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0日電(記者 王鏡宇 汪涌 岳東興)60年,中國體育的跨越驚艷世界!而這正是新中國60年快速發展的時代産物。中國體育無疑是中國崛起的受益者和貢獻者。
一年之前,在紫禁之巔上演的那場奧運盛宴實現了中華民族的百年期盼,點燃了國人胸中蘊藏已久的激情,也把中國體育推向全球的聚焦點。60年彈指一揮間,在新中國成立之後的兩萬一千八百多個日日夜夜裏,伴隨著東方巨龍的崛起,中國體育成功地完成了一次次突破和一個個跨越。
競技體育不斷跨越
遙想當年,人民共和國初創之時,體育對於普通人而言是一個遙遠而陌生的詞彙。在那個絕大多數人為吃飽穿暖而奮鬥的年代,新中國競技體育的基礎與中國經濟的基礎一樣薄弱。
1952年,新中國在奧運會的歷史上留下了第一個印記:游泳運動員吳傳玉參加了赫爾辛基奧運會男子100米仰泳預賽,可惜未能晉級。
光陰荏苒。56年之後,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中國軍團以51金、21銀、28銅的輝煌成績笑傲群雄,首登世界競技體壇之巔。中國競技體育水平提速之快,令世界稱奇。
回首過去的60年,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為中國體育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而改革開放之後的經濟騰飛更是直接帶動了中國軍團在奧運會上的飛速崛起。
我們不會忘記這些在中國體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日子:1956年6月7日,舉重運動員陳鏡開第一次在世界紀錄簿上寫下中國人的名字;1959年4月5日,乒乓球運動員容國團為中國贏得第一個世界冠軍;1984年7月29日,神槍手許海峰為中國實現奧運會金牌“零的突破”……
我們不會忘記這些為中國體育寫下無數輝煌的名字和團隊:李寧,在職業生涯中奪得14個世界冠軍和總共106枚國內外大賽金牌的“體操王子”;中國女排,曾經創下“五連冠”輝煌、總共七次奪得世界冠軍的英雄之隊,“女排精神”也由此成為激勵民眾的時代精神;伏明霞,連續奪得三屆奧運會冠軍的“跳水女皇”,是中國跳水“夢之隊”的傑出代表之一;中國乒乓球隊,五十年長盛不衰的金牌團隊……
我們不會忘記這些令人難以忘懷的突破、跨越和激動人心的瞬間:1960年,中國登山隊王富洲、曲銀華、貢布三人登頂珠峰,創造了人類首次從珠峰北坡登頂成功的傳奇;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中國姑娘張山擊敗眾多男槍手而奪冠,寫下巾幗勝鬚眉的“世紀絕唱”;上世紀80年代中日圍棋擂臺賽,聶衛平九段創下十一連勝的紀錄,颳起令人目眩的 “聶旋風”;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短道速滑“天后”楊揚為中國奪得第一枚冬奧會金牌……
新中國60年是中國體育界逐漸開放、融入世界的60年,開放的心態和謙虛的態度鑄就了中國體育的輝煌。1965年,日本著名排球教練大松博文應邀來華指導,留下一段佳話。改革開放之後,中國體育掀起走出去、請進來的熱潮,米盧、金昶伯、尤納斯等知名外籍教練的加盟讓我們開拓了視野、增強了實力。在參加北京奧運會的中國代表團中,外教人數達到創紀錄的38名,中國運動員的軍功章上凝聚著他們的辛勞。與此同時,姚明在NBA掀起的中國風、郎平等優秀中國教練在海外的成功也體現出中國體育人在世界範圍內贏得的認可。在北京奧運會上,郎平率領美國女排勇奪銀牌,成為第一位率領外國球隊奪得三大球項目奧運獎牌的中國教練,其成就令世界側目。中西方體育和中西方文明的交融,是世界體壇的幸事,更是奧林匹克精神的精髓所在。
國運興,體育興!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截至2009年8月,中國運動員獲得的世界冠軍數已達2310個,創超世界紀錄達1195次。其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運動員獲得的世界冠軍數已達2284個,佔總數的98•9%。
不過,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在足球、籃球等極具影響力的集體球類項目以及田徑、游泳等基礎大項上,我們仍有相當大的差距。要想實現從競技體育大國到競技體育強國的飛躍,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全民健身漸成時尚
