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5月23日電(記者張百新、林嵬)國內生産總值逼近2萬億元、人均生産總值接近3000美元、糧食連續4年超千億斤……這是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疾風驟雨後,河南交出的合格答卷。正當許多人還沉浸在“保增長”的喜悅中時,河南省委、省政府卻清醒地意識到:中原崛起正處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如果不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資源難以支撐、環境難以承載、社會難以承受,增長難以為繼。
河南的決策層認識到,雖然金融危機帶給人們的震撼和陣痛漸行漸遠,但回頭看,就像拿了一把“放大鏡”,河南經濟結構中的問題一目了然;抬頭看今後的路,仿佛多了一架“望遠鏡”,哪有急流險灘、怎樣能峰迴路轉,無疑有了更清晰的判斷。
一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原突圍”吹響衝鋒號。這場經濟戰場上的“突圍戰”,不再僅是GDP的攻堅,而是把速度與質量、增長與效益、內需與外需、發展與民生、經濟與環境等,都納入了戰略大視野。
總量大、人均少、效益低--轉變發展方式等不起、慢不得
新世紀以來,河南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成功實現了由傳統農業大省向全國重要經濟大省、新興工業大省和有影響的文化大省的歷史性轉變。2001年以來,河南保持了年均12.1%經濟增速,經濟總量位居全國第五,走出了一條不犧牲農業為代價的工業化、城鎮化路子,但人口多、底子薄、基礎弱、發展不平衡的省情和階段性未根本改變。
金融危機來臨後,河南經濟掉得猛、跌得深、回升慢,凸顯經濟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弱,粗放發展未根本改變的特徵。2009年全省經濟10.7%的增速中,投資拉動佔8個百分點。統計表明,2000年至2009年,河南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從33.7上升到85.9%,消費貢獻率由81.9%下降到22.7%。
“投資拉動型”經濟增長雖然做大了總量,但多項人均指標在全國排名居中或靠後。目前,河南萬元國內生産總值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0%,農民人均收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7%,全省人均財政支出全國倒數第1,城鎮化率全國倒數第5。
河南的能源原材料等資源性産業佔規模以上工業70%左右,但這個支柱産業卻面臨省內資源“斷糧”之憂。石油已消耗三分之二,鋁土礦只能滿足開發需求14年,煤炭已由凈流出省變為凈輸入省。河南是全國第一農業大省,但農業大而不優,突出表現在勞動生産率和農民人均收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
河南一些專家指出,人均生産總值接近3000美元,意味著河南一隻腳已跨過中等收入地區門檻,但為什麼實際生活中,普通人對此感受卻並不十分明顯?説到底,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比較低,大多數産業居於産業鏈的前端和價值鏈的低端,很多産品附加值低,儘管賣了很多,但掙得卻不多。從産業結構上看,“粗、低、重、耗”産品過多,既污染了環境,還把更多的利潤拱手相讓。
2009年河南以近2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創造了近2000億元的財政收入,而同為中部地區的安徽,剛過1萬億元的經濟總量創造的財政收入卻是1500多億元。
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説:“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並不完全一致,我們要避免‘有增長無發展’,避免‘無(就)業的增長’‘無情的增長’‘無未來的增長’‘無根的增長’。”
“依靠傳統的發展方式,河南不可能完成現代化進程。”“轉變發展方式,我們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河南‘重心’低,轉起彎來反而容易。”記者在河南採訪發現,在“加快”上下工夫、在“轉型”上動真格已成為全省上下的共識。
加快優化投資結構--做好“加減法”,打造新引擎
在認真分析省情後,河南決策層認識到,保持較快發展速度、做大“經濟蛋糕”始終是河南面臨的首要任務。在一個相當長時期,投資仍是拉動河南經濟增長的主動力。但單純依靠擴大投資規模的老路顯然走不通,必須優化投資結構帶動經濟結構調整、加強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河南省常務副省長李克説,調整經濟結構必須統籌運用加法和減法,“加法”就是增加優的結構,“減法”就是減少不優的結構。
仲夏的中原大地小麥已開始泛黃,又一個豐收年漸漸走來。記者來到鶴壁市氣象減災防災與保障中心,只見豎在田間的農田監測儀把土壤水分、苗情適時回傳,打開電腦,各種數據隨時刷新。鶴壁市副市長徐合民説:“有人稱這是‘探頭農業’,我們的理念是要舍得投入,用現代科技手段武裝糧食生産。”
