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打開發展的新空間——60年西部經濟發展進階記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09月17日   來源:新華社

打開中國經濟發展的新空間
——60年西部經濟發展進階記

    2008年7月12日,在新疆博樂境內的天山腳下,國家重點建設工程西氣東輸二線建設工地上,吊管機在將直徑1.2米的天然氣管道緩緩沉入3米多深的管溝中。新華社發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記者 劉志傑、趙連慶、江國成)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東部地區增長5.9%,中部地區增長6.8%,西部地區增長13.2%。城鎮固定資産投資方面,東部地區增長26.7%,中部地區增長38.1%,西部地區增長42.1%。

    全球金融危機洪峰過後,“西高東低”經濟發展態勢的形成引人注目。

    而從縱向比較,西部GDP增速差距在逐步縮小。1999年至2008年,中部地區GDP平均增長11.2%,西部地區增長11.4%,東北3省增長11.2%,東部地區增長12.3%。

    如同中國在全球金融危機中的角色一樣,佔國土面積71%的西部地區正在成為中國經濟止跌回穩的先鋒模塊。西部地區經濟正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併為全國經濟發展開闢了新的廣闊空間。

    西部經濟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關心和重視西部地區發展。

    國家在“一五”“二五”以及“三線”建設時期,在西部地區佈局和建設了一批重點項目,為後來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世紀之交,黨中央審時度勢,統攬全局,作出了實施西部大開發、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

    西部60年不斷推進黨的歷代領導集體戰略構想,集聚成累積效應: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區生産總值(各省區市加總數)從16655億元增加到58257億元,年均增長達到11.7%,超過全國同期經濟增長水平;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由4624元增加到1.6萬元,從相當於全國各地區加總平均水平的59.5%提高到63.7%;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由6111億元增加到35839億元,佔全國各地區加總的比重提高了約2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由1127億元增加到5159億元,佔全國各地區加總的比重提高了約0.4個百分點。

    構築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

    2007年10月6日,在內蒙古克什克騰旗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項目區,一名護林員在苗圃育苗。經過多年的不斷治理,內蒙古已經初步建成中國北方重要生態屏障。新華社發

    近年來,國家陸續開展了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和防沙、治沙及石漠化綜合治理工作、三北及長江流域等重點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濕地保護與恢復工程等一系列綜合配套治理工程,使西部脆弱的生態環境大為改觀,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更為穩固。

    這些工程效益從退耕還林工程得見一斑。1999-2008年,全國累計實施退耕還林任務4.03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39億畝,荒山荒地造林2.37億畝,封山育林0.27億畝。工程範圍涉及25個省(區、市)和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的3200萬農戶、1.24億農民。根據現有政策,中央共將投入4337億元。

    退耕還林工程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投資最大、政策性最強、涉及面最廣、群眾參與程度最高的一項重大生態工程,是世界生態建設史上的創舉。

    退耕還林工程加快了國土綠化進程。工程造林佔同期全國六大林業重點工程造林總面積的52%,相當於再造了一個東北、內蒙古國有林區,佔國土面積82%的工程區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3個多百分點。

    退耕還林減少了水土流失。據四川省定位監測,10年累計減少土壤侵蝕3.2億噸、涵養水源288億噸,減少土壤有機質損失量0.36億噸、氮磷鉀損失量0.21億噸,境內長江一級支流的年輸沙量大幅度下降,年均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達134.5億元。據長江水文局監測,年均進入洞庭湖的泥沙量由2003年以前的1.67億噸減少到現在的0.383億噸,減少77%。

    減輕了風沙危害,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實現沙化逆轉。我國沙化土地由上世紀末每年擴展3436平方公里轉變為每年減少1283平方公里。

    工程造林增加了1.39億畝林業用地面積,使全國林業用地面積擴大了3.2%;增加了4.03億畝有林地面積,使全國有林地面積增長15.4%。據測算,退耕還林工程造林將增加森林蓄積量約15億立方米,使全國森林總蓄積量增長10%以上。

    搭建西部交通運輸大動脈

    沙漠靠駱駝,草地靠牦牛,山道有馬幫……解放前,西部大多數地區全靠畜力運輸。

    新中國一成立,西部地區交通運輸頓為改觀,一條條橫亙東西、縱貫南北的交通運輸大動脈順次搭建。

    新中國自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1953年7月交付運營,成為連接川西、川東的經濟、交通大動脈。

