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生命的呼喚
——全軍和武警部隊醫療衛生系統玉樹抗震救災紀實
新華社青海玉樹4月26日電 (新華社記者 人民日報記者 解放軍報記者)
使命,在危難時刻更顯神聖;生命,在救助中得以重生!
玉樹地震發生後,全軍和武警部隊醫療衛生系統聞風而動,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上展開人類歷史上罕見的生命大救援。截至26日,已接診傷病員3萬餘人次,手術300多例,搶救危重傷員1200多人次。
生命的呼喚,就是進軍的命令
4月14日7時49分,強震襲來。頃刻之間,玉樹結古鎮80%的房屋倒塌、10萬餘人受災……
總後勤部衛生部立即啟動應急機制,成立全軍抗震救災醫學救援應急指揮領導小組。蘭州軍區聯勤部衛生部、武警部隊後勤部衛生部等有關單位迅速成立相應組織,建立24小時應急值班制度。軍地雙方在第一時間建立抗震救災醫學救援協調機制,確保決策快、行動快。
這是一場與死神的爭奪戰!
震後10分鐘,處在震中的玉樹軍分區衛生所和武警玉樹支隊衛生所的醫護人員即展開救援工作,傷員源源不斷地被抬進在院子裏搭建的臨時救援所。
震後30分鐘,武警青海總隊醫院醫療隊、武警甘肅總隊醫院醫療隊迅速組建完成,分別從西寧、蘭州火速出發。其中,武警青海總隊醫院醫療隊搭乘專機抵達玉樹,第一時間投入救援。
生命的呼喚,就是進軍的命令。從北京,從成都,從蘭州,從濟南……全軍和武警部隊一支支醫療隊伍聞令出發。其中,有不少醫護人員是知名專家,許多醫療隊曾參加過汶川地震救援,具有豐富的應急救援經驗。
震後3個小時內,全軍許多支醫療隊先後組成,並向災區開赴。震後12個小時,第一支外區醫療隊抵達災區,展開救援工作。震後48小時內,有9支醫療隊到達災區;震後72小時內,有14支醫療力量到達災區……
在緊急救援的關鍵時刻,許多救援人員出現嚴重的高原反應和高山病症狀。西藏軍區副司令員、西藏軍區總醫院院長李素芝帶領全軍高山病研究中心高山病專家醫療隊,從拉薩趕赴玉樹地震災區開展救援工作,使得救援人員生命安全和救災效益得到保證。
截至26日,軍隊和武警部隊共投入19支醫療隊、3支防疫隊、2個方艙醫院、3個專家組共1249人。飄揚在災區的“紅十字”,成為受災群眾心中的希望。
用生命拯救生命
玉樹災區平均海拔4000米,氧氣含量相當於低海拔地區60%—70%。但醫療隊員們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在高原地域生疏的條件下,全力救治地震受傷人員。
解放軍第四醫院由31人組成的高原醫療隊經過一夜急行軍,于15日6時抵達玉樹結古鎮,不到20分鐘就在玉樹州體育場搭建起一所有60個床位的“野戰流動醫院”,迅速開始救治傷員。
數十小時的不間斷工作,加上高寒缺氧,醫護人員大多嘴唇烏紫、眼睛佈滿血絲,許多人險些虛脫暈倒在手術臺上。護士田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累啊,累得連高原反應都沒了。”
15日下午,醫療隊收治了一對在廢墟中被掩埋了29個小時的母女。由於長時間饑餓缺氧,8歲的小姑娘才讓拉毛已陷入輕度昏迷。護士長宋海燕為才讓拉毛扎針輸液時,雙眼蒙著紗布的小姑娘一把抓住宋海燕的手,帶著哭腔喊出了“媽媽,媽媽”。宋海燕怔了一下,紅著眼連連應答。
“沒有這些‘門巴’(藏語‘醫生’)親人,我們這些人可能早沒了!”病床上70多歲的才吉老人,不斷向那些緊張忙碌著的醫生和護士豎起大拇指。
在許多災區群眾看來,白衣戰士在是在用自己的生命拯救群眾的生命。
在赴海地地震救援中髖關節軟骨嚴重撕裂的武警總醫院醫務部主任侯世科,14日上午剛剛出院,下午就隨中國國際救援隊趕赴玉樹救援。
胃部絞痛,全身發冷,身體尚未恢復的侯世科忍著強烈的高原反應,身背20多公斤重的急救背囊,帶領救援隊先後救治了320多名傷員……
18日10時,得知一處廢墟下可能埋有倖存者、搜救工作正在緊張進行時,武警青海總隊醫院抗震救災醫療隊的王晉,帶領急救小組和器材藥品趕赴現場,準備實施醫療救助。
王晉主動幫助搜救隊伍清理現場廢墟,雙手被玻璃碎片扎傷、指頭磨破仍堅守一線。雖然最終挖出的兩名藏族同胞已不幸遇難,但官兵們用實際行動詮釋了“不放棄”的內涵。
“在人民群眾受苦受難的時候,作為一名軍醫,就是要堅持到最後一刻,縱然有一絲一毫生的希望也決不放過!”王晉樸實的話語,折射出了人民軍醫的價值追求。
