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下午,來自廣州、東莞、佛山等珠三角地區50多名民營企業老闆來到廣州人民公園前廣場,拉著標有“誠信從心開始”、“年底不欠薪 總裁有責任”的標語,集體宣誓不當欠薪的無良老闆。
這種宣誓,在其他地區也有舉行。
各地政府正和社會各界一道,加大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力度。請看本報記者走訪廣東、浙江、福建、安徽、遼寧等地,調查清繳情況,探析制度創新。
各地清欠 捷報頻傳
在安徽,省人社廳勞動監察執法局局長汪傑介紹,“截至11月,全省共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款額1.6億元,涉及農民工4萬多人。我們還將加強力度!”
目光投向東北。遼寧省政府透露,全省去年開展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專項行動以來,累計為農民工討回工資4億多元。但是,由於多種原因,“前清後欠”現象仍未杜絕。瀋陽市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金城介紹,自今年10月30日開始,瀋陽市共討回欠薪超過9000萬元。
作為國內農民工第一大省的廣東,自去年8月份至今年9月份,為外來務工者追回的欠薪就高達2億多元。汕頭市對重點企業進行監控,將企業“欠薪”案發率壓縮到1%以下的低位……
福建泉州的外來農民工常年在160萬人以上。今年以來,泉州加大治理欠薪力度,檢查用人單位5721戶,追發勞動者工資5157萬元,涉及勞動者3.12萬人。
建築領域 重拳出擊
據勞動部門介紹,從行業看,建築行業中農民工發生工資拖欠居多。主要原因是施工單位往往將項目層層轉包,管理相對不規範。
隨著各地清欠工作的深入進行,欠薪新變化也不斷出現。
一是“以房抵價”誘發欠薪。某些開發商採取以房抵債的方式,有的甚至公然直接寫在與建築商的合同中,標明現金佔70%,其餘30%以房子來抵款。在這30%中,農民工工資佔到18%左右,抵的基本都是農民工工資,從而導致欠薪發生。
“低價中標”成為欠薪的第二個原因。在建築項目“僧多粥少”的情況下,為攬下活幹,競爭者互相壓價,以低價中標的不在少數。於是靠擠壓農民工血汗錢來降低建築成本。
為此,在廈門,市清欠辦與市造價站密切聯動,檢查在建工程施工合同履約行為和工地勞動用工管理情況,著重檢查勞務分包款是否及時到位、建築農民工工資是否按時發放等。今年以來,共向建設單位、施工單位及勞務分包單位發出檢查監督意見書17份。
安徽省要求,相關企業實行保障金制,中標企業的工程完工後,在1個月公示時間內,如果沒有發生拖欠現象,保障金連本帶息還給企業。
“這幾項措施的運行,非常得力。”汪傑告訴記者,“從效果上來看,今年的拖欠農民工工資現象相比于前兩年,有了很大的改善,特別是建築領域方面。”
源頭治起 新招迭出
“要治理欠薪問題,首先要從源頭治理。”汪傑認為,特別是建築、交通等領域的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監管,嚴把市場準入關,規範企業行為,凈化環境,杜絕墊資、層層分包等現象的出現。
“目前,安徽省各市都已經建立了聯合清欠窗口,公安、司法、人社、建委等各個部門入駐,加強聯動。”汪傑介紹:不僅僅是省內聯動,在跨省合作方面,各地也在尋求聯動。
同時,安徽省為加大清理拖欠農民工工資的力度,採取了一些創新的方法:從今年上半年開始,安徽省在池州、黃山試點農民工工資卡。工資由公司直接往銀聯卡裏發放,避免了因為人為的現金操作造成的欠薪風險。
遼寧省要求工商部門對企業拖欠農民工工資等不誠信行為跟蹤記錄,並列為監管工作重點。並逐步建立對企業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的聯動懲治機制。
針對一些欠薪高發行業和企業,福建各地正在推廣工資保證金制度。在福州市,還建立了市級工資應急保障資金制度,應對突發工資糾紛。泉州勞動部門會同人民銀行泉州市中心支行,建立了企業拖欠工資信息納入企業徵信系統制度,對欠薪企業進行信貸約束。
在浙江省,截至目前,所有市、縣(市、區)都建立了欠薪應急週轉金制度,以預防出現欠薪突發事件。全省共籌集週轉金3.84億元,已經累計動用5000萬元。去年11月,浙江提出建立欠薪應急週轉金制度,由政府公共財政墊付週轉資金,給部分由於企業主拖欠工資,造成臨時生活困難的職工作為生活費或路費。
廣東省則規定省內企業、民辦非企業單位,需按用工人數繳納“保證金”,用人單位發生欠薪後,勞動者可以向欠薪保障委員會申請欠薪墊付。目前廣東註冊的企業約有120萬家,預計每年大約可籌集8億元左右。(記者 何勇 李剛 顧春 余榮華 朱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