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與新疆的半個世紀情緣
——鐵路拉動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紀實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古絲綢之路要塞,曾有過長達15個世紀的輝煌與繁盛,但隨著海上通道的打開,商賈雲集的喧囂聲立時沉寂下來。
到了解放前夕,在新疆16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仍沒有一寸鐵路。
1958年,于田縣農民庫爾班·吐魯木為感謝毛澤東主席給維吾爾族鄉親們帶來翻身解放後的新生活,騎上南疆農民心中最先進的交通工具——毛驢,帶上家鄉的土特産,趕在國慶節前到北京向毛主席彙報,報告家鄉人民的幸福生活。
52年過去了,這個動人的故事人們還記憶猶新。然而,那時的交通境況,早已成為今日新疆的遙遠歷史。
新中國的誕生,揭開了鐵路拉動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篇章。
協力拼搏,鋪就經濟騰飛路
1952年9月28日,隴海鐵路鋪軌到蘭州,拉開了修築新疆鐵路的序幕。經過來自祖國各地建設者們艱苦卓絕的努力,1962年12月9日蘭新鐵路鋪軌到烏魯木齊。
隨後,全長1622公里的蘭新鐵路復線和全長1446公里的南疆鐵路相繼建成。
1990年9月12日,中國蘭新鐵路與土西鐵路接軌,使新疆由地處大陸腹地的封閉內陸地區,變成了中國最具向西開放優勢的前沿地,蘭新鐵路以新亞歐大陸橋的身份進入亞歐經濟交流與發展的大舞臺,使新疆成為開展中西亞國際經濟貿易的往來要衝。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新疆鐵路又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
鐵道部黨組書記、部長劉志軍説:“沒有鐵路,新疆的經濟發展不可想象,和諧建設不可想象。新疆地處西北邊陲,與中亞多個國家接壤,處於亞歐大陸橋的中心位置,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的鐵路修好了,社會效益就好了,鐵路建得越多,效率越高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與內地就越來越通暢了,對新疆經濟發展、民族團結、西部大開發帶來積極的促進作用。”
新疆各族人民想鐵路、盼鐵路,對鐵路建設竭盡全力給予支持。到目前為止,新疆新建鐵路達10多條。按照規劃,到2015年,新疆鐵路總里程將達到10000公里以上。
開行專列,天山無處不歡歌
今年3月5日,滿載3700多只羊、700多頭牛和馬匹的57321次客貨混編列車,從精(河)伊(寧)霍(爾果斯)鐵路阿恰爾站開出,駛向97公里外的布列開站。
哈薩克族牧民們按捺不住激動地説:“以前,是牧民徒步或者騎馬趕著牲畜轉場,要輾轉跋涉幾百公里,非常辛苦;現在,讓牛羊坐著火車轉場,是原來想都不敢想的。”的確,牛羊“乘”火車轉場,在世界鐵路史上也是稀罕的。
新疆是祖國的資源寶地,出疆物資主要是石油、煤炭、棉花、糧食等物資。而進疆物資主要是高附加值的工業産品,進、出疆物資比例是一比三,形成高附加值進、低附加值出的不均衡局面。
幾十年來,鐵路承擔著95%以上的進出新疆物資的運輸任務。
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的總體部署,鐵路運輸計劃必須服從、服務於地方經濟建設的需要,鐵路堅持一保口岸、二保重點、兼顧一般的工作原則,在運力非常緊張的情況下,開行“棉花專列”、“葡萄專列”、“哈密瓜專列”和行包快運、集裝箱直達,盡最大努力保證了自治區重點物資的運輸。
新疆四季分明,形成季節性運能緊張的特點,客流往往集中在冬運、春運、暑運期間,農民工流、學生流、旅遊客流疊加形成的客流高峰。
即便面對淡季時的虧損運營,鐵路助力新疆經濟發展、服務新疆各族人民的信念依然不改。鐵路採取多種措施,提高列車運行速度、壓縮運行時間,開行“夕發朝至”列車、假日列車、摘棉農民工專列、學生專列,極大地方便了各族旅客的出行。
鐵地融合,創造美好新生活
新疆鐵路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得到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幫助。
在上世紀50年代蘭新鐵路修建之初,自治區黨委和政府也建立了專門機構——自治區義務修建鐵路工程指揮部、自治區義務修建鐵路工地委員會,組織各種支援隊伍約13000多人支援修建鐵路。各地州市,都成立了“支鐵辦”、“協調辦”。
遠在南疆的各族人民選派了1000多名優秀青年趕到哈密,參加鐵路修建。鋪軌之前,自治區還組織人員從天山深處採伐了20萬根枕木。
自治區歷任領導十分關心新疆鐵路事業的發展,經常深入烏魯木齊鐵路局聽取工作彙報,為鐵路職工增添精神動力。
鐵路進疆以來,新疆的經濟發展突飛猛進了。
人們把新疆的經濟稱為“綠洲經濟”。荒涼的地方,杳無人煙,而一塊一塊綠洲,卻是令人驚奇的“人間樂園”。而造就“綠洲經濟”的,就是鐵路與地方互相支持的“融合經濟”之命脈。
隨著精伊霍鐵路通車至伊寧,來自祖國內地的大企業、大集團公司在伊犁哈薩克自治州投資加快了項目建設速度。截至4月底,州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已達56億多元,投資項目121個。內蒙古自治區慶華集團董事長霍慶華説:“精伊霍鐵路對我們的吸引力太大了。今年我們要完成12億元的投資計劃,2011年9月將率先實現在全國同行業的煤制氣西氣東送。”
鐵路,將為新疆各族群眾生活更加幸福、更加美好,創造著新的輝煌。(張家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