指標,結合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按年度申請轉用。
在人才方面,亟須整合經濟區內職業技術培訓資源,建立專業技術人員培訓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