    1954年12月25日,兩條穿越“世界屋脊”、全長分別為2100公里、2255公里的青藏、康藏公路正式通車。

    1957年10月6日,世界上海拔最高、全長1179公里的公路——新藏公路建成通車。

    實施西部大開發以來,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更是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西部大開發標誌性工程的青藏鐵路是世界鐵路建設史上的一個偉大壯舉。鐵路建設者和運營單位職工攻克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難題,建成了世界一流高原鐵路,實現了安全平穩運營。青藏鐵路開通運營3年來,共運送旅客899萬人次,格爾木至拉薩段完成貨物到發量697萬噸,有力地促進了青藏兩省區經濟社會發展。

    10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西部地區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2000-2008年累計新開工重點工程102項,投資總規模達1.7萬億元。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國道主幹線西部路段和廣西百色、四川紫坪鋪、寧夏沙坡頭、內蒙古尼爾基大型水利樞紐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成,完成了送電到鄉、油路到縣等建設任務。

    2000-2008年,西部地區新增公路通車里程88.8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3927公里。新增鐵路營業里程8000多公里。到2008年底,西部地區民用運輸機場數量達到79個,佔全國機場總數的49.4%。

    基礎設施建設使西部資源有力地支持了中東部地區發展。由北、中、南三大通道組成的西電東送工程分別從西南地區通向廣東、從三峽通向華東和廣東、從西北地區通向華北和山東,架起了東西共贏的電力橋梁。到2008年底,西電東送新增裝機5710萬千瓦,在建規模5280萬千瓦。

    全長4000公里的西氣東輸管道工程于2004年底全部建成,實現全線商業供氣,到2008年底,累計完成輸氣量454億立方米。

    在此基礎上,一條西起新疆霍爾果斯口岸,與中亞天然氣管道相連,南至香港、東達上海,全長8728公里,覆蓋沿線14個省區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二線工程正在興建。二線工程設計年輸氣300億立方米,穩定供氣30年,可滿足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對清潔能源的需求。

    六大特色優勢産業不可替代

    2007年7月22日,在內蒙古蒙牛集團六期智慧生産基地內,機器人正在搬運液態奶。新華社發

    經過60年的佈局和發展,西部地區以資源為依託、以市場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産業,形成了能源及化學工業、優勢礦産資源開採及加工業、特色農牧産品加工業、裝備製造業、高技術産業、旅遊産業等6大特色優勢産業,在中國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中國成立以來,西部資源開發和深加工業蓬勃發展。西部的能源及化學工業和重要礦産資源開採及加工業在全國佔據重要位置,建成了一批天然氣、煤炭、鉀鹽、磷礦、有色金屬等優勢礦産資源開發利用基地:陜北、蒙西、寧東、雲貴等煤電基地發展較快;廣西氧化鋁生産基地生産規模佔全國的四分之一;甘肅金昌鎳年産量佔全國總産量的90%;新疆羅布泊120萬噸鉀肥、青海柴達木100萬噸鉀肥項目相繼建成投産;新疆、青海、陜甘寧、川渝成為我國重要的石油天然氣生産基地;新疆獨山子1000萬噸煉油和百萬噸級乙烯、四川彭州1000萬噸煉油、廣西欽州1000萬噸煉油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兩大優勢産業集聚了神華集團、中國石化、中國石油、華能集團、兗礦集團等一大批重型企業。

    西部地區充分發揮獨特的光熱水土資源優勢,積極發展特色優勢農業,一批生産及加工基地正在形成:四川、內蒙古等區域性商品糧生産基地加快建設;新疆優質棉基地播種面積和産量分別佔全國的22.9%和32.8%;內蒙古牛奶、羊肉、山羊絨産量連續5年居全國之首;廣西、雲南蔗糖總産量佔全國的90%;陜西蘋果種植面積和産量均佔全國的近四分之一;雲南、貴州煙葉播種面積和産量分別佔全國的45%和43%。特色農産品及加工業形成了紅河、紅塔、新希望、五糧液、茅臺、伊利、蒙牛、鄂爾多斯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企業集團。

    裝備製造業積極運用先進適用技術和高新技術改造提升産業水平,重大裝備製造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製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形成了重慶、成都、西安、烏魯木齊、德陽重大電力裝備及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生産基地,西安、重慶、包頭、柳州、天水重型工程機械裝備和大型鑄鍛件加工生産基地,四川、甘肅核電裝備生産基地,重慶、成都、西安、柳州汽車、新型摩托車生産基地。培育和壯大了西飛國際、東方電氣、特變電工、柳工機械、廣西玉柴等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

    西部地區依託軍工企業和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較為集中的有利條件,積極發展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電子信息等高技術産業,形成了西安閻良航空航天産業基地,重慶、昆明、南寧國家生物産業基地,成都、安順民用航空航天産業基地,金昌、寶雞新材料基地,西安、成都軟體産業基地。

