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上海求解民生難題再突破:百姓故事勾勒:暖冬圖景"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07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上海12月7日電(記者徐壽松、葉鋒、仇逸)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如何在保增長的同時確保民生改善,上海在2009年這個特殊的年份交出了一份優良的“民生答卷”:

    12月11日,經濟適用房政策開始接受百姓諮詢,一週後,將正式受理購房申請。預計年內上海開工的保障房達600萬平方米;12月5日,上海地鐵7號線開通,偏居寶山一隅的居民從此告別“進城難”,今年上海開通軌道線達4條(段)之多,或連接動遷基地,或直達大型社區;12月1日,孤懸長江口的崇明縣的百姓終於在家門口擁有了三級醫院和“大牌”醫療骨幹。也是在今年,上海啟動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當地最大規模的醫療資源布點調整,在郊區建設三級綜合醫院,均衡優質醫療資源在全市的覆蓋……

    這一年,上海的民生工作聚焦重點、突破難點,將“保民生”落實于“保增長”的始終,融合於上海長遠發展的大格局中;這一年,上海的幹部埋頭苦幹,在經濟困難時期推進民生工作,不僅增投入、出政策,更是明宗旨、擔責任、用真情。全市上下描繪出一幅“齊家立業,厚德民生”的“暖冬圖景”。

    三個百姓故事勾勒上海民生圖景

    故事一:安居圖

    在虹口區,玉田路311弄的“外來媳婦”周永芬,一家三口曾和婆婆、嫂嫂、侄子共6人居住在一套面積33平方米的老公房裏。丈夫每月在工程裝修隊賺的1000多元錢,一度是家裏全部的經濟來源。後來,她家拿到了低保和每月620元的廉租房補貼。家裏人商量後,嫂子一家拿房貼在附近租房。周永芬説:“這樣一來,嫂子和我們的‘蝸居’狀況就都緩解了。”

    不久,在居委會的幫助下,周永芬成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的社工,每個月能有1400多元收入。她卻有些擔心:這樣一來,家裏三口人的人均收入就超過了800元的廉租房標準。一旦補貼取消,嫂子一家的租房就無法維持了。

    11月中旬,居委會送來佳音:上海將廉租房的“門檻”進一步放寬到960元,周永芬家裏可以繼續享受補貼,“政府時刻記著我們,這讓我們生活得很放心”。

    故事二:就業圖

    在寶山區,“80後”大學畢業生馬蘭在當地的羅涇鎮農業創業園當上了小老闆。自11月中旬起,她在園內養起了澳洲龍蝦。她的“蘭蘭水産養殖園”還招用了當地的4名離土農民當飼養員,並且聘請了大學生物系的老師擔任技術指導員。

    澳洲龍蝦長勢喜人,再過幾個月就能上市銷售了。“現在有了養殖經驗,還有第一年租金全免、一年鎮保標準的社會保險費補貼的優惠政策,我對養殖業發展前景很有信心。”馬蘭高興地説。

    故事三:就醫圖

    在崇明縣,64歲的張秀明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不久前,她在縣中心醫院檢查時,發現得了胰頭部位的惡性腫瘤。老人和家人陷入了巨大的煩惱之中:郊縣醫院的水平能行嗎?可要到上海市區的大醫院看病,不僅住院難,而且來回奔波,住宿、陪護都是大問題。

    接診醫生的一番話讓她放了心:“由新華醫院的專家給您主刀,手術質量和術後護理都是高標準的。” 原來,今年以來,上海開始推行“5+3+1”工程,即在浦東、閔行、南匯、寶山、嘉定5個區引入市區三級醫院優質醫療資源,提升崇明、青浦、奉賢3個區(縣)的中心醫院為三級醫院,同時遷建金山區的1所三級醫院到金山新城,以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在全市範圍內的均衡配置。如今,崇明縣中心醫院已更名為“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崇明)”,依託大醫院的人才、技術和管理力量,服務於郊區病人。

    不久前,由新華醫院普外科主任主刀,張秀明成功接受了手術,而且節約了上萬元費用。她感激地説:“我們崇明農民大病重病終於可以不用出海島,也能得到最好的治療了。”

