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亮點紛呈
新華社南寧10月24日電(記者王軍偉、劉曉莉、繆小娟)記者從24日召開的第六屆中國—東盟博覽會和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新聞發佈會上了解到,本屆“兩會”在商品貿易、投資合作、合作機制等方面呈現了五大亮點。
中國—東盟博覽會組委會副主任兼秘書長陳武説,在中國—東盟自貿區即將建成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本屆“兩會”取得五大亮點:
一是商品貿易成交量再創新高。截至10月24日16時,累計商品貿易成交總額達到16.54億美元,比去年增長3.8%。東盟國家貿易成交額與去年基本持平,訂單數大幅增加。
二是投資合作更富實效。本屆“兩會”舉行了44場投資推介活動,共簽訂國際經濟合作項目136個,總投資64.4億美元,比上屆增長1.19%;國內經濟合作項目204個,總投資618.45億人民幣,比上屆增長1.05%。
三是商務與投資峰會取得了豐碩成果。5位中國和東盟國家領導人出席開幕式。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高官、商界領袖圍繞“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與東盟一體化:合作共進”的主題開展了交流。
四是會期論壇和文化交流活動內容豐富,擴大了多領域合作,彰顯了“南寧渠道”的作用。海關論壇通過了《南寧倡議》,促進了貿易便利化;金融論壇通過了《共同宣言》,加強了中國—東盟金融合作,並提出了新的機制安排;中國—東盟農業産業發展高端論壇達成了《南寧共識》,共同構築東盟“10+1”與泛珠“9+2”疊加雙邊交流平臺。
五是展會影響進一步擴大。本屆“兩會”繼續受到國內外主流媒體和專業媒體的高度關注。到會採訪的記者比往年又有增加,達到171家、共計1419名記者,比去年增加73名。其中,國外媒體67家、共計103名記者(含東盟媒體記者77人);港澳臺地區媒體13家、共計42名記者。
向新的目標邁進
——寫在第六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暨商務與投資峰會閉幕之際
新華社南寧10月24日電(新華社記者李忠發、吳小康)為期5天的第六屆中國-東盟博覽會暨商務與投資峰會24日在綠城南寧落下帷幕。此屆會議無論是參展規模、商貿活動規模還是成交金額、項目合作規模,都取得新的突破。
博覽會和峰會的成功舉辦,是中國和東盟各國共同努力的結果,體現了各國加強互利合作的強烈意願。會展期間,中國-東盟自貿區成了令人矚目的焦點。這個由發展中國家成立的自貿區即將建立,極大地增強了區域內國家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信心。
會展落幕了,但永久落戶南寧的中國-東盟博覽會和即將建成的中國-東盟自貿區,給人們留下了無限遐想、無限期待。
中國-東盟博覽會:舞臺越來越大
“中國-東盟博覽會聲名遠揚。自貿區建成後,區域內的貿易投資將更便利,我們不能放過這個難得的機遇。”馬來西亞檳城進出口商公會執行秘書馬寶雲説。
這個商公會是第一次組織當地企業家代表團參加中國-東盟博覽會。他們希望通過這裡搭上“開往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列車”。
歷經6載,中國-東盟博覽會已成為中國和東盟深化戰略夥伴關係,促進互利共贏的大舞臺,吸引著各國的參展商。這屆博覽會招商招展規模再創新高:參展企業2450家,比上屆增長16.7%;商品貿易成交總額達到16.54億美元,比上屆增長3.8%;簽訂國際經濟合作項目136個,總投資64.4億美元,比上屆增長1.19%……
另外,區域外國家參展更加踴躍,不僅有日本、法國、韓國等歷屆參展的國家,匈牙利、馬達加斯加等國家也首次參展。
博覽會規模的逐年擴大反映了中國-東盟博覽會日益增強的影響力,更多東盟國家企業從中受惠。
越南商人黃一帆已連續參加了五屆博覽會,其間她的紅木進出口公司出口中國的貿易額“翻了三番”,光這次博覽會就簽訂了至少600多萬元人民幣的合同。
“這個博覽會將會成為更大的舞臺,下屆我肯定還會來。”黃一帆説。
中國-東盟自貿區:在深化合作中穩步推進
再過不到70天,中國-東盟自貿區將正式亮相。這個包含19億人口、GDP接近6萬億美元的自貿區建成後,中國和東盟國家90%的貿易産品將實現零關稅,服務貿易市場將實質性開放。
從中國提出建立自貿區的建議開始,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建設進程逐步推進。過去一年,金融危機的衝擊和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的抬頭,沒能阻滯自貿區建設的步伐。
今年前9個月,雙邊貿易額接近1500億美元,中國東盟經貿合作已經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一切,源自中國和東盟10國共同致力於打破貿易壁壘、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與便利化、共克時艱的堅定決心。
實際上,中國和東盟在破除貿易壁壘、推進自貿區建設方面收到的成效已經開始顯現。據商務部統計,今年1至7月,中國從東盟進口貨物受惠于自貿區的貨單數同比增長45%,金額增長35%;中國向東盟出口貨物受惠于自貿區的貨單數同比增長40%,金額增長23%。
在第六屆中國-東盟博覽會上,中國和東盟簽署了《中國-東盟貿易便利化南寧倡議》、《農業合作諒解備忘錄》、金融合作《共同宣言》等一系列文件,表達了雙方繼續推進貿易便利化的強烈意願。
中國-東盟自貿區建成後,將極大地推動區域內經濟技術交流和各國的共同發展,並將惠及世界經濟。
自貿區建設過程中,已經給普通消費者帶來了實惠。家住廣西南寧市的張阿姨説:“現在很多進口水果便宜了,以前泰國的榴蓮和山竹都要30多塊錢一公斤,現在10多塊錢就能買到。”
從2004年中國-東盟自貿區早期收穫計劃開始實施,水果貿易逐漸實現零關稅,這些物美價廉的“洋水果”擺上了南寧市民的餐桌。
“自貿區時代”:向新的目標邁進
中國-東盟自貿區的建成是區域經濟一體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標誌著雙方經貿關係站在一個新的起點上。
站在“自貿區時代”的新起點上,中國和東盟國家將迎來越來越便利、自由的貿易投資條件。根據中國和東盟簽署的協議,雙方相互給予投資者國民待遇、最惠國待遇和投資公平公正待遇,為雙方創造更為有利的投資條件和良好的投資環境,從而進一步促進雙方投資便利化和逐步自由化。
“現在正是我們攜手合作的最佳時機。目前中國在越南的投資只有25億美元,10年後會不止這個數字,肯定有十倍、幾十倍的增長。”越南常務副總理阮生雄説。
馬來西亞製造商聯盟會長馬蘇爾看到了發展雙邊貿易的巨大潛力。“目前馬來西亞和中國的貿易比較狹窄,馬來西亞出口中國的産品67%為電器和棕櫚油,馬來西亞從中國進口的産品65%為電子、機械、家用電器和零配件等。顯然,在這些産品之外我們可以拓展更廣泛的合作空間。”
分析人士認為,面向未來,雙方還應繼續積極落實此前簽署的自貿區各項協議,儘快考慮共同市場建設,進一步消除對生産要素流動的限制,使成員國之間實現技術、資本、勞動力等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
“現在我們站在了新的起點上。只要我們把握好時機,根據本國優勢進行調整和合作,就一定能贏得未來的共贏發展。”泰國泰中商務委員會副秘書長洪鈞濤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