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973”計劃風能項目首席科學家、江蘇省宏觀經濟研究院院長顧衛東難以平復激動的心情。因為,全國第一個策應江蘇沿海開發戰略中新能源發展的國家級風能項目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終於成立了。
這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設在江蘇省,是因為全國的風電專家們看中了江蘇沿海海域2.4萬平方公里的輻射沙洲區。在這塊“寶地”上,投一個三峽的錢,可建2—3個三峽規模的風電場。如開發10%的輻射沙洲風能資源,即可興建一個相當於年産3500萬噸標煤、每年減排1.23億噸二氧化碳的可持續發展的綠色能源基地;開發15%相當於興建一個“海上大慶”,且不産生一個移民、不佔用一畝耕地,也沒有生態安全問題。
“然而,向海風索電,兩大全球性的難題橫在我們面前:一是全球還沒有研發出專用的海上風力機;二是電網難以承受海上大規模風電場的巨大電能。”顧衛東説,“成立科研工作站正是為了儘快解決這兩個難題。”
目前,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景全為首的研究隊伍正在積極研製海上尤其是江蘇沿海專用的風力機,並已取得一定成果。王院士介紹説,全球海上風電裝機使用的風力機均為陸上風力機改造而成,而複雜的海上自然條件使得風機故障率居高不下。一旦新型海上風力機研製成功,成本將下降60%左右,故障率下降50%—70%。
此外,風電並網難使得風電一度被稱為“垃圾電”。顧衛東領導的研究團隊提出了風電發電新戰略——非並網風電,即避開現行的並網發電模式,不再以電網為電能進行調控,而是直接應用於一系列能適應風電特性的高耗能産業及其它特殊領域,如以電解鋁為重點的有色冶金工業、鹽化工氯鹼産業、大規模海水淡化、規模化制氫、以非金屬為原料的精深加工産業鏈等。
顧衛東充滿憧憬:不久的將來,等到這兩大全球性難題被徹底攻破,“海上三峽”不再只是夢想,江蘇的新能源産業發展將如虎添翼。 (宋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