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海口6月3日電(記者吳晶晶)我國重大科學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3日淩晨4時整在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成功發射,並首次採用GPS技術獲得了我國低緯度地區20至60公里高度的高精度臨近空間大氣溫度、壓力和風場的探測參數。
圖表:我國“子午工程”首枚氣象火箭發射成功 新華社發
隨著人類對空間環境現象認識的逐步深化,建立能夠在地面持續運行的、綜合性的、跨區域的觀測網絡越來越重要。“子午工程”將致力於建成一個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這個系統運用地磁(電)、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連續監測地球表面20至30公里以上到幾百公里的中高層大氣、電離層和磁層,以及十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行星際空間環境中的地磁場、電場等參數。
據介紹,“子午工程”擬沿東經120度,北緯30度線佈局建設15個地基臨近空間環境監測站。其中位於海南省儋州市雅興鎮的監測站為功能最全的一個綜合性站點。利用該站點的探空火箭發射基地發射氣象探空和電離層探空火箭是子午工程空間環境監測系統的重要任務之一。
此次發射的氣象火箭其運載部分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航天動力技術研究院定性産品天鷹4號A型運載火箭。其載荷臨近空間大氣氣象探空儀是中國科學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研製的海燕A型氣象探空儀。這種探空儀採用了多項先進技術使探測數據的精度有了顯著提高。
3日淩晨4時整,天鷹4號攜帶海燕A探空儀沿預定軌道起飛,113秒後達到70公里軌道頂點,這時海燕A與天鷹飛離,並展開降落傘開始下降。在下降的過程中不斷向地面遙測系統傳回不同高度上大氣的溫度、壓力、風速和風向數據。
海南探空火箭發射場于1985年建立,是世界上少數幾個低緯度的火箭探空發射實驗基地之一。1988年至1990年間,中科院空間中心三次在此成功發射4枚探空火箭,使其成為低緯度空間環境探測的重要基地。“子午工程”的建設,使該發射基地能力大幅度提升。
相關專家表示,這次發射的成功,表明我國利用探空火箭開展臨近空間探測和科學技術試驗的工作在一個新的基準上再次起步,將為科學研究、技術試驗以及空間環境保證提供更多的數據和更大的支撐。
“子午工程”經國家發改委批准建設,總投資1.67億元,于2008年開工,建設期3年,由中國科學院牽頭,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地震局、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等7個部委所屬的13個單位參加建設。它的建設將為增強我國空間科技的創新能力奠定獲取數據的基礎,並將對提升我國空間活動的能力,保障空間活動安全做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