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4月8日電(“新華視點”記者蔡國兆、劉大江、彭勇)地面在下沉,裂縫赫然蜿蜒在廣場上和一些樓盤底部。最近,深圳填海區一些樓盤地面發生沉降後,在地面和建築的交界處,被撕開了一道道的裂縫。
深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大規模填海造地,填海區內不少土地被用於發展房地産,建造豪宅。這種現象遭遇了輿論的詬病。專家認為,填海造地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階段性産物,在崇尚科學發展的今天,深圳填海造商品房,使海岸線縮減,海灣城市特徵減弱,與建設世界一流城市目標背道而馳。
“樓陷陷”演繹駭人場景
近日,記者在深圳填海區看到,一些樓盤地面發生沉降,嚴重之處,地面和臺階之間撕裂形成的縫隙,足以塞進一個拳頭,“局部看上去,有點像美國災難片中的場景。”深圳市民徐燕向記者描繪説。
深圳市寶安區政府附近的熙龍灣小區位於填海區內。小區的商鋪門外,由於發生沉降,臺階和地面之間出現明顯的裂縫。在深業新岸線小區1期的廣場上,由於沉降,曾經平整的地面上,下陷的地面使整個廣場顯得坑洼不平,放置在廣場上的花木盆景都出現了傾斜。這個廣場周邊的商鋪受沉降的影響很大,很多商鋪外墻底部的瓷片破裂,裂痕四處蔓延。商鋪臺階和地面相交的地方,裂縫觸目驚心。在一家藥店門口,記者看到,這裡的裂縫又長又寬,足以塞進一個拳頭,底下的管線清晰可見。“情況好像越來越嚴重。”藥店店長説,去年底她剛來上班時,門口已經有了裂縫,管理處曾經派人來維修過,用水泥將裂縫填好,但沒過多長時間,裂縫又被“扯”開。
一位當地居民反映,自從搬來這裡就看到地面陸續開裂,原先水平的人行道現在卻成了斜坡,儘管裂縫不斷被水泥堵住,但堵住這裡,那裏又開裂了,“裂縫仍在擴大”。
“幸福海岸”“西岸茶城”“熙龍灣”等附近幾個樓盤地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沉降。“幸福海岸”和“西岸茶城”的沉降都非常明顯,樓面底部處的裂縫隨處可見。這些樓盤的一個共同特點是樓齡都有四五年之久,相對於其他新盤而言,沉降的效果也最容易顯現出來。
對於填海區樓盤沉降的問題,深圳市寶安中心區規劃建設管理辦負責人表示,填海片區建設的樓盤,都進行過專業的沉降處理,樁基都十分穩固,主體建築並不會像地表一樣發生沉降。寶安區建設局已組織專家到現場進行了檢查,對住宅小區周邊地面沉降開裂的原因和主體結構安全進行分析,並將進一步研究相應的處理措施。
而相關地産專家表示,在國外,填海區通常要經歷30年左右,經過海水沖刷和地表充分沉積才可以大規模建設。近年來深圳房價節節攀升,房地産急劇擴張,導致有的填海區完工不足10年就進行房地産開發,土地根基不穩,地表或繼續緩慢沉降。
大規模填海為誰而“狂”?
