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記者 王立彬)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已探明礦産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礦産資源開採總量居世界第二位,成為世界礦産資源大國之一。
經濟社會發展離不開地質礦産事業的支撐。新中國成立60年來,我國地質找礦不斷實現重大突破,礦産資源管理日益加強,為國家經濟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1949年,我國探明儲量的礦産只有兩種,礦山300座,礦産品極端匱乏,産量更是少得可憐,原油年産量只有12萬噸。
今天的中國,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目前我國已發現礦産171種,其中有探明儲量的159種、礦産地2萬多處,鉛鋅、鎢、錫、銻、稀土、菱鎂礦、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儲量居世界第1位。我國已探明礦産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礦産資源開採總量居世界第二位,成為世界礦産資源大國之一。
中國地質礦業事業的大發展,中國礦業的繁榮,為中國經濟60年大發展、大跨越,作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貢獻。我國目前90%左右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産資料、30%以上的工業和居民用水來自於礦産資源。
目前,全國建成大中型礦山企業1萬多個,小型礦山企業11萬多個,從業人員800多萬人。300多座城市因礦崛起,大慶、攀枝花、平頂山、金昌、白銀、嘉峪關等礦業城市為地質工作者樹碑。
60年來,我國基本建立了適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礦産資源法律法規和規劃體系,初步形成了符合我國國情、相對集中統一的礦産資源管理體系,初步建立了礦産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礦業權市場機制,礦産資源勘查開發投資環境進一步改善。
60年來,中國地質科技進步不斷地譜寫地質找礦新篇章,充分展現科技創新對地質找礦突破的重大影響。中國地學理論不斷創新,創立了地質力學,提出陸相生油理論和多期多層生儲油論,確立“新風成學説”;建立地質構造氣候科學、礦産資源定量預測理論及方法體系等。正是因為這些理論的建立,中國才能夠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國家最需要礦産資源的時刻,找到大油田、找到大礦山。
今天,我國正以勘查技術進步和地質理論突破為主線,地質找礦經歷著從淺表到深部,從肉眼識別到地球物理、地球化學、遙感精細勘查;從一般礦種到金礦、鎢鉬礦、鉑族礦、鋰礦、水合物等重大突破,以及從陸地到海洋,從地面到空中勘查、衛星遙感的跨越式發展。地質找礦儀器裝備在60年間發生了巨大變化。地質技術裝備水平不斷提高,50年代地質隊員野外勘查,使用的是羅盤、地質錘、放大鏡“老三件”。近年來,衛星、航空遙感、GPS、遠程會商等現代技術廣泛應用於地質工作。
隨著新中國60年來的發展進步,中國地質科學在國際上的地位日益提高,中國基礎地質研究某些領域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新中國成立初期,地質科技人員僅200多名。目前,中國科學院地學部有院士196名,中國工程院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有院士10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