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動·主動·科學·公開
──我國防控甲型H1N1流感防控措施贏得國內外認可
新華社北京8月23日電(記者 周婷玉)在全球感染人數超過18萬,死亡人數接近1800人的時候,我國甲型H1N1流感感染人數不到3000人,僅有1例重症病例,沒有死亡病例。
基於這樣的事實,衛生部部長陳竺在8月21日的“甲型H1N1流感應對與準備國際科學研討會”上説:“中國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遏制了疫情的擴散和蔓延。”
世界衛生組織助理總幹事福田敬二説,中國積極努力應對甲型H1N1流感令人印象深刻,中國的努力為世界防控甲型H1N1流感作出重要貢獻。
作為發展中國家,我國人口眾多且密度高、流動量大,兒童、老人、慢性病患者等甲型H1N1流感高危人群基數大。面對如此不利的客觀條件,我國防控疫情緣何能取得顯著成效並贏得國內外的認可?
聯動協作,共築牢固防線
墨西哥和美國發生的疫情已構成“具有國際影響的公共衛生緊急事態”──4月25日世界衛生組織發出的這一警告,為我國防控甲型流感疫情打響了“發令槍”。
當天,衛生部大樓內便忙開了一片:衛生部及時向農業、質檢等相關部門通報疫情信息,組織專家研判疫情、研究防控措施,完善防控預案。
各部門也都在第一時間響應應急,徹夜未眠:國家質檢總局緊急公告加強口岸檢驗檢疫;衛生部要求加強病例監測報告;外交部提醒我國公民出境要加強防控措施、國家旅遊局要求旅行社暫停赴墨西哥旅遊組團業務……
4月30日,我國迅速成立了由衛生部牽頭、33個部門參與的應對甲型H1N1流感聯防聯控工作機制,下設綜合、口岸、醫療、保障、宣傳、對外合作、科技、畜牧獸醫等8個工作組以及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專家委員會,築起了聯動“防火墻”,並且確立了“高度重視、積極應對、聯防聯控、依法科學處置”的防控原則。
同時,地方各級政府也相應地建立了由相關部門參與的聯防聯控工作機制或指揮部,統一指揮和協調轄區內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
“各相關部門和單位密切配合、協調聯動,確保了各項工作順利開展。”陳竺説,“疫情的延緩為我國應對可能發生的更為嚴重的疫情、做好藥品和疫苗的研發生産及儲備等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曾指出,中國政府在應對甲型H1N1流感疫情過程中作出了“非常有力的反應”,所採取的應對措施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這一聯動機制和應對原則也得到了國內民眾的認可。有網民指出,此次中國應對甲型流感可以説是措施得力、遊刃有餘。從政府的高效組織、社會的全面響應到更多家庭及普通民眾的自覺參與,巨大的防疫網絡,實現了最大限度攔截,支撐起愈益堅實的社會信心。
主動應對,走在疫情變化的前頭
從未雨綢繆防止疫情傳入到加強重症救治,我國在科學研判的基礎上,積極主動地應對疫情,調整完善防控措施,始終走在疫情變化的前頭,掌握防控的主動權。
在尚未出現病例之前,我國採取措施在入境檢疫關口嚴防病例輸入,一旦發現確診病例便盡全力追蹤密切接觸者並實施醫學觀察。同時全國各地指定定點醫院,以應對可能出現的疫情。
此後,在疫情變化的每個轉捩點上,我國聯防聯控機制都及時調整防控措施以應對下一步可能的疫情──
5月11日,我國內地確診首例輸入性病例。當天衛生部連夜召開視頻會議,強調“加強監測,防止出現更多的輸入病例。”
5月29日,出現首例二代病例後,我國提出了“外堵輸入、內防擴散”的防控思路。
6月11日,出現不明原因本土病例,我國及時提出嚴防社區暴發、加強重症救治等的防控策略,加強對學校、醫院和公共場所等重點場所的防控。
“不打無準備之仗。”衛生部應急辦有關負責人説,我國一直密切關注、研判疫情發展趨勢,提前制定預案,主動應對,做到了有條不紊。
