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太子港2月3日電(新華社記者 欒翔 孫聞)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東北部的玉米門公園,1500名地震災民在臨時營帳裏棲身。2月3日,記者在採訪現場看到,一群被當地災民稱為“天使”的中國醫護人員正細心地為棲身此地的患者診治。
自當地時間1月25日抵達海地後,第二批中國醫療防疫救護隊每天都輪流為玉米門公園的災民提供醫療救護和心理諮詢服務。進駐玉米門災民營地當天,醫務人員就診治了536名患者,其中60%是婦女兒童。救護隊迄今已共救治了1800多名災民患者。
這支中國醫療隊共有40人,由解放軍總部機關、南京軍區總醫院、軍事醫學科學院、解放軍第二軍醫大學和302醫院等單位挑選出的骨幹組成,包括熱帶病專家、傳染病專家、防疫人員和流行病調查人員。隊員90%掌握一門外語,70%參加過國際維和任務,並有地震救援經驗。
曾參加過汶川大地震醫療救護工作的總領隊劉文鬥向記者介紹説,目前中國醫生在海地接診的患例同汶川地震時的狀況很相似,他們除外傷外還遭受精神創傷的折磨,大多表現出焦慮和緊張情緒。此外,由於貧困造成長期營養不良,加上衛生條件差,很多人罹患各類慢性疾病。災民中較常見的發熱、呼吸道疾病和皮疹等都同惡劣的衛生狀況有關。
中國醫生們除了救死扶傷外,還向當地災民介紹防疫方法,分發常用藥物。據救護隊防疫專家楊振洲介紹,這個災民安置點人多且衛生條件差,垃圾遍地,污水橫流,蚊蠅密度很大。對此,中國醫療防疫救護隊找來10名衛生志願者,教會他們配製藥物和使用噴霧器,對安置點內外進行防疫消毒。
在海地,炎熱的氣候、繁重的診護工作和惡劣的工作環境對中國醫生是極大的考驗。據他們説,醫療隊一天接診近百名患者,常常是連軸工作,沒有休息,甚至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為了節省時間,許多醫護人員強忍乾渴、減少飲水。中國醫生們的努力贏得了海地人民的尊敬。
中國醫療防疫救護隊一到海地就建立起疾病監測實驗室,發現了登革熱等病例,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高度評價。
聯合國駐海地穩定特派團(聯海團)臨時負責人穆萊特日前對中國政府在海地震後迅速提供救援給予了高度評價。穆萊特説,雖然路途遙遠,但中國政府震後率先向海地派出了救援隊和醫療人員,積極開展救治災民和衛生防疫工作,他對此表示感謝。
穆萊特説,目前海地的流行病和傷殘病例較多,國際社會應有針對性地給予更多的醫療援助。過去兩個星期,國際社會共設立了約80家野戰醫院提供醫療救援。在救援第一階段,包括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內,共有67個國際救援隊到達現場。
根據聯合國相關機構的統計,海地地震的遇難者人數已超過20萬,估計隨著統計工作的進一步展開,死亡人數可能還會增多。
1月22日,中國國際救援隊隊員在海地首都太子港機場附近一個災民臨時安置點內進行噴灑消毒。當日,中國國際救援隊在太子港繼續為因地震受傷的民眾提供衛生醫療服務,並與其他國際醫療機構展開闔作,救治受傷人員。新華社記者 袁滿攝
廢墟上閃耀的“東方紅十字”
——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療分隊赴海地災區救援記事
新華社北京1月29日電(吳敏)北京時間1月13日5時53分,一場芮氏7.3級強烈地震襲擊了海地首都太子港。中國國際救援隊飛赴海地地震災區,成為世界第3支到達的國際救援隊。詳細>>>
中國醫療救助受海地民眾歡迎 盡力進行防疫工作
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療分隊隊長、武警總醫院醫務部主任侯世科在電話中説,中國國際救援隊目前是唯一一支在海地災區開設醫療救助點的國際救援隊。“在災區進行勘察後,我沒有看到有其他國家的救援隊開展醫療救助,他們的主要任務可能還是集中于搜救工作。而我們的醫療隊員數量相對充足,既可承擔搜救現場被壓埋傷員的救治工作,又能擔負中國國際救援隊和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人員的醫療保障任務,還在海地總理府附近的災民點開設了第二個醫療救助站,1月15日一天總共救助了120名傷員。” 詳細>>>
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療分隊18日起全面展開防疫工作
新華社北京1月19日電(吳敏、吳傑)新華社記者19日通過與中國國際救援隊醫療分隊海事衛星連線得知,從當地時間1月18日起,醫療分隊在太子港全面展開防疫工作,在災民居住集中地區噴灑消毒劑,並開展衛生宣教工作。
在總統府門前的廣場上,聚集了數千人。醫療分隊到達這裡時,很多人好奇地圍觀過來。當7名醫療隊員在瞬間把新型救援帳篷從收縮狀態撐開為40平方米時,人群中發出一陣讚嘆聲。隨後,“中國人民幫助您”的大橫幅被懸挂在醫療帳篷側面,這條紅白相間的大標語特意使用了中文、法文對照,格外引人注目。數百名傷員很快聚集到帳篷附近。醫療隊員迅速分組展開工作。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