    “保民生”貫穿于上海“保增長”的始終

    國際金融危機使上海的經濟社會發展遭遇了新世紀以來的最大困難。在2009年初的上海“兩會”上,多位代表、委員不無擔憂:“保增長”會不會拖“保民生”的後腿?上海多年來堅持不懈的“民生攻堅戰”會不會擱淺?如何繼續破解民生難題,應對特殊時期的挑戰,考驗著這座擁有近1900萬常住人口的特大城市的管理者,更彰顯著責任政府決不辜負人民期待的拳拳之心。

    “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是要把人民群眾的生産生活安排好。”上海市委副書記、市長韓正多次強調。

    就業是民生之本。一個人的“飯碗”,關係到一個家庭的幸福美滿和全社會的和諧穩定。

    今年以來,上海實施創業帶動就業三年行動計劃,加大小額貸款擔保工作力度,設立扶持大學生初期創業的“創業苗圃”……上海一系列促進就業的政策如箭連發,成效顯著。據統計,今年1月至10月,上海全市新增就業崗位58.16萬個,提前兩個月完成了全年指標。其中不乏像馬蘭這樣,以自主創業帶動更多人就業的事例。

    11月,上海虹口區首個經濟適用房項目——“華虹苑”開始建設。原本用於商業開發的地塊,將改為建設490套經濟適用房供應住房困難家庭。至今年年底,上海將確保開工經濟適用房600萬平方米。

    當保障性住房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區接連落地之時,首批建成的經濟適用房即將惠及住房困難家庭。12月11日至17日,閔行、徐匯兩個試點區將開展經適房“政策諮詢周”活動;18日起,一個月內受理購房申請。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局長劉海生介紹,結合試點的實際情況,還將適當放寬、完善標準,為明年經濟適用房在更大範圍推開做好準備,“要把各項工作盡可能完善”。

    謀一時,更謀一世;謀一域,更謀全局。在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上海著眼于“後危機時代”新一輪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在全市600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謀篇佈局。關乎民生冷暖的醫療、教育、交通等公共資源正加速邁向均衡配置。

    在崇明,一度孤懸長江口的鎮、村居民們將擁有家門口的三級醫院;在城郊的閔行區浦江鎮,上海實驗性示範性高中向明中學的新校區已經落成;在寶山,新通車的地鐵7號線讓從前“進城不便”的居民們多了個打算:明年5月1日,乘地鐵第一時間去看世博會……

    困難時期“保民生”,靠投入更靠責任

    如何在公共資源分配的領域內把金融危機對老百姓生産生活的影響減少到最低程度,考驗著責任政府、服務政府的“成色”和水平。上海在2009年交出了一張優良的答卷,對人民群眾的感情與責任也在破解民生難題中得到進一步昇華。

    11月,在上海市最早的工人新村之一——閘北區彭浦新村,一棟18層的高層建築實現了結構封頂。這座大樓的1-3層將“還”給街道的文化館——這原本是文化館的地塊。而4-18層,則全部用作困難群眾的廉租房,一共有180套。

    閘北區的財政收入並不高,但即便遇到金融危機,區裏的社會保障工作依然逆勢推進。區委書記方惠萍説,民生工作不能退、只能進,越是困難時期,黨和政府越是要義不容辭地承擔起改善民生的責任。

    為準備明年年初市人代會的議案,上海市人大代表、普陀區民政局原局長曹道雲這段時間一直在基層深入調研。他説:“今年上海的低保線提高了,廉租房標準放寬了,各項保障措施都有新進展。在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幹部對工作充滿激情、對群眾心懷感情,困難群眾一度很擔心,現在很放心、很高興。”

    帶著感情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2009年,上海的許多幹部都認識到,“保民生”需要政策的出臺、財政的支出,更需要責任的擔當、感情的投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俞正聲近日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對群眾要有感情,這是基本,這是理性的基礎。如果對群眾沒有感情,那種理性就談不上。理性中間有它的基本立場的判斷,就是宗旨意識的判斷。”

 
 
 相關鏈結
· 上海基層政府測評實事項目:與居民拉家常式交流
· 上海證交所新系統運行 訂單處理能力達80000筆/秒
· 上海:百萬城市文明志願者吹響迎世博“集結號”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