新中國成立60年,群眾體育也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民健身在華夏大地特別是大中城市已漸成時尚。
最重要的變化體現在人們的觀念上。隨著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中國人對於自己的健康越來越關注,體育也由此由“觀賞性産品”慢慢向“消費性産品”轉變。
有人説,北京奧運會的最大社會遺産,是群眾對全民健身這一現代文明理念的認識更加深刻、更加理性,自覺健身的意識大大提高。體育健身逐漸融入人們的生活,“請人吃飯,不如請人流汗”的觀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同和回應。
心動還要行動,體育設施和體育場館狀況的改善為普通老百姓參與鍛鍊和健身創造出更好的條件。有資料顯示,1949年時整個中國只有不到5000個體育場地(館)。1974年底,在第一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中,我國的各類體育場地(館)總數增加到25488個,仍然十分有限。在那樣一個年代,把門板拆下來打乒乓球曾經是最流行的健身方式之一。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體育場地建設進入高速發展期。特別是在二十世紀90年代之後,體育場地建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全國共有各類體育場地850080個,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6•58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為1•03平方米。與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平均每萬人擁有200多個體育場地的狀況相比,我們還有很大差距。但是,進入體育館去打羽毛球、籃球、游泳,畢竟對很多人來説已不再是什麼難事。
如今,全民健身熱潮正在神州大地涌動,人們選擇的健身形式也更加豐富多彩。在傳統的籃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跑步、游泳等項目之外,現代時尚的瑜伽、跆拳道、健美操、網球、保齡球、輪滑迅速升溫,登山、郊遊等休閒活動廣受歡迎,在街頭、公園、居民小區也隨處可見健身鍛鍊的人群。
國家體育總局公佈的《2007年中國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現狀調查公報》顯示,我國“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佔人口總數比例的28•2%,2007年全國有3•4億城鄉居民參加體育鍛鍊。28•2%這一人口比例儘管和發達國家相比並不高,但對於一個發展中國家、而且是有著13億人口的中國來講,達到現在這一步也相當不易。
體教結合任重道遠
新中國成立後,中國體育界形成了一個從少體校到專業隊(體工隊)的獨立體系,這套獨立於教育系統之外的專業運動員培養體制在上個世紀80年代以前運轉得很順暢,也為中國在社會經濟基礎相對薄弱的條件下加快發展競技體育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促進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以及全社會對“大體育”、“和諧體育”概念認識的深入,中國運動員的文化素質和退役之後的出路問題越來越受到關注,體教結合逐漸成為未來的方向和趨勢。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的高校體育和體教結合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依然任重道遠。
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是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大學生體育盛會。然而,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前,世界大運會和中國的大學生們幾乎沒有什麼關係。由於當時參賽機會有限,大運會變成了專業運動員練兵的舞臺。歷史的轉捩點出現在2005年,教育部開始牽頭組團參加世界大運會,中國大學生才真正開始向世界展現自己的風采。