同時,我國在疾病研究方面也牢牢掌握著主動權。甲型流感暴發初期,我國便緊急啟動“甲型H1N1流感聯防聯控應急科研項目”。
在科技工作者夜以繼日的攻關下,科研捷報不斷傳來:特異靈敏的快速試劑盒投入使用,軍事醫學科學院成功開發研製出抗流感病毒新藥帕拉米韋三水合物原料藥及其注射液,北京科興公司生産的甲型流感試驗用疫苗安全有效……
世衛組織西太平洋地區主任申英秀表示,對中國的甲型流感疫苗臨床試驗方面取得的前景廣闊的初步成果感到深受鼓舞。
我國有關專家指出,這些成果為應對秋冬可能的第二波疫情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科學處置,因時因地調整策略
對密切接觸者由原來的集中醫學觀察改為居家或住地醫學觀察──7月8日我國對防控策略進行了一次大調整。
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家曾光指出,這並不是對此前策略的否定,恰恰是實事求是、科學防控的體現,是依據對疾病的認識以及疫情進展所做出的決定。
科學防控,這是我國防控甲型流感一以貫之的原則。陳竺説,每一項重要的防控策略和措施都是基於對疫情和防控形勢的動態分析,基於專家們的廣泛、深入論證。
國家質檢總局通關業務司司長劉德平介紹説,疫情初期我國採取了極為嚴格的口岸出入境檢驗檢疫措施,如登機檢疫、體溫檢測等。但隨著疫情的不斷變化,現改為出海關時通過紅外線儀器自動檢測,在嚴防病例傳入的同時,兼顧提高口岸檢疫工作效率。
基於甲型流感病情相對溫和的事實,我國對確診病例實行分類救治和管理,輕症病例可居家隔離治療。衛生部應急辦副主任梁萬年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這一調整旨在確保合理利用現有的醫療資源,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此外,防控措施也不是全國“一刀切”,而是在國家指導下因地制宜分類管理:如在廣東、北京等疫情相對嚴重的省份強調防止社區暴發,而對於那些還沒有報告病例省份,其重點仍然是防止疫情輸入。
在緊握“科學”這一武器的同時,我國還始終堅持依法防控:在疫情發生初期將甲型H1N1流感作為乙類傳染病實行甲類管理,同時納入國境衛生檢疫法的檢疫傳染病管理。根據疫情變化和防控工作進展,我國適時調整了甲型H1N1流感的法定管理類別,現採取乙類傳染病實行乙類管理的措施,同時從國境衛生檢疫法的檢疫傳染病調整為監測傳染病進行管理。
信息公開,不給謠言留空間
5月9日下午,留學美國的包雪陽抵達成都,10日晚便被衛生部公佈為內地首例甲型流感疑似病例。11日淩晨,成都召開發佈會介紹患者及密切接觸者追蹤情況等。11日上午衛生部通報包雪陽被確診。
在我國防控流感過程中,這樣的公開透明贏得了群眾的信任。一名新浪網友説,信息公開、透明,以權威信息佔據信息空間,最大限度地滿足公眾的知情權,避免了流言與謠言的傳播,這成為政府安定人心、贏得輿論支持的關鍵。
在及時發佈疫情信息和防控進展的同時,全國還通過12320諮詢電話、編發材料、播出公益廣告和電視講座、發送手機短信等提高公眾對甲型流感的認識,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和能力。
“雙手要勤洗、打嚏掩口鼻、居室常通風、無事少聚集……”這就是5月18日,北京市疾控中心向手機用戶發送的一條預防流感八句要訣。
與此同時,我國還及時向世界衛生組織及有關國家和地區通報中國甲型流感疫情。
在“甲型H1N1流感應對與準備國際科學研討會”上,陳竺坦承,和北半球的其他國家一樣,今冬明春將是我國甲型流感防控的一個關鍵時期。不排除病毒發生基因突變,傳播力、致病力增強的可能。
為科學有效地應對未來可能更加嚴重的疫情,陳竺表示,下一階段我國將繼續科學研判疫情動態,及時調整防控策略與措施;加大監測力度,及時跟蹤掌握病毒變異和耐藥情況;加強社區、學校等重點場所的疫情防控;加強重症病例救治。
這些高效、有序的舉措不僅為應對疫情做好準備,也樹立了老百姓抵禦疾病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