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讓愛和溫暖在城市中傳遞--上海社會事業發展巡禮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1月15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1月15日電(新華社記者楊金志、張建松)新增58萬個就業崗位、首批“居轉戶”人員喜拿上海戶口、名學校和名醫院在郊區“開花”、一批批“社區巴士”相繼開通……歲末的上海,人們仍然不時聽到一個個惠及民生的好消息。“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回首這一年,雖然遭遇國際金融危機衝擊的影響,但上海的各級黨委政府用行動實踐著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為廣大群眾撐起了一把擋風遮雨的保護傘,讓愛和溫暖在這座特大型城市中傳遞。

    開啟就業創業的“源頭活水”

    就業是民生之本,創業是就業之源。去年下半年以來,在來勢洶洶的全球金融危機影響下,上海一度面臨嚴峻的就業壓力,大學生、農民工、公司白領、“4050”人員等群體尤其突出。面對嚴峻形勢,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強調,一定要高度關注民生,回答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出臺解決民生突出問題的重要舉措,辦好群眾普遍期待的實事。

    今年以來,上海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就業的政策,如實施創業帶動就業三年行動計劃、加大小額貸款擔保工作力度、加強創業教育和培訓、設立扶持大學生初期創業的“創業苗圃”等。政策聚焦起到良好效果,根據統計,今年1月至10月,上海全市新增就業崗位58.16萬個,提前兩個月完成了全年指標。

    11月中旬,在上海寶山區的羅涇鎮農業創業園,“80後”大學畢業生馬蘭養起了澳洲龍蝦。她的蘭蘭水産養殖園招用了當地的4名離土農民當飼養員,並且聘請了大學生物系的老師擔任技術指導員。澳洲龍蝦長勢喜人,再過幾個月就能向市場銷售了。“現在有了養殖經驗,還有第一年租金全免、一年鎮保標準的社會保險費補貼的優惠政策,我對養殖業發展前景很有信心。”馬蘭高興地説。如今,寶山區的每個街鎮都至少有一個創業場地,全區今年以來累計幫助成功創業近千人。

    在位於長江口的崇明島,縣委、縣政府針對島內就業崗位不足的實際情況,以財政補貼的方式鼓勵仲介機構組織勞動力出島就業,鼓勵勞動力出島從事家政、保安、物業管理、出租車駕駛等工作。對參加出國勞務技能語言培訓的,每人一次性補貼出國技能語言培訓費用1000元。縣委書記彭沉雷告訴記者,近兩年全縣新增就業2萬多人,其中新增島外就業人員有13000多人。

    社會保障與社會福利是民生之基。今年11月1日,《上海市實有人口服務和管理若干規定(暫行)》開始施行。按照規定,持《上海市臨時居住證》的人員可享受申領駕照、辦理出入境證件、免費計劃生育服務、子女接種疫苗和接受義務教育等多種“本地化”待遇。

    與此同時,上海首批29名獲得“居住證轉戶籍”資格的人員已經從10月底開始陸續拿到上海戶口。這標誌著今年2月啟動的上海“戶籍破冰”改革,已經産生了第一批受惠者。

    “‘戶籍破冰’也好,社保新政也好,上海出臺這些政策的關鍵,就是通過提供融入上海的通道和基本的社會福利政策,實現社會的公平與和諧,讓外來人才和務工者安心地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上海市社會保障局局長周海洋説。

    讓群眾住得更舒心,出行更方便

    住房和交通,始終是大城市群眾關心的焦點民生話題。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指出,解決民生問題要切合上海實際,從政策設計到工作機制,都要強調把好事辦好、把實事辦實,真正使廣大人民群眾在經濟社會發展中得到實惠。

    在住房保障方面,上海正在加大力度,讓更多的中低收入的百姓能夠享受廉租屋和經濟適用房。今年11月,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宣佈,上海首批經濟適用房的申請審核、銷售供應將在年內啟動,價格方面將“保本微利”。首批經濟適用房小區均鄰近軌道交通站點或公交線路站點,商業、衛生、教育等生活配套設施均已規劃並陸續建成。試點供應的房源主要為中小套型保障性住宅,但工程建造質量和小區內部環境與商品住房沒有差別。

