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能否成為珠江口西岸發展龍頭?-危中尋機看珠海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09年12月13日   來源:人民日報

    山清,水秀,風柔,花香,人口不多,環境優美。

    以“寧靜”著稱的珠海最近卻“熱鬧”起來——廣珠鐵路、橫琴島、珠港澳大橋、航空産業園、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等項目紛紛破土動工,現場熱火朝天……

    “大投入快發展、調結構優發展。”徬徨多年的珠海人,仿佛找回了初創特區時的感覺,激情迸發。今明兩年重點“調整産業結構,推動發展轉型”,計劃投資3169億元,建設“十大重點工程”,啟動67個項目,超過改革開放30年來全市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的總和。

    今年4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廣東省委書記汪洋帶隊考察珠海時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新特區、科學發展示範市”,“珠海完全能夠走出一條與珠三角其它城市不一樣的發展道路。”

    既要守住藍天白雲的“底線”,又要實現強勢崛起的目標,珠海“調結構”如何做到“兩不誤”?珠海能否告別過去的“搖擺”,堅定踏上“轉型”新路,成為珠江口西岸經濟發展“龍頭”,與珠江口東岸的深圳比翼雙飛?

    要發展,但不能盲目發展

    珠海“發力”,是被逼出來的。

    有148萬常住人口的珠海經濟特區,擁有足以自豪的生態環境、幸福指數等優勢,但由於發展定位多變,交通建設“欠債”,優勢項目不足,原先優勢正在弱化,全市GDP不到深圳經濟特區1/8,人均GDP被人口超過4倍的佛山超越。省長黃華華半開玩笑地説珠海是:“腰纏萬貫”,卻“手無寸鐵(路)”,物流不暢;濱海城市,卻沒有“舟楫之利”,成了交通“盲腸”。

    國際金融危機更是給珠海潑了一盆冷水。今年第一季度,珠海七成企業訂單銳減,GDP負增長5%,在全省“墊底”。全市工業産值的2/3由外資企業創造,對外貿易總額的2/3是加工貿易,外貿依存度高達327.9%,經濟抗風險能力弱,發展深層次矛盾突出,傳統模式走到盡頭,珠海經濟一下子跌落谷底。

    面對發展危機、重重困難,是我行我素,甘當外企“加工廠”,還是突破瓶頸,探索發展新路子?

    “不思進取,是絕路;盲目發展,死得快。調整格局、優化結構、保障增長,才是珠海的正確選擇。”上任不久的年輕市委書記甘霖用科學發展的理念,迅速統一了班子的認識。

    珠海環境宜人,房價有上升空間,但房地産過熱會抑制其它産業發展。至於“數字遊戲”,更是玩不得。急功近利,盲目發展,弄虛作假,這種“臉面”寧可不要,這種“政績”就是污點。

    頂住壓力,抗住干擾,看準方向,珠海確立了“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改善民生”三大重心,調整規劃“交通、産業、城市”三大格局。

    不久,“三上三下”的橫琴島規劃塵埃落定,“三起三落”的廣珠鐵路重新開工,連接廣州珠海的城際軌道交通建設快速推進,珠海高欄港至長江流域航線正式開通,通往機場、港口的高速公路破土興建。珠海大踏步地從“手無寸鐵(路)”走向“海陸空”聯動,從交通“末梢”走向交通“樞紐”。

    就在珠海奮力“突圍”之際,中央和廣東省給予了有力支持。去年底,國務院頒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將珠海定位為“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給珠海人吃了一顆“定心丸”。

    今年6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原則通過了《橫琴島總體發展規劃》,要求建設“探索粵港澳合作新模式的示範區、深化改革開放和科技創新的先行區、促進珠江口西岸地區産業升級的新平臺”,為珠海發展注入了“興奮劑”。

    汪洋多次給珠海人鼓勁:“珠海的命運掌握在珠海人自己手裏。”“沉住氣,抓緊幹。要敢打硬仗,不回避矛盾。”“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奮勇直前。”

    順應規律保增長,逆勢而上搞建設,珠海扭轉了經濟下行局面。今年1至9月,珠海各項經濟指標穩步回升,GDP達713.7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72.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1%和7.1%。

    前30年看珠江東岸,後30年看珠江西岸。站在這片“熱土”上,珠海老一輩紛紛感嘆:“特區精神又回來了!”

    搞工業,不是搞污染産業

    建設“生態文明新特區”,核心是突破産業“瓶頸”。但作為“花園城市”,珠海産業調整“包袱”重、阻力多。

    多年來,為了保護生態,珠海放棄了很多工業項目,“環保優先”的觀念深入人心。但久而久之,珠海人對發展工業畏手畏腳。當珠海經濟實力淪為珠三角9個市倒數第二、成為珠三角發展薄弱環節時,珠海人開始了反思。

    通過開展“思想解放”大討論,珠海人“環保觀念”有了轉變——不是“淡化”,而是“深化”:片面突出工業發展,短期GDP可能上去,但老百姓的“生存權”受到影響。長期下去,生態資源不堪重負,GDP不可能持續增長;片面強調環境保護,經濟發展不同步,老百姓的“發展權”得不到保障。長期下去,人們生活水平低下,勢必破壞生態,環境照樣得不到保護。經濟與環保,相容則兩利,相斥則兩敗。

