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人民論壇:災難面前 構築護衛生命的堅強屏障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5月12日   來源:人民日報

    從汶川到玉樹,兩年兩次強震在帶來重大傷痛的同時,也推動著中國在災難風險防範方面的巨大進步。如今,災難已經遠去,震區重煥生機,但生命安全教育、自救互救能力建設,一刻也不可鬆懈。

    研究表明,地震災害發生後的3小時是最佳救援時間,獲救生命成活率最高。然而,這寶貴的3小時,往往也是橋斷路絕之時。山遙水迢,外部救援力量不能瞬間即至,災區民眾的自救互救就顯得格外關鍵。

    無論是汶川還是玉樹,災區幹部群眾都在震後第一時間展開自救互救,為減少人員傷亡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一些地方的群眾,接受過的災害預防教育甚少,災後自救互救知識相對匱乏。在這種情況下,盲目救援容易引起次生事故,消極等待則會錯過最佳救助時機。經驗與教訓都警醒我們,災後自救互救能力建設亟需加強。

    自救意識最可寶貴,自救能力最為關鍵。面臨不可預知的突發危險,人的應急反應能力是拯救自己的有力武器。要具備這種能力,需要通過生命安全教育,樹立自救意識,掌握自救技巧。汶川大地震中桑棗中學的避震奇跡,至今仍令人記憶猶新。正是每學期一次的全校緊急疏散演習、每週二各班級的安全知識講課,讓該校2300多名師生在地震發生後的1分36秒內,成建制地有序集合到操場,無一傷亡。假若這樣的生命安全教育,不僅僅是在學校,也在社區、村寨、廠礦有規劃、有組織地進行;不僅針對地震,也針對其他各種危險進行,突發災難帶來的傷害就能有效降低。

    互救精神不可或缺,互救行動需要科學。危險面前,想到盡一切可能挽救他人生命,體現的是人的精神境界;懂得用科學的方法施救,體現的則是人的生存智慧。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掌握一些施救技能,就都可以成為他人生命安全的依託。對於各單位、社區、村組來説,如果其中的黨員幹部或其他特定人員,能夠掌握各種災害的施救知識,配備一定的應急救援器材,那麼他們就不僅是災難面前科學施救的中堅力量,也是緩解受災群眾驚恐慌亂情緒的鎮定劑。

    自救互救能力的提升,靠每個人自身的學習修為,更靠有關部門和組織的制度化構建。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至今尚未將這種能力建設作為一項任務,納入決策視野。有的雖然重視,但一説到需要一點經費和專門力量去推動,就放下再説。有的搞形式、走過場,未見實效。有的則懷著僥倖心理,覺得沒發生的事,防這防那多此一舉。在一定意義上説,不掃除這些“攔路虎”,就不可能有自救互救能力的真正提升。

    掌握了自救互救能力,而沒有發生災害,那是生命的幸運;付出生命的代價卻不汲取教訓,那是生命的愚蠢。從地震等災害中,我們應當也可以學到更多。(陳家興)

 
 
 相關鏈結
· 2010年“中國人保—全國防災減災知識大賽”啟動
· 交通運輸部:提高交通防災減災和應急保障能力
· 減災從社區做起:防災減災日科普宣傳活動進社區
· 新華時評:防汛抗旱並重 切實加強防災減災工作
· 回良玉強調促進全社會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的提升
· 安全監管總局要求做好2010"防災減災日"有關工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