2005年在土耳其伊茲密爾舉行的那屆大運會上,來自清華大學的“眼鏡飛人”胡凱一鳴驚人,奪得男子百米金牌,成為中國有史以來第一位大學生體育明星。在剛剛結束的2009年貝爾格萊德大運會上,北京大學的趙冉、成都體育學院的尹靖分別在男子半程馬拉松和男子110米欄比賽中奪冠,他們也是貨真價實的大學生世界冠軍。
不過,中國學校體育的整體水平仍然十分有限,像胡凱、趙冉和尹靖這樣的高水平大學生運動員少之又少。在貝爾格萊德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總共奪得22枚金牌,其中的絕大多數是由跳水、乒乓球等專業隊“借來”的運動員所作的貢獻。在年初的哈爾濱世界大冬會上,中國代表團金牌榜第一的寶座也是百分之百的“專業運動員製造”。在中小學課業負擔沉重、升學壓力大、學生體質不斷下滑的大背景下,中國的學校體育仍處於“戴著鎖鏈跳舞”的階段。
令人欣喜的是,高等院校和中小學體育設施建設近年來發展迅猛。北京奧運會一些比賽場館選擇在大學校園內興建,反映了國家對“奧運後”在大學推廣體育活動的遠見卓識。2010年亞運會將在廣州舉行,其中大部分的比賽和訓練都安排在廣州高校和大學城的場館裏進行,這足以説明廣州高校在體育硬體設施方面的實力。不僅在廣州,全國各地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的大學城裏也都少不了體育場館的位置。根據《第五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數據公報》,截至2003年底,在我國現有的850080個體育場地中,教育系統有558044個,佔全國體育場地總數的65•6%。經過最近幾年的發展,這個比例肯定又有提高。有了高水平的硬體設施,如果再吸引來高水平的教練員,輔以高校出色的科研輔助條件,體教結合的前景一片光明。
體育産業方興未艾
隨著中國體育全方位的發展,體育産業這個概念漸漸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國開始有了自己的職業聯賽、體育經紀人,各種商業比賽紛至沓來,體育彩票面世發行,體育明星身價飆升……在競技體育的輝煌、中國經濟的發展和老百姓消費能力提升的帶動下,中國體育産業方興未艾。
2009年的夏天,這樣兩則消息特別吸引體育迷的眼球。一是NBA球星姚明成為昔日母隊上海東方男籃的老闆,據説收購價為2000萬元人民幣。另外一則是“鐵榔頭”郎平出人意料地出任廣東恒大女排俱樂部的主教練,傳聞她的年薪高達500萬元人民幣。
姚明收購上海男籃的目標是CBA職業聯賽,而恒大集團的大手筆據説也是為了打造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職業排球俱樂部。如此看來,在全球經濟尚未完全擺脫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中國體育産業的前景卻被很多人看好。
有資料顯示,2007年中國體育産業的規模大約在3000億人民幣左右,佔GDP的0•7%左右。在大洋彼岸的美國,體育産業間接或者直接的産值大概有一萬億美元,佔GDP的比重是7%。由此可見,體育産業在中國還是一個新興的産業,而很多人看好的正是這個朝陽産業巨大的發展潛力。
2009年8月8日,在北京奧運會成功舉辦一週年的紀念日,在“鳥巢”舉行的一場國際米蘭隊和拉齊奧隊之間的意大利超級杯足球賽創下7000多萬元人民幣的票房奇跡,主辦商和球迷皆大歡喜。與普通的商業比賽相比,這場真刀真槍的頂尖賽事更能滿足球迷的需要,也再次驗證了國際排聯主席魏紀中關於中國體育産業的論述:中國體育産業的發展取決於産品本身的質量、市場環境和人才,産品質量是最重要的一環。舉例來説,中超(足球)的市場為什麼不好?因為這個産品質量差!
總體而言,中國體育産業的發展仍然處在初級階段,還沒有真正形成自身的産業鏈,體育的商品屬性仍依附於競技屬性。曾經擔任中體産業集團董事長的魏紀中認為,中國的體育産業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全獨立的産業。從制度上看,體育的優勢資源目前仍然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掌握在政府主管部門手中,因而限制了它自由流動的可能。在魏紀中看來,中國體育産業的發展應該借鑒其他領域的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的方向、思路和模式值得中國體育體制改革借鑒。同時,他也相信,中國體育産業在後北京奧運會時代將有大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