    犧牲速度保環境,需要勇氣;保護環境抓發展,更需要勇氣。珠海必須找到兩者“平衡點”。

    為此,珠海調整了區域、産業結構,確定“東部大轉型、中部大調整、西部大開發”戰略,重點發展“三高”産業,即東部城區加快發展高端服務業,中部橫琴島規劃發展高新技術産業,西部郊區重點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物流業。

    珠海24個工業園區,撤並整合,只留8個,重點發展“兩少”(佔地少用工少)、“兩有”(有研發有品牌)、“兩高”(高技術高效益)項目。同時,各園區功能劃分清楚,限定污染物排放量,從源頭上控制污染。

    此時,國際金融危機衝擊與國家實施産業振興計劃,給珠海帶來了産業調整良機。針對産業規模不大、“龍頭”不多、結構雷同等問題,珠海“反季節”操作,低成本淘汰無競爭力的低端産業;順勢“洗牌”,大膽引進現代服務業、先進製造業。

    去年11月4日,規劃面積近百平方公里的珠海航空産業園正式啟動,計劃明年首飛其總裝的飛機“海鷗300”。相距不遠的高欄港經濟管理區,産能千萬噸級的中船項目配套工程、中海油南海天然氣陸上終端、深水海洋裝備製造項目等陸續動工。管理區主任蘆曉鳳介紹:“區內項目全部建成後,年工業産值超2000億元,將成為我國最大載重噸造船和海洋工程裝備製造基地。”

    産業高端發展、錯位發展、集約發展,為珠海騰飛奠定了堅實基礎。幾個“上天入海”大項目,更是佔據了朝陽産業發展的“制高點”,填補了廣東現代産業體系佈局的空白。5年後的珠海,GDP可達2500億元,比現在增長一倍。

    “搞工業不可能沒有一點污染,但排污總量不突破環境容量是完全做得到的。”市委政策研究室主任趙力用大量數據,堅決支持珠海發展先進製造業。去年,珠海環境負荷、酸雨頻率繼續下降,空氣質量保持優良,摘除了“重酸雨區”帽子。

    抓環保,靠剛性制度“護航”

    珠海始終把生態環保列入衡量發展質量的核心指標。

    “珠海政府部門都有任務指標的壓力,唯獨環保、稅務部門是例外。”市環境保護局局長毛東信一再聲稱“很慶倖”:“環保在珠海人心中有著獨特位置。”

    珠海制定了一系列環保法規,對人口、土地、生態、環境資源實施“剛性保護”,對産業結構與佈局、能源結構與行業準入、城市規模與人口增長實施“剛性制約”,並制訂了相應管理制度,執行“環保審計”。

    為了確保法規得到執行,珠海市委提出了“4個百分百”的建議,即“新增工業項目百分百進入園區,裸露山體百分百恢復綠化、垃圾污水百分百達標處理,節能減排百分百實現目標”。今年5月1日,珠海實施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條例》,其中明確規定“生態文明建設”和“4個百分百”目標。

    保護生態,珠海舍得放棄眼前利益,高起點制訂城市規劃。珠海廢止了購房入戶政策,控制房地産發展規模,以適應整體經濟發展。全市房地産投入佔固定資産投資的比例,從前年的50%下降到去年的25%。同時,城市建設不搞“水泥森林”,山水分隔,組團佈局,強化濱海花園城市風貌。

    今年初,珠海進一步提出,打造城市發展新格局——一條主軸(情侶路—珠海大道)、兩大板塊(東部、西部)、三區一城(香洲城區+橫琴新區+西部中心城區=新的主城區)、若干組團(與産業園區相配套的城鎮組團),促進産業發展與生態保護相一致。

    儘管財政並不寬裕,珠海環保投入比例一直保持在佔GDP的2%以上,去年更是投入超過30億元,佔GDP的3.07%。迄今,全市已建成8個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達到49.6萬噸/日,人均污水處理能力居全國前列。

    格局定高下,生態顯魅力。優良的生態環境,增強了珠海發展優勢,為優質項目騰出了空間。各方“壓力”向珠海規劃、環保部門撲來,珠海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態度非常明確:“堅決頂住!誰受到威脅,我們派警察保護。”

    謀篇、啟動、升溫、加速、騰飛,珠海力爭5年實現“漂亮轉身”,建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濱海生態園林城市,做到“人口少一點,生態美一點,産業結構高一點,人民幸福感強一點”,以“生態文明新特區”引領21世紀特區發展新潮流,打造實踐科學發展觀的先行地、建設和諧社會的示範地。  (記者 王楚 劉泰山 李亞舟)  

 
 
 相關鏈結
· 回歸十年珠海拱北口岸驗放旅客量約增2倍
· 珠海橫琴新區管委會獲批 為廣東省政府派出機構
· 珠海機場將開通珠海-合肥-長春航班
· 珠海境內水庫得有效補充 珠澳供水緊張有所緩解
· 葛洲壩集團中標廣東珠海4.899億元高速公路工程
· 鹹潮時節遭遇冬旱 廣東力保珠澳供水 珠海強制節水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