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西藏三大文物維修竣工: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8月24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拉薩8月24日電(記者 邊巴次仁)每年的8月,是西藏高原一年中氣候最好的時節之一。伴隨著雪頓節盛大的節日氛圍,西藏迎來了我國政府在西藏實施的重點文物維修工程——三大文物維修工程竣工的慶典。

    2002年6月正式開工、總投資為3.8億元的西藏三大重點文物維修工程--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維修工程,是我國政府在西藏實施的一項文化遺産保護的標誌性工程。在7年的時間裏,國家分別對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薩迦寺投入2.0499億元、8086萬元、9474萬元,完成了對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薩迦寺古建築、壁畫保護性維修,木材防腐處理和環境整治以及公共輔助設施的開工建設等。

    三大文物維修——“得民心、順民意”的工程

    63歲的藏族老阿媽央拉每天都要繞布達拉宮轉經一次。她説:“中央政府投入這麼多的錢維修布達拉宮,這是我們藏族人民的福氣。”老阿媽的話代表了200多萬藏族人民的心聲。

    為保護好藏民族文化遺産,中央政府決定籌措鉅額資金,實施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2000年8月,國務院領導同志實地考察布達拉宮,明確指示要保護維修好這些重要文物。2001年6月,在中央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談會議上,將三大重點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列為援藏重點項目。

    資料顯示,作為“十五”期間全國六大重點古建築維修項目,西藏就佔了三個,可見國家對西藏文物保護的重視程度。為了把三大重點文物保護工程維修好,西藏自治區政府和國務院有關部門以及研究諮詢機構的專家、學者和宗教界人士,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調查研究、評估論證和準備工作。

    由於年代久遠,作為土、木、石結構,加之建築物本身構造及自然環境變化的原因,文物建築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基礎下沉和破損,出現墻體裂縫或坍塌、木構件蟲蛀、變形等險情,存在嚴重的隱患。

    2002年6月,西藏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維修工程正式啟動。經過7年維修,目前已經完成了布達拉宮紅宮、白宮和雪城16處古建築和壁畫的維修,羅布林卡格桑頗章等六大宮區內的所有古建築和壁畫的維修,薩迦南寺的主殿、城墻、敵樓、角樓和壁畫的維修。

    作為布達拉宮僧人的桑珠次仁在維修之初接受記者採訪時便説:“布達拉宮所有僧人對於中央政府如此保護藏民族的文化遺産充滿了感激之情。這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情。”

    在工程實施的7年時間裏,參與工程建設的施工人員絕大部分為藏族本土的能工巧匠和當地農牧民群眾,為保留藏民族傳統的建築技藝、增加當地農牧民群眾收入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據了解,三大文物維修實施過程中累計投入勞動力18.9萬人次,為西藏當地農牧民增收2800多萬元。

    當三大重點文物維修工程竣工典禮23日在布達拉宮廣場上舉行的時候,這座雄偉的建築、這座藏民族智慧的結晶,見證了我國政府對西藏文物保護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成績。

    西藏自治區主席向巴平措説,三大重點文物維修工程的實施,充分體現了中央對西藏傳統文化的重視與保護,對於增強民族團結、穩定社會局勢有很重大的意義。而另一方面,通過參與這幾年的大型維修,西藏必將培養、鍛鍊出一批古建築維修方面的優秀人才,掌握更多的維修新理念與技術。

    “修舊如舊”:實現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完美結合

    “布達拉宮還是我小時候記憶中的布達拉宮,它的外形、內設沒有任何變化。”從小在拉薩長大的藏族老人朗傑説。雖然他通過電視了解到了布達拉宮第二次維修工程已經正式竣工,但是這位老人“固執”地認為布達拉宮沒有“變”。

    歷時7年完成的布達拉宮第二次維修,真正做到了文物維修的首要原則:“修舊如舊”和“保持原貌”。這是這項規模浩大的工程的最成功之處。

    西藏自治區常務副主席郝鵬説:“在工程實施的7年時間裏,以儘量減少擾動、確保文物古建築原有風貌的真實性和固有的歷史信息得以保存和延續為目標,堅持現代技術和傳統工藝相結合,以保存文物古建築固有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為做到‘修舊如舊’,工程技術人員在完全尊重歷史原貌的原則下,運用傳統與現代技術相結合的方式對布達拉宮進行維修。”布達拉宮管理處處長強巴格桑説。

    為了使傳統與現代施工工藝有機地結合,進一步提高工程技術含量,在對布達拉宮、羅布林卡和薩迦寺進行維修的過程中,維修辦按照維修工程總體方案的要求,對文物古建築維修堅持以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為主要技術手段,特別是堅持砌築籩瑪墻和塊石加片石的藏式傳統砌墻法,在打制傳統阿嘎土、繪製室內外彩畫裝飾和外墻“手抓紋”抹面等方面,傳統藏族建築維修技術和工藝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強巴格桑説,作為古代建築,布達拉宮具有傳統建築的特點,延續了歷史上的很多建築風格來砌築。為做到“修舊如舊”,布達拉宮維修以藏式傳統建築藝術為主,有助於保持其原貌。“我們常説的藏式傳統技術‘偷梁換柱’,即柱子下支頂後可以更換椽子木,這樣的做法可以減少對建築的損壞,保持建築原貌。”強巴格桑舉例説。