    上海市房管局局長劉海生説,為解決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上海今年除寶山顧村、嘉定江橋等6個保障性住房基地之外,還在嘉定、青浦、奉賢、浦東等地規劃了9個大型居住社區;在佈局上不僅是建造大量純粹的住宅樓,還將引入優質的教育、衛生資源,並適度安排就業崗位。

    在上海市楊浦區中環線附近,楊浦區154街坊項目基地的建設正熱火朝天。這個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保障性住房基地總佔地160多畝,規劃建築面積44萬平方米,建成後可提供房源5000多套。因為這個基地的建設,許多本區動拆遷居民不必到郊區找房源,可以實現就近安置。事實上,這塊政府儲備用地如果拿到市場上招標,每畝地價估計在千萬元,而用作保障性住房基地後,捨棄的地價高達10億元以上。但是,區政府沒有算這筆經濟賬,而是算了一筆民生大賬。

    大城市的交通暢通問題,是城市管理中永恒的主題。11月9日,上海寶山區開通了全市首批兩條社區巴士線路,從地鐵站直通各附近居民社區,票價統一為1元,而且首末班時間與地鐵運營時間相銜接。緊接著,浦東新區、閔行區、松江區等也將相繼開通社區巴士線路,為社區居民出行提供便利、安全、省心的“短駁”服務。今後,上海將以政府補貼的辦法,通過發展社區巴士來完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重點加強大型居住區與軌道交通、公交樞紐、商業網點的交通銜接,以方便市民出行。

    而在閔行區,區政府的免費租賃自行車項目正受到群眾的熱捧。目前,這個區已經有免費自行車5000多輛,90多個租還車網點,持卡居民超過2萬人。家住江川街道的超市員工狄先生就是受益者之一,他每天騎著免費自行車到超市上班,七八分鐘就到了。而在以前,他偶爾也會乘“黑摩的”,但每次都是提心吊膽的。閔行區區長陳靖説:“租賃自行車解決了群眾‘最後一公里’的出行難題,免除了‘走路太遠、打車太近’的尷尬。這樣的‘小事’老百姓很歡迎,政府一定要看得見、及時做。”

    共享“起跑線上的公平”

    同在一座城市,共享一片藍天。今年新學期開學,上海已經有九成農民工子弟享受免費義務教育,其中大部分在公辦中小學讀書,其餘在規範後的民辦農民工子女學校讀書,民辦學校的學生從今年起享受政府提供的生均公用經費1500元的補貼。目前,在上海接受義務教育的農民工子女總數為40多萬人,佔全市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近36%。上海市副市長沈曉明表示,讓城市和鄉村、本地和外地的人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是上海在保民生中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標。

    “教育公平是起跑線上的公平。”上海市教委主任薛明揚説,“除了普遍惠及農民工子弟的政策外,上海還把包括名校、名師在內的優質教育資源從市區向郊區、農村輻射,以惠及更多的市郊、農村家庭和農民工子女。”新學期伊始,上海知名實驗示範性高中向明中學的新校區在閔行區浦江鎮落成,迎來首批高一新生。浦江校區的師資隊伍全部來自向明中學本校,堪稱100%純正的名校“血統”。

    在開放胸襟辦教育的同時,上海還大刀闊斧啟動了優質醫療資源進郊區的“5+3+1”工程,即在嘉定等5個區各引入一家三級醫院,在青浦等3個區縣各組建一家三級醫院,在金山區遷建一所三級醫院,從而讓每個郊區縣都至少擁有一家三級醫療機構。通過這一舉措,上海將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均質化,改變優質醫療資源在中心城區的“扎堆”現象。

    “5+3+1”工程是上海近年規模最大、力度最強、投入最多的新一輪醫療資源建設。“這些醫院布點多選擇大型功能區、人口導入區等。預計到2010年,上海郊區居民在1個小時內可以抵達一所三級醫院,這將有效提升郊區醫療保障和醫療服務的水平。”上海市衛生局局長徐建光説。

 
 
 相關鏈結
· 青海省財政開展工作支持民族地區社會事業發展
· 農村社區成為推進農村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的平臺
· 今年上半年西藏社會事業財政投入同比增長近三成
· 甘肅省副省長強調:全力抓好社會事業項目建設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