    西部旅遊業發展達到新的水平,重慶、四川、雲南、貴州和西藏等地的旅遊和旅遊文化産業已經成為當地的支柱産業。

    最近召開的國務院西部地區開發領導小組會議提出:“要堅定不移地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支持西部地區抓住機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積極調整經濟結構,著力提高發展質量,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化解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可以預見,有黨和政府的正確決策和領導,有全國人民的支持和援助,有西部地區各族幹部群眾的努力,廣闊的西部將迎來新的發展時期,為國家經濟發展打開新的空間。

新聞背景: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新華社北京9月17日電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年來,通過國家支持、自身努力和開展對外合作,西部地區城鄉面貌有了很大改善,經濟增長步伐明顯加快,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明顯增強,正進入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經濟實現平穩較快增長:2000年至2008年,西部地區生産總值(各省區市加總數)從16655億元增加到58257億元,年均增長達到11.7%,超過全國同期經濟增長水平,與全國同口徑地區生産總值增速的差距不斷縮小。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由4624元增加到1.6萬元,從相當於全國各地區加總平均水平的59.5%提高到63.7%。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由6111億元增加到35839億元,佔全國各地區加總的比重提高了約2個百分點。地方財政收入由1127億元增加到5159億元,佔全國各地區加總的比重提高了約0.4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建設薄弱局面不斷改善:10年來,國家不斷加大對西部地區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2000至2008年累計新開工重點工程102項,投資總規模達1.7萬億元,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國道主幹線西部路段和大型水利樞紐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建成,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五縱七橫”國道主幹線西部路段1.6萬公里全線貫通,西部開發8條省際幹線公路1.8萬公里將於2010年全面建成。鐵路建設日新月異,累計新建鐵路超過8000公里,截至2008年底,鐵路營業里程近3萬公里。航空事業快速發展,截至2008年底,西部地區民用運輸機場數量達到79個,佔全國機場總數的49.4%。水利設施建設成績斐然,廣西百色、四川紫坪鋪、寧夏沙坡頭、內蒙古尼爾基等大型水利樞紐相繼建成發揮效益。城鄉基礎設施條件全面改善。

    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顯著加強:10年來,國家先後實施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退牧還草等生態工程,大力增加和恢復林草植被,水土流失減少,風沙危害減輕,長江上遊、黃河上中游等重點流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國家西部生態安全屏障得到鞏固。截至2008年底,累計營造林4.03億畝,其中退耕地造林1.39億畝,佔同期全國造林總面積的52%,工程區森林覆蓋率提高3個百分點。退牧還草工程累計安排草原圍欄建設任務5.97億畝,其中禁牧2.87億畝、休牧2.97億畝,配套安排重度退化草原補播改良任務1.22億畝。三峽庫區及其上遊、丹江口庫區及其上游水質保持穩定,黃河中上游水污染防治取得積極進展,滇池水質惡化趨勢得到控制。重點污染源治理不斷加強,節能減排取得重要進展,循環經濟試點建設積極推進。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有所下降。

    農村生産生活條件日益改善:國家財政資金支持建設了一大批農村中小型基礎設施項目,相繼安排建設了農村中小水利設施、人畜飲水、通縣油路、農網改造、沼氣到戶、生態移民等工程,西部地區農村基礎設施有了明顯改善。貧困縣出口路、通縣油路、縣際公路陸續建成通車。“送電到鄉”工程基本解決了西部地區無電鄉鎮的通電問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解決了近8000萬人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廣播電視到村”工程基本解決西部地區5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農民收聽收看廣播電視問題。

    社會事業發展薄弱狀況逐步改善:中央財政不斷加大對西部地區教育、衛生、文化等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兩基”攻堅計劃如期完成,全民受教育水平顯著提高。“兩免一補”政策率先在西部地區推行,約5000萬學生受益。雙語教學在新疆、西藏全面展開,少數民族教學質量不斷提高。西部地區重點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國家工程實驗室、國家工程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等建設步伐加快,重點地區科技創新體系日益完善。城鄉醫療服務體系迅速發展,服務水平和質量明顯提升。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醫療救治體系全面建成。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建成鄉鎮衛生院16440個,村衛生室近18萬個。公共文化服務網絡不斷完善,西新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中央廣播電視無線覆蓋工程全面推進,廣播綜合覆蓋率達到96%,電視覆蓋率達到97%。以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制度為重點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覆蓋範圍逐漸擴大。農村基本養老保險、農民工養老保險改革有序開展。

 
 
 相關鏈結
· 輝煌60年:西部經濟增速攀升 民族地區團結穩定
· 西部經濟“反梯度隆起” 率先於中東部反彈上行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