    在此基礎上,許多現代建築工藝也在古文物建築維修中大顯身手。如在解決傳統阿嘎土的改性問題、木材的防蟲防腐處理、壁畫的灌漿加固等不能用傳統工藝和技術解決的技術難題,必須以現代科技加以彌補、完善。

    對阿嘎土這種在藏族古建築和居民建築中大量使用的光潔、結實但抗水性差的材料的“改良”,可謂是三大文物維修工程重點科研項目。在保留地方特色材料、沿用傳統施工方法的前提下,通過添加改性外加劑的方法,改善阿嘎土的物理、化學性能,提高抗壓強度、抗凍融性能及防水性能的實驗,經過前後兩次的成功之後,便在此次維修當中廣泛應用。資料顯示,整個三大維修工程使用阿嘎土41750平方米,其中使用了改性阿嘎土的面積達到了26750平方米。

    而通過裂縫補隙、灌漿、錨固、表面清污等技術措施,治理了壁畫的綜合病害,有效地解決了壁畫保護的難點問題,確保了文物價值。在此次維修中,保護和修復壁畫面積達到了5100多平方米。此外,通過使用低毒、無公害的環保性藥劑,用機器真空加壓和現場噴塗處理,加強了木結構抵抗腐蝕的能力。整個維修中使用和防腐處理木材6800多立方米。

    在這項規模浩大的文物維修工程竣工典禮上,向巴平措説,三大文物保護維修本體修繕工程的竣工,是黨和國家對民族文化遺産保護政策的生動體現和光輝實例。這次維修工程中的許多成功管理和技術經驗,相信對今後我區文物保護維修工程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和借鑒作用。

    “更大規模的維修序幕剛剛拉開”

    “三大重點文物維修保護工程雖然竣工了,但是西藏地區更大規模的文化遺産保護維修工程的序幕卻剛剛開始。”文化部部長蔡武在23日舉行的竣工典禮上説。

    三大文物維修工程作為我國政府對西藏文化遺産保護的一項標誌性工程,它的實施並不是一個開始,更不是一個結束。

    在1989年到1994年,國家撥出5500萬元人民幣和大量黃金、白銀等貴重物資,組織了一支以藏族工匠和管理人員為主、內地專業技術人員指導的工程技術隊伍,對布達拉宮進行了首次重點維修,這在中國文物保護史上是空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布達拉宮第一次維修的設計和施工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是“古建築保護史上的奇跡,對藏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保護做出了巨大貢獻”。

    《西藏文化白皮書》顯示,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中央政府共投資3億多元人民幣,幫助西藏修復開放了1400多座寺廟。

    向巴平措説,在三大文物維修工程即將結束之際,中央政府又決定投入5.7億元,在“十一五”期間,對西藏22處古文物建築進行維修,拉開了一個更大的文物維修工程的序幕。

    23日正式結束的西藏三大文物維修工程是國家在“十五”期間對西藏古文物進行的維修工程中投資最多、最重要的一個工程。這項工程雖然計劃投資為3.3億元,但是最終的投資超過了預算的近5000萬元。

    總投資達到3.8億元的西藏三大重點文物維修工程的正式竣工,投資總額達到5.7億元的22處古文物建築維修工程即將全部開工實施,加之幾十年來國家對西藏文化遺産保護的投入,我國政府對西藏文物維修的總投入到2010年將達到13億元。

    僅從數據上看,國家對布達拉宮兩次維修的投入就達到了2.5億元之多。在對布達拉宮進行第二次維修之前,國家計劃投入1.7億元對其進行地壟加固、木材防腐處理、壁畫保護性維修等項目。在工程深入開展之後,國家調整概算追加投資,僅二次維修的實際總投資就達到2.0499億元。

    即將全面開工實施的西藏22處古文物建築維修工程的投資再一次超過了三大文物維修,創造了我國政府對西藏文物維修一次性投入最多、維修點最多的紀錄。

    這項總投資為5.7億元的工程,將對包括歷代班禪母寺扎什倫布寺、藏傳佛教聖地大昭寺、藏傳佛教格魯派最大寺廟哲蚌寺等在內的22處重要古文物建築進行維修。根據西藏自治區文物局的計劃,所有22處工程將在8月底之前全線開工,在“十一五”期間完成。

    西藏古文物建築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之後最集中的、大規模的維修時段。

    向巴平措説,近年來,國家對西藏的文物保護工作投入了大量資金,保護和維修了一批具有較高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的文物古跡,這是黨和國家對民族文化遺産保護政策的生動體現和光輝實例。 

 
 
 相關鏈結
· 國家對西藏文物維修保護的總投入將達到13億元
· 西藏出臺管理暫行辦法將對蟲草收購實行許可制度
· 西藏投資最多、規模最大的文物保護維修工程竣工
· 西藏將在全國率先建立草原生態保護的獎勵機制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