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一號”將“落戶”天津濱海新區提供超算服務
新華社天津10月29日電(記者張澤偉)記者29日從天津濱海新區管委會獲悉,我國剛剛研製成功的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系統——“天河一號”,將於2009年底至2010年在天津濱海新區安裝部署,成為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的業務主機。
由此,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將成為我國首個具有千萬億次計算能力的超算中心,躋身世界少數幾個具有千萬億次計算能力的超算中心行列。
據天津濱海新區科技局局長朱希進介紹,“天河一號”將面向國內外市場提供超級計算服務。目前,濱海新區與國防科技大學深入開展合作,“天河一號”首批重大應用正在積極開拓和研發,包括石油勘探數據處理、生物醫藥研究、航空航天裝備研製、資源勘測和衛星遙感數據處理、金融工程數據分析、氣象預報、新材料開發和設計、基礎科學理論計算等方面。
朱希進説,“天河一號”適用於大規模科學與工程計算,其廣泛應用將大大提升濱海新區高科技服務業水平。他説,天津的很多科研機構和企業得知“天河一號”將“落戶”天津,都非常振奮、高興,一些企業已經提前預訂了“天河一號”的超算服務。
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選址于天津濱海新區服務外包産業聚集區,由國家科技部、濱海新區、國防科技大學共同投資6億元建設,建築面積一萬平方米。目前,中心正在緊張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和設備安裝前的準備工作,預計今年底開始投入運營,明年5月全部建成投入使用。
“天河一號”:自主創新的一次成功實踐
——新華社記者對話國防科技大學校長張育林
新華社長沙10月29日電(記者白瑞雪、喻菲、王玉山)中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在國防科技大學誕生之際,校長張育林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獨家採訪,對“天河一號”及相關情況進行了全面介紹。
今年51歲的博士生導師張育林,是“天河一號”工程領導小組組長,曾任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發射場區指揮長。
“我們走了一條世界上全新的路子”
記者:“天河一號”的研製成功,意味著我國的高性能計算機從百萬億次邁入了千萬億次。這個性能在國際上處於什麼樣的位置?
張育林:參照2009年6月國際高性能計算機Top500組織公佈的結果,“天河一號”可以排在世界第4位。當然,到11月再次排名的話,肯定還會出現別的千萬億次計算機,但“天河一號”應該還是位於世界前列的。
記者:從6月到11月只有短短5個月,又可能出現新的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
張育林:高性能計算機的發展速度是非常快的。但是,衡量計算機是否先進的指標不光是速度,還包含能耗、互聯通信、穩定性、可靠性等。
記者:與國際上其它千萬億次計算機相比,“天河一號”採用了什麼新技術?
張育林:最突出的例子是把Cpu和Gpu結合的技術。Gpu是用來讀取圖形和視頻的,能不能用來計算?有人認為理論上可以,但實際上做出來的東西不行,通常只能發揮出Gpu20%的計算水平。但我們這次把Gpu的效率提高到了70%,連生産Gpu的國外廠家都很受鼓舞,要求與我們聯合開展研究。我們走了一條世界上全新的技術路子,把理論上成立但實際上走不通的路子走通了。
記者:從“銀河一號”到“天河一號”,創新一直是我們技術進步的動力。
張育林:對。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的關鍵,在於掌握一批核心技術,這也是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自主創新要求我們保持開放的心態。“銀河一號”起步時,我們的自主創新探索是國外封鎖的環境下開始的。但,改革開放30年以來的實踐證明,沒有開放就沒有今天中國的科技發展。自主創新與國家産業升級一樣,離不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大背景。
記者:將來投入使用的“天河一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嗎?
張育林:現在你看到的是千萬億次超級計算機的基本型。將來,機器可以根據用戶需要進行增減,相當於你買汽車,可以選擇豪華配置或基本配置。
“超級計算機服務於大系統、大工程、大科學”
記者:超級計算機為什麼被稱為一個國家的基礎設施?
張育林:超級計算機代表了當代信息技術的最高水平,也是一個國家科技實力的重要標誌,是服務於大系統、大工程、大科學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工具。比如我們的“銀河一號”,就在石油勘探、氣象預報、航天器設計上起到了支撐作用。你想想,設計火箭總不能在筆記本電腦上進行吧?中國動漫水平差,一個原因就是沒有與超級計算機結合。
記者:所以,發展超級計算機是基於國家的整體需求。
張育林:國防科技大學能夠一直站在科技前沿,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始終立足國家需求、瞄準國家目標。在當時那個時期,銀河系列計算機代表了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綜合國力。這一次,天河計算機同樣是作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進行開發的,投入使用後要支撐國家信息網格。
記者:就單個産業而言,像您提到的中國動漫産業,有需求,也有平臺,為什麼沒有利用超級計算機呢?
張育林:這和産業發展階段有關。我國的很多産業還沒到達到與最新技術結合的水平。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地政府推動産業升級,我想,各行業對高性能計算機的需求會迎來一個高峰。
記者:技術創新的最大驅動力是來自應用嗎?
張育林:應用提供需求,但基礎學科的發展才是最根本的驅動力。核心關鍵技術往往屬於基礎學科,需要長期的技術和人才積累,難以在一朝一夕完成跨越。目前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限制,基礎學科的投入仍然不夠,同時社會上存在浮躁情緒,願意賣高爾夫球桿但不願意做球桿上的碳纖維,願意賣電腦但不願意做cpu。所以,我們在做大系統的同時,要站在科技最前沿加強基礎科學。
今年,國防科技大學成立了化學與生物系,要求本科生全部要學生物,同時把生命科學、認知科學、信息科學、納米科學等進一步交叉。只有在基礎學科上突破,才能掌握關鍵技術,也才能自主創新。目前的基礎研究可能看不到具體用處,但未來必有巨大價值。
“技術本身沒有軍用和民用之分”
記者:我們注意到,“天河一號”的技術攻關僅用了兩年,全面工程研製也只有幾個月。您認為工程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張育林: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走了一條軍民結合的發展道路。這個項目是我們與天津濱海新區合作完成的。國家的需求和經濟發展支撐,給我們的關鍵技術提供了轉化為現實成果的機遇。可以説,我們的科技創新在民用中找到了更廣闊的空間。
實際上不光是計算機領域。國防科大擁有完全掌握自主知識産權的磁懸浮技術,也許中國人很快就會用這項技術到全世界建磁懸浮列車。我們還跟一汽合作開發了汽車自動駕駛系統。實驗中,改裝的一輛紅旗轎車在高速公路上完全融入交通,可以超車可以變道,最高時速達到170公里。德國奔馳公司非常關注我們的這項技術。
這些技術不僅能夠滿足民用需求,更重要的是,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會催生一大批關鍵技術。
記者:軍用技術的民用化是否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張育林:技術本身沒有軍用和民用之分,我們的科技創新都是以強軍興國為目標的。只有自覺融入國家的創新體系,才能既促進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水平,又對國家經濟建設做出貢獻。
記者:大學在技術成果的産業化中應扮演什麼角色?
張育林:産業化是需要培育市場的,涉及到的不僅是技術,還有經濟、文化上的特性。我不主張學校搞産業化,我們的主要任務還是突破關鍵技術,主要角色是提供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