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青海玉樹4月25日電(劉昕、史志強、翟平國)玉樹地震發生後,武警水電指揮部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命令駐災區部隊迅速組成專業化應急救援隊伍,從青海、江西、福建、北京等地抽調20臺大型設備、5臺高原救護車和130名官兵,組成三支專業應急救援隊伍,連夜趕往玉樹。
當日23時30分,先頭部隊78名官兵到達結古鎮,成為最早到達災區的部隊之一。
15日,部隊在災區展開了生命搜救、電力搶修、道路搶通和醫療救助等多項抗震救災任務。
在災區的廢墟上,武警水電部隊的各種大型挖掘機、推土機、裝載機輪番作業;官兵們切割、起重,部隊工程專業技術人員全力突破阻隔生命的障礙……
從受災最嚴重的玉樹軍分區後山到賽馬場之間的幾十處廢墟中,武警水電官兵整整找尋了20多個小時,沒吃上一口熱飯。
玉樹的天氣陰晴無常,時而雨雪冰雹,時而滿天狂沙,但不管天氣多麼惡劣,高原反應多麼難受,官兵們頭戴安全帽、身穿作訓服的身影時刻不停奔波在玉樹縣城牦牛廣場、白寺塔、格薩爾王廣場和民主路等方圓10多平方公里的6個作業面上。
一個作業面清理完,馬上受領新的任務,奔赴下一個戰場。高強度的工作和嚴重的缺氧,給救援工作帶來極大困難,有的官兵暈倒在廢墟旁,隨隊醫生勸他們立即停止工作,吸氧輸液,但他們卻是喝一口冰涼的礦泉水,吞下幾片抗缺氧藥片,又投入了戰鬥。
在搜救受困群眾的過程中,官兵們寧願自己忍饑挨餓,也要把隨身攜帶的乾糧送給受災群眾。有的官兵僅分到一瓶水,也都省下來給受災群眾。
連日來,由50多名官兵組成的生命營救突擊隊,搶通城區到鄉村兩條道路共38公里,為搶險隊伍在第一時間進村入戶展開營救贏得了寶貴時間。
恢復供電,給災區人民送光明,是武警水電部隊義不容辭的職責。
地震發生後,武警水電部隊迅速從青海西寧、江西南昌、福建廈門等地抽調專業電力搶修人員,通過空中、陸上通道千里奔赴抗震救災一線。
17日上午,部隊接到抗震救災指揮部命令:迅速搶建玉樹州格薩爾王廣場、體育場、賽馬場、衛生學校等4個主要受災群眾安置的電力搶修。
由於廣場表面有一層厚的混凝土,所以挖起來非常困難。在空氣含氧量只有內地60%的情況下,官兵們輪流揮動鐵錘和鋼釬,砸開混凝土地面開挖基坑。
艱難地打開混凝土後,又發現地下全是卵石和沙子,鐵鍬根本鏟不動。官兵們又想辦法令堅硬的卵石散松,再慢慢用鐵鍬鏟,才徹底解決了地質複雜的問題。
戰士張豐收的手掌磨破了,手指出血了,但他全然不顧,依然奮力揮動鐵錘;戰士劉玉成因缺氧幾次暈倒,但清醒後,又繼續挖……
13時,19個坑全部挖完。緊接著,官兵們又進入埋桿架線作業,操作手李寧開著25噸的吊機開始吊電桿,官兵們齊心協力將長約12米的電桿放入坑中。在短短幾個小時裏,官兵們安全快速豎立起了15根上千斤重的電桿,架設供電線路1.5公里。
經過15個小時的連續戰鬥,21時56分,格薩爾王廣場安置點正式供電,成為災區第一個結束柴油機應急供電的受災群眾安置點。其他三個安置點也于19日晚先後供電。
19日19時,部隊接到搶修玉樹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所在地應急供電改常規用電的搶修任務。
參戰的水電八支隊是全軍和武警部隊唯一具有輸變電施工特級資質的部隊,支隊政治處主任雷波率領的電力搶修突擊隊始終奮戰在電力搶修一線,為不影響抗震救災指揮部的正常工作,15名具有豐富經驗的電力搶修官兵,悄然奮戰在零下4攝氏度的低溫中。
由於不能架設電桿,線路要架在院內的大樹上通過,官兵們一次次爬上彎曲的大樹穿線,許多官兵的身體和手腳都被樹枝劃破,但沒有人來得及包紮一下。清晨5時,經過官兵們連續奮戰,抗震救災聯合指揮部正式接入常規用電。
20日下午,部隊又接到求援,迅速抽調兵力投入一個10千伏線路的搶修任務。這條線路是城區結石變電站向鄉村供電的一條主要線路,其中包括向兩個牧區寄宿學校供電,線路全長36公里,地震發生後,16基塔桿倒塌,100多基塔桿傾斜,線路崩斷,磁瓶破碎,沿途至今處於無電狀態。
官兵們接到任務後克服6級大風和冰雹天氣的影響,在沿途泥濘的沼澤地中開始了艱難的施工,完成倒塔的組立、架線工作。100多基傾斜塔桿的修復重建工作正在緊張進行。
武警水電部隊在玉樹災區先後完成了格薩爾王廣場、體育場、賽馬場、衛生學校受災群眾安置點、抗震救災指揮部和玉樹機場受損電網等7條電力線路的搶修、搶建任務,架設、修復電桿60多根,使5000多名災民和10多支抗震救災隊伍用上了常規用電,用電範圍覆蓋災區主要受災人員安置點、抗震救災指揮中心和邊遠鄉村。
地震發生後,武警水電部隊還從青藏線工地醫院迅速抽調22名具有診治急性高原反應、肺水腫、腦水腫豐富經驗的醫護人員,緊急開赴災區,開展醫療救治。
截至目前,武警水電官兵共救治傷病群眾2500多人,發放災後防病宣傳單3000多份、藥品2000多件。為儘快幫助受災群眾恢復正常生活,醫療隊官兵們還對相對集中的房屋和生活區進行檢測和消毒。特別是針對當地群眾因自然災害帶來的恐慌心理,還安排心理諮詢師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疏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