科學施救,創造生命的奇跡
16日,1歲5個月大的藏族男孩桑周多傑被空軍和武警官兵接力護送到解放軍第22醫院。醫院檢查後發現,小多傑雙下肢擠壓傷凍傷嚴重,極有可能造成雙腿殘疾。
“啟用遠程醫療信息系統,實施遠程會診。”正在救災一線指揮醫學救援的總後衛生部部長張雁靈立即決定使用“遠程醫學影像會診系統”。
解放軍總醫院、海軍總醫院等7家軍隊醫院的12名專家,在遠程系統上就小多傑的病情進行深入探討診斷,確定了最佳的手術方案,最終保住了小多傑的雙腿。
儘管是在偏遠的地震災區,但在現代化的救援手段幫助下,軍隊醫療救護人員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生命奇跡。
19日,第四軍醫大學西京醫院醫療隊收治一名懷孕5個月的23歲藏族患者。患者是急性闌尾炎穿孔,如不馬上手術會有敗血症等危險。
醫院肝膽外科、消化內科、婦産科等科室專家教授通力協作,採用先進的醫療技術和手段,成功實施了我國首例高海拔地區野戰條件下孕婦急性化膿闌尾炎穿孔手術,保住了孕婦的生命。
總後勤部抗震救災後勤保障指揮協調組組長、總後勤部副部長秦銀河説:“我們堅持人民利益高於一切,亮出家底,竭盡全力,調撥了現代化的野戰衛生裝備參加抗震救災。”
軍隊衛生系統緊急調集的100臺便攜式加壓氧艙,15日從北京發往地震災區。這種便攜式加壓氧艙對因缺氧引起的急性高原病症有積極的治療作用,體積小,展開容易,加壓過程不超過10分鐘,很快成為災區救援的“明星”設備。
軍隊衛生部門快速籌措的57個品種野戰急救車、集中供氧裝置、野戰醫療成套裝備,緊急採購的70臺制氧機、2000臺供氧裝置、100套傷員運送擔架,源源不斷運抵一線,大大增強了一線傷員救治能力。
設置在玉樹州體育場的野戰方艙醫院,每天迎來絡繹不絕的受傷群眾。從北京軍區、濟南軍區抽調的這種方艙式野戰機動醫院,是我軍目前最為先進的野戰方艙醫院,信息化程度高、機動性能好,設置床位200張、手術臺4張,只需1個小時就能展開運行。
自投入災區以來,這兩所方艙醫院就承擔了在地震中損毀的玉樹州醫院和縣醫院的功能,為數千名傷員進行了救治,成為受災群眾眼中的“生命方舟”。
愛心傳遞,為災區群眾播種綠色希望
“餓了吧,快吃,這裡就是你們的家。”19日,隨著志願者將丹潔文毛等3名藏族孤兒送入蘭州軍區總醫院醫療隊孤兒收治點,玉樹地震災區首家孤兒收治點正式成立。
這個醫療隊在巡診時發現,不少災區孤兒無家可歸,有的在地震中受傷,無固定醫療點就診。醫療隊當即決定在災區開設孤兒收治點,凡無家可歸或身體受傷的孤兒,醫療隊將對其進行集中收治。
為讓孤兒有個溫暖的家,醫療隊專門設立了“孤兒帳篷”,挑選兒科、骨科、心理科等科室的5名醫務人員,對受傷孤兒進行治療和心理疏導,為每名孤兒準備了舒適的被褥,並安排醫療隊藏族戰士傑木措給孩子們輔導文化課,讓他們儘快從失去親人的陰影中走出來。
災難,摧毀的不僅僅是家園,災區群眾的心靈同樣需要慰藉。
20日,由蘭州軍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名心理專家組成的心理服務組來到青海玉樹縣扎西大通村一社,向受災群眾發放心理健康手冊,宣講心理防護知識,進行災後心理安撫,開展抗震救災心理服務活動。
連日來,無論是在醫院,還是在受災群眾臨時安置點,到處可以見到軍隊心理專家和諮詢服務人員的身影。他們針對災區群眾震後出現的不同心理疾患,採取集體疏導和“一對一”診療的方法,鼓勵受災群眾戰勝困難、勇敢面對未來生活。
大災之後,必須確保災區無大疫。針對玉樹地區地處高寒、高海拔和鼠疫等傳染病疫源地的特殊環境特點,總後衛生部選派了3支衛生防疫隊和疾病預防控制專家,配備先進的野戰防疫車,會同災區當地防疫機構調研衛生防疫狀況,研究疫情防控措施。
救災還在繼續,軍隊醫療系統已經著眼未來,幫扶災區醫院恢復功能。
4月22日,北京軍區野戰方艙醫院和玉樹縣政府、玉樹縣醫院舉行結對幫帶儀式,標誌著災後醫療重建工作正式啟動。4月25日,濟南軍區野戰方艙醫院和玉樹州醫院舉行結對幫帶儀式。
這兩所方艙醫院將發揮醫療救治的骨幹作用,並將從現有醫療隊中抽調部分力量深入結古鎮周邊鄉鎮巡診看病,協助恢復村鎮醫療功能。
截至目前,軍隊參與救援衛生力量已與當地8個衛生院建立幫帶關係,並進駐各點開展幫扶工作。軍隊醫療衛生系統,將為災區留下一支支不走的醫療隊。
巍巍的青藏高原,不竭的三江源頭,見證著人民子弟兵對人民群眾的殷殷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