近年來,為推動糧食生産走上現代農業之路,鶴壁市啟動了糧食高産創建工程,探索出畝産小麥、玉米一噸半的“大田生産新模式”。專家指出,鶴壁糧食高産創建屬突破性大面積均衡增産,為我國糧食增産豎起新標桿。徐合民説,近3年來,鶴壁加大農業投入,對9萬多畝高産示範區投入7千多萬元。如今,示範區裏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電到田。數據表明:開發和不開發,同樣區位,每畝産量差距250公斤。
在大力提升傳統“當家”産業、“吃飯”産業的同時,河南加快培育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産業。僅3月份以來,在新鄉,投資將達100億元的中兵通信科技工業園開工建設;在安陽,中升多晶硅、新能光伏等一批新能源企業開工生産,成為全國第二家“中國光伏産業示範基地”;在鄭州和開封,兩家“豫”字號新材料公司“豫金剛石”和“新大新材料”先後在創業板掛牌上市。
對於能源原材料等資源性産業,河南通過做好“減法”實現做精做強。據河南省副省長史濟春介紹,今年3月起,新一輪河南省煤炭企業兼併重組正式拉開帷幕。重組完成後,骨幹企業控制的資源總量將佔全省總量的85%、産量佔75%以上,單個礦井規模不低於每年15萬噸,屆時,河南煤炭企業個數將減少到50家左右。5月,河南又做出決定,今後3年將不再核準新建、擴建電解鋁項目。
目前,河南正組織實施“轉型升級雙千工程”,重點選擇1000個技術含量高、創新能力強的重大産業升級項目和1000個重大基礎産業、基礎設施項目,力爭全年完成投資5000億元,帶動城鎮固定投資1.3萬億元以上。今年一季度,完成投資600多億元,新開工項目237個。
“落子”産業集聚區--打造現代産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自主創新體系新載體
孟州是韓愈故里,豫北的一個縣級市。通過産業集聚區建設,這裡培育出了世界最大的羊剪絨生産企業、世界最大的氣缸套生産企業、世界最大的核黃素生産企業、世界最大的超硬材料生産企業4個“世界冠軍”,引來100多個搞配套加工的衛星企業。
河南省省長郭庚茂説:“産業集聚區建設的內涵就是促進企業集中佈局、産業集群發展、資源集約利用、功能集合構建、人口向城鎮轉移。産業集聚區是河南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現代城鎮體系和自主創新體系的有效載體。”
永城是河南新興的工業重鎮,在産業集聚區煤化工組團區,只見高爐聳立,密布的煤氣輸送管道四通八達。通過複雜的工藝流程,黑黑的煤塊正“變”成晶瑩透明的液體甲醇和二甲醚。令人驚奇的是,園區內多家煤化工企業共用一套僅由8個人操控的原料和動力設施。園區負責人説,這種綜合利用模式,僅用地一項,就節約200畝土地,如果每家企業都建一套類似設施,得多花上億元。
據了解,2008年以來,河南省政府確定了180個産業集聚區,目前已入駐企業1.4萬多個,營業收入、稅收佔全省二三産業總産出、總收入的四分之一,吸納的就業人員佔全省二三産業從業人員的近5%。
河南一些專家指出,産業集聚區以産業為基、産城互動為目標,本身就是一種集約的城鎮化、高效的城鎮化。目前,産業創造就業、就業促進人口轉移、轉移推動城鎮化發展的態勢正在形成。
轉變發展目的--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改善民生
河南省委書記盧展工説:“我們經常講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有衣食住行教業保,與群眾切身利益有關的問題,正是我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過程中需要認真研究和加以解決的問題。”
年初,河南省宣佈,今年將籌集600億元以上資金推進實施“十項民生工程”。這份“民生大單”堪稱河南歷年之最,是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舉措之一,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就業、社保、上學、就醫等突出問題。
河南省省長郭庚茂説:“保障和改善民生,既解決民生問題,又能擴大消費、解決就業,具有三位一體作用。”
據了解,河南今年在與民生相關的社會事業領域,將通過改革開放進一步放寬準入,在教育、衛生、文化等10個領域集中推出一批項目,面向民間資本公開招標,以調動全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大力發展相關産業,滿足多層次、個性化需求。這樣不僅可以為社會資本開闢更大的投資空間、加快社會事業發展,也有利於政府集中力量解決好最基本的民生問題。
河南還著力處理好投資拉動與改善民生的關係,尋求投資與消費的結合點。加大保障性住房的建設供給力度,是最令人關注的民生話題之一。2010年,河南在這一領域的民生目標是:新增10.7萬套廉租住房,為城市低收入家庭提供4.2萬套經濟適用房,改造棚戶區近5萬戶。
郭庚茂表示,河南將著力把改善民生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結合起來,以投資帶消費,以消費促投資,進而帶動民生改善,努力實現投資與消費之間的良性循環。
“錢從哪來、人往哪去、民生怎麼辦、糧食怎麼保”,這是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進程中河南需要重點破解的四道難題。河南一些專家指出,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僅僅是個單純的經濟問題,而是與社會事業、民生改善息息相關,只要牢牢把握住“為民惠民”這個基點,這個複雜的方程式將最終被解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