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29日電(記者 王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全面建成已進入緊張的倒計時階段。業內分析人士認為,繼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自貿區已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式、新起點,並成為與其他國家實現互利共贏的新平臺。
“這是我國對外開放戰略和區域經濟一體化戰略的里程碑。”商務部國際司商務參讚張克寧29日評價説。作為我國對外商談的首個自貿區,中國-東盟自貿區2010年1月1日如期建成將對我國執行自貿區戰略起到示範和標誌性意義。
全球金融危機深入蔓延,多邊貿易體制深受衝擊,多哈回合談判進展緩慢。今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紛紛將經貿政策重點轉向發展自貿區,出臺自貿戰略,談判步伐明顯加快。
世貿組織11月公佈的一項報告稱,包括自貿協定在內的區域貿易安排已經成為全球貿易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截至2009年10月,向WTO通報、仍然生效的區域貿易安排達到186個。而據WTO秘書處估計,未通報和正在談判中的區域貿易安排數量各在一百項左右。
順應世界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這一潮流,我國堅定實施自貿區戰略,迄今為止已與五大洲的31個國家和地區建設14個自貿區,簽署自貿協定8個,其中已實施的有7個。
2009年我國與巴基斯坦簽署並開始實施自貿區服務貿易協定,在兩國間建成了一個涵蓋貨物、服務和投資等全面內容的自貿區。2009年4月,我國與秘魯簽署自貿協定。這是我國與拉美國家簽署的第一個涵蓋貨物、服務、投資、知識産權、貿易救濟等領域的一攬子自貿協定。
張克寧説,在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自貿協定的實施為廣大企業進出口創造了穩定、透明、自由、公平的環境,企業對自貿區優惠政策的利用率顯著提升,為我國外貿完成“保市場、保份額”的目標發揮了重要作用。
來自商務部的統計顯示,中國-東盟自貿區貨物貿易協議實施以來,我國已從東盟第六大貿易夥伴上升為第三大貿易夥伴,雙邊貿易額從2003年的782億美元上升至2008年的2311億美元,年均增長24.2%。
“現在泰國出口的蔬菜水果從曼谷産地到北京的超市最快只要4天,6年前這最少需要兩周時間。”泰國駐華公使王逸生告訴記者。
貿易結構的進一步優化是自貿協定實施的另一重要收穫。中國質優價廉的機電産品、船舶、鋼鐵、針織服裝受到東盟夥伴國的廣泛歡迎,而來自泰國等地的農産品則為中國普通消費者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通過發展自貿區,我國已推動21個自貿夥伴承認我國市場經濟地位,這些國家對我國動用貿易救濟措施也呈明顯減少趨勢。清華大學中美關係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認為,這顯然為處於貿易摩擦風暴中心的“中國製造”提供了一種解決問題的思路。
九成貨物貿易零關稅,服務部門不斷開放,雙向投資進一步便利化,即將建成的中國-東盟自貿區不僅將使雙方經濟一體化程度達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也在國際上起到了不容忽視的示範效應。
12月15日,《亞太貿易協定》第四輪談判取得積極進展:中國、孟加拉國、印度、韓國、老撾、斯裏蘭卡6個成員國部長共同簽署了貿易便利化和投資框架協議,一致同意于近期完成第四輪關稅減讓談判。《亞太貿易協定》正由原先單一的優惠貿易安排向自由貿易區的方向邁進。
推進與挪威、海灣合作委員會、哥斯達黎加的自貿區談判,啟動中國-瑞士自貿區聯合可行性研究,推動中日韓自貿區官産學聯合研究——從商務部2010年的工作規劃中不難看出我國實施自貿區戰略的步伐正進一步加快。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日前在2009年全國商務工作會議上強調,未來我國將加強與周邊國家的協力共建和優勢互補,推動與周邊國家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加快實施自貿區戰略,推動現有自貿區談判進程。
“除中國-東盟自貿區已實施較久外,其他自貿區還處於實施的前半期,降稅的高峰尚未到來。可以預見,自貿協定將在促進我國經濟‘穩回升、轉方式、拓空間’方面繼續發揮積極作用。”陳德銘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