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王正偉專訪:寧夏平原已經成為塞上江南新天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1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人隨水走,水隨人流”,寧夏平原成為塞上江南新天府
——訪寧夏回族自治區主席王正偉

    新華社銀川1月3日電(記者杜曉明、馬俊)寧夏回族自治區在西部12個省份中土地面積最小,同時也是一個典型的資源型缺水地區。自治區主席王正偉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長期以來,做活、做足、做好“水”文章,是寧夏黨委、政府工作的重頭戲。為此,寧夏提出“人隨水走,水隨人流”的總體戰略,努力使有限的水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益,從根本上解決發展問題。如今,寧夏平原已經成為最適宜居住、最適宜創業的塞上江南新天府。

    “寧夏缺水”是來過這個地方的人最深的印象。寧夏當地水資源可利用量僅為1.5億立方米,黃河水配額也只有40億立方米,這樣算下來寧夏人均可利用水量僅有680立方米,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王正偉説,水資源如何分配才能適合寧夏長遠發展的需求,是關乎寧夏民生和前途的重要命題。多年來寧夏探索出一整套蓄水、節水和移民的措施,在蓄水方面,通過大力興建水利工程解決了寧夏中南部地區100萬人的飲水困難問題和123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極大提高了這些地區的抗旱保灌能力;在節水方面,寧夏是全國第一個省級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地區,全區年總耗水量5年減少了7億立方米,萬元GDP用水量和耗水量分別下降34%和33%;在移民方面,大力實施生態移民,把乾旱缺水地區的貧困人口搬遷到近水、臨城、靠城的地方,使15萬貧困人口得到易地安置,並且在新的家園很快脫貧。

    這些年黃河上游來水日漸減少,而寧夏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卻在明顯加快,如何科學、合理用水才能解決工農業發展的需要?王正偉認為,寧夏近年來轉變觀念,用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保證了水的分配,通過水權轉換很好地解決工業、農業爭水問題。

    一方面,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大幅度壓減水稻、小麥等高耗水作物的種植,寧夏黃河灌區水稻從歷史最高時的150萬畝減到目前的100萬畝;通過大力發展80萬畝設施農業,寧夏改變了用高價水生産低價值農産品的現狀。農業節約下來的水用來搞生態建設和滿足工業發展需要。

    另一方面,自治區政府編制發佈了工業企業節水導向目錄,鼓勵企業發展用水效率高的高新技術産業,禁止引進高取水、高污染的工業項目。在積極推行工業清潔生産的基礎上,引導工業企業開展廢水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8年來寧夏工業取水總量下降了27.5%,年均遞減3.44%,實現了工業快速增長的同時取水量不斷減少。

    西部大開發10年來,由於盤活了水資源的利用,寧夏雖然是西部最小的一個省區,卻在乾旱的土地上崛起,形成了“小省區也能辦大事”的精神,充分利用寧夏人均土地多、礦産資源豐富的特點,實現跨越式發展。雖然拿不了“團體冠軍”,但是寧夏擅長把劣勢轉化為優勢,近些年來在水權轉換、生態建設、農村信息化等方面都走在全國前列。

    王正偉説:“這些年來我們在節約用水和保護生態上取得了進步,通過對湖泊濕地的恢復和保護,寧夏平原被全國權威地理雜誌評選為全國十大新天府。”

    水能生金,“天下黃河富寧夏”如今也有了新的內涵,2010年寧夏將迎來沿黃河城市帶的大發展,分佈在黃河岸邊大大小小10個城市將實現一體化發展。這些富集黃河水資源的城市將成為寧夏的一條黃河金帶,沿黃河400公里生態景觀長廊將呈現在世人面前。

    王正偉説,到2012年,沿黃城市帶人口將達到400萬人,佔全區總人口的60%以上,GDP達到1300億元以上;到2020年,沿黃城市帶GDP將跨過3000億元,人均GDP將超過6萬元。沿黃城市帶今後將成為國內的“黃河金岸,塞上明珠”以及寧夏經濟發展的支柱、西北地區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示範基地、西部大開發新的戰略支點和中國面向穆斯林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相關鏈結
· 西部大開發10週年:新中國第一條鐵路駛入現代化
· 向巴平措:西藏是西部大開發變化和受益最大省區
· 西部大開發10週年:建設發展換新顏
· 西部大開發10年海關減免進口稅收總計約467億元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