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15日電(記者 胡浩)“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已救出倖存者6名;青海省救援隊救出倖存者41名,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已搶救被壓埋群眾1045人,安監總局救援隊救出倖存者4名……”15日17時30分,中國地震局應急指揮大廳正在召開指揮部第2次會議,應急救援司司長黃建發報出的一個個代表著生命希望的數字讓與會者們焦急的面容有了些許緩和。
青海玉樹地震發生後,中國地震局啟動地震應急一級響應,立即向震區派出現場應急工作隊和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伍,啟動西北地震應急救援協作聯動工作機制,並根據地震局各直屬研究所和其他部門提供的災情信息、地質構造、地球物理、社會影響、遙感分析、災害快速評估等信息,開展地震災區的應急響應對策與評估。
自此,應急指揮中心的燈光便從未熄滅。這個並不算大的房間挂滿了各種圖片圖表,十余部電話的鈴聲在24小時的任何一刻都可能響起,房間中央墻壁上的八塊巨幅液晶顯示屏不斷更新著玉樹震區的震情數據、災情調查圖示及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青海地震局等的現場畫面。
臺網中心應急響應部主任姜立新正站在一大排圖表前仔細研究。青海玉樹地震構造圖、地震災情收集標注底圖、震區歷史地震分佈圖、震區地形圖——這些是地震局地球所、地質所、地殼所、工力所、臺網中心、震防中心、搜救中心等緊急分析繪製而成的。“科學救災必須依靠科學。這些數據就可以為地震性質、地震趨勢研判、災害評估以及政府救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姜立新説。
他介紹,地震局應急指揮中心承擔著信息收集整理、提出科學化參考建議以及與前方隨時溝通的三重責任。
根據對地震斷層的破裂過程、余震發生情況等的數據分析,結合身在震區的防震減災助理員發回的所見、所聞、所感的災情信息,指揮中心的專家們進行分析研判,確定哪些地區受災最為嚴重、哪些地區最需要救援等,向總指揮部提出建議,併為前方工作組和救援人員提供指導。
電話響起,又有一支救援隊伍抵達了玉樹震區。
目前,已有國家地震災害救援隊、青海省救援隊、西藏昌都救援隊和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部消防局、安監總局救援人員在玉樹震區開展救援。國家和青海、陜西、甘肅、四川、西藏、寧夏、新疆等各級地震現場工作隊在災區開展地震監測、搜救隊伍的技術指導、災害調查評估、房屋安全鑒定、震情趨勢判斷等工作。
“根據現場的最新情況,已有上萬人的救援隊伍在玉樹開展震後搜救,還有救援隊伍陸續開進,力量越來越強。”在指揮部會議上,黃建發向會議主持人、中國地震局副局長修濟剛建議,後續工作重點放在加強現場救援工作的協調。
這個曾率隊多次參與國際國內地震救援,在各種惡劣環境中出生入死的漢子揉揉發紅的眼睛,繼續埋首于成堆的資料中。他已經兩天沒有休息了。
研究員吳榮輝指著指揮中心門後的一個小房間告訴記者,指揮中心24小時都有人奮戰。疲累時,大家便輪換著在小房間裏打個盹。“雖然很累,但這麼做也是為了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