記者調查發現,“樓陷陷”事件背後的房地産狂熱,瀰漫在深圳不少填海區上空。包括前海、後海、寶安中心區等在內的填海區,被稱為“大前海”地區,將成為深港合作共建現代服務業的示範區,但這裡最為搶眼的卻是鱗次櫛比的高檔豪宅。
一位網民在網上發帖説:“填海造地很多情況下是人類不得已的行為,本來就帶有極大的生態隱患。在深圳,填海造地在解決了一些發展問題的同時,也被房地産開發商所利用,打上了資本追逐利潤的烙印。”
位於深圳南山區後海大道附近的填海區,近年來集中開發了“三湘海尚”“鴻威海怡灣”“皇庭港灣”等10來個高檔樓盤。這些高檔樓盤價格極其昂貴。在“三湘海尚”銷售處,售樓小姐告訴記者,房價飆升得很快,拿高層住宅來説,去年9月5日,每平方米均價才3.2萬元,當月29日就漲到每平方米均價4.2萬元。
至於別墅,更是稀缺資源。記者暗訪得知,“三湘海尚”面積200多平方米的別墅,每套均價2800萬元;“曦灣•巴比倫空中花園”180多平方米的別墅,每套均價1600萬元。
在後海,填海區總面積5.37平方公里,住宅區佔0.73平方公里,其中住宅用地佔0.67平方公里,佔整個填海區的12.5%。
現在,以高檔住宅為主的“大前海”地區已經成為深圳樓市的熱點,成為帶動深圳房價不斷瘋漲的重要力量。“前海的房價在今年突破2萬元/平方米幾乎沒有懸念,個別樓盤更是進入3萬元‘俱樂部’。”深圳房地産信息網新聞與研究部部長周學軍表示。
“深圳填海造地建設商品房,不僅嚴重損害深圳的生態環境,而且製造出新的不公平。”深圳市民劉昆説,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填海造地,不是主要用於為全體社會和普通百姓謀利益,反而淪為少數開發商牟取暴利的工具。
當地市民質疑:一些近年的填海區規劃是否經過科學的論證和市民的聽證?興建的高檔住宅規劃是如何批下來?開發商的土地是否經過了招拍挂?記者多次聯絡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要求採訪,但數月過去了,記者至今沒有得到明確回復。
“樓陷陷”事件暴露政府“土地財政”思維
廣東藥學院教授劉曉波認為,深圳向海洋要房地産,暴露出地方政府“唯GDP”論和“土地財政”思維。一名熟悉內情的深圳市寶安區政協委員説,近年來內地在退耕還林,退耕還湖,深圳其實可以向關內拓展發展空間,填海到底為什麼?填多少?用於什麼性質的建設?這些問題可能政府沒有進行非常細緻的考慮。”
深圳“樓陷陷”事件只是填海造地的一個初步後果。從長遠看,大規模填海正在改變深圳原有的海洋城市特性。當地群眾流傳著這樣一段順口溜:岸線越搞越短,船舶越看越小,海風越吹越淡。
在蛇口,記者發現,由於不斷填海,不僅當年屹立於海上的女媧塑像到了岸上,就連當年稱為“海上世界”的“明華輪”也已經“移”到了陸地上,周邊僅余一圈人造的水池象徵海水,變成了“陸上世界”。在這周邊的填海區,南海玫瑰園等高檔住宅林立。
記者還了解到,深圳西部海區水質從上世紀90年代的二類養殖水質變為三、四類水質,而且仍在不斷惡化中,其中,珠江口海水水質污染狀況非常嚴重,基本屬於國家海水水質標準中四類或劣四類,為嚴重污染水質,“大量圍填海項目是引起水質惡化的重要原因”。
深圳有關方面也意識到填海有可能引起生態環境問題,曾明確提出“深圳沿海總體上不宜進行大規模填海工程”,但實際上的填海工程卻遠未停止。據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網站資料顯示,2020年前,深圳填海造地將接近100平方公里,目前已填海面積30多平方公里,所有已列入深圳市各類城市建設研究的待填海區,超過已填海面積的兩倍。
“這絕不是深圳向世界一流城市叫板的方向。”劉曉波説。
長期關注珠三角發展的政經評論員金心異説,某些填海工程是避免不了的,但從深圳實際情況看,可建設用地並未如想像那樣匱乏。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指出,就發展理念而言,以填海造地獲取發展空間,其實是一種土地依賴型的發展思路,並不符合深圳實際。深圳空間狹小問題的最終解決辦法,應是調整城市定位與城市功能,調整産業結構,而那種依靠量的急劇膨脹,並不能長期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