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珍貴是心與心的溝通——第二屆海峽論壇回眸
新華社廈門6月25日電(記者 王海徵 陳鍵興 許雪毅)“一樣的大地,一樣的天空,你我未來命運相與共……一樣的血液,一樣的光榮,心中擁有同是一個夢。”
歌聲、掌聲,親情、友情,鄉音、佳音,從6月19日至25日,第二屆海峽論壇“聲情並茂”地在福建9個設區市舉行,超過一萬名的台灣同胞共襄盛舉,與大陸各界同胞、鄉親歡聚在海西,朝夕相處,以誠相待,彼此交心,共同營造了兩岸基層民眾大聯歡、大溝通、大交流的嘉年華,充分展現了兩岸民間交流的蓬勃活力。
“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珍貴的是兩岸同胞心與心的溝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本屆論壇大會上的這句話,為海峽論壇作了最好的注腳,更為今後兩岸民間交流的更大開展指明了方向。
不分黨派與界別,跨越地域和意識形態,大家“歡喜來逗陣”,兩岸民間最大嘉年華在昔日前線戰地熱鬧登場。
“中華情·海峽緣”綜藝晚會、海峽兩岸鄉鎮對口交流會、海峽婦女論壇、海峽青年論壇、海峽兩岸少數民族聯誼、和平小天使兩岸手拉手活動……本屆海峽論壇四大板塊25場活動,在福建9個設區市喜慶登場,吸引了兩岸各界尤其是基層普通民眾“歡喜來逗陣”(閩南語:一起來歡樂)。
這是一個百姓同樂的舞臺,這是一個基層互動的平臺,這是一次民意匯聚的盛會,對話消除隔閡,溝通增進了解,交流促進合作。
“我要鼓勵村民們多多來大陸參加這樣的交流,對我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來自台灣嘉義縣阿里山鄉的武建剛是頭一回來大陸。他笑著説自己的機會是“搶來”的,因為“分給阿里山鄉10個名額,但是想來的人遠遠超出這個數目”。
嘉義工商廣播電臺主持人張孟崇這次組織了台南、高雄、嘉義等地120多名鄉親前來。他説:“農會小組長、公司小老闆、農民、工人,通通都有,一半以上都是第一次來。”
如果説首屆論壇架起了橋梁、搭起了舞臺,那麼,今年這座橋梁更寬,這個舞臺更大。本屆論壇上,台灣有30個界別的代表人士參與,比首屆新增10個界別。
賈慶林在論壇大會上致辭時説:“兩岸交流,沒有黨派之分,沒有地域之別”。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主任王毅也表示:“兩岸交流應不斷擴大參與,跨越地域和界別,跨越黨派和意識形態。”
“讓更多的聲音,能從基層不斷發出,展現多元的力量,是我們要向大時代邁進的最重要的動能。”在海峽論壇上,中國國民黨副主席黃敏惠如是説。新黨主席鬱慕明、親民黨秘書長秦金生、無黨團結聯盟主席林炳坤、人民最大黨主席許榮淑等,也異口同聲。
兩岸主流政黨是這麼説的,也是這麼做的。
在海峽論壇上,唱主角的是老百姓。本屆論壇更加突出民間性、大眾性、廣泛性,萬餘名參會臺胞中來自島內最基層鄉鎮、村裏的普通民眾佔到了八成,其中中南部鄉親約有60%。
而在論壇之外,兩岸各方面的交流與人員往來迅猛發展。據預計,今年大陸赴臺遊客將突破百萬人次,兩岸相互人員往來將超過600萬人次。民間交流這一兩岸關係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正強有力地主導、引領著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時代大潮,浩浩蕩蕩,勢不可擋。
關切於民生,惠澤諸民利,務實應民意,海峽論壇不僅坐而論道,更坐言起行,努力為兩岸民眾辦實事、辦好事。
“今天我給大家帶點實際的東西。什麼實際的東西?降票價!”中國民航局局長李家祥20日上午在本屆海峽論壇大會上宣佈,兩岸航空業者協商同意將兩岸航線票價降低10%至15%。
李家祥話音未落,台下已經掌聲雷動,一片歡騰。
“爽!李先生帶來的這個消息,真是太讓人歡喜了!”來自台灣苗栗的邱英政説。
當天下午,在兩岸航空運輸發展圓桌會議上,中國民航局宣佈了進一步促進海峽西岸經濟區與兩岸航空運輸發展的7項政策措施,成為本屆海峽論壇最具實質性的成果之一。
“兩岸直航航點能否再多一點,班次能否更密集一些,價格能否更合理,一直最受台灣民眾關注。”台灣媒體評論員陳彥伯説,大陸方面在本屆論壇上推出的新政,契合民眾所需,充分體現這個兩岸民間交流平臺的確做到“聚焦民生,惠澤兩岸”。
“政策紅利”之外,很多台灣民眾也在論壇期間得到更多的收穫。台灣行銷公司總經理廖鳳彬和快樂廣播電臺大陸事務部總監張子禎一起,與泉州企業商談農貿産品合作事宜;西瀛之聲廣播電臺負責人陳益瑞開始和廈門、泉州等地的廣播、電視同行,洽談節目製作和播出……
張孟崇告訴記者,和他同來的嘉義大學兼任講師謝三榮50多歲第一次“登陸”,一下子就推翻了以前對大陸的很多偏見,決定最近還要帶妻兒到大陸參訪。
張孟崇説:“兩岸同胞只要見上面,聊一聊,就能消除很多不必要的誤會,這是海峽論壇無形而又難以估量的收穫。”
在“海峽兩岸大學生職業技能大賽暨創新成果展”上,台灣女生何宜靜和大陸女生林曄琳表示,她們都很欣賞對岸的同齡人,都説相識就是最大的收穫。
頭一回來大陸的何宜靜説:“今天,我們和大陸同學是比賽中的對手;明天,我們就可能是事業上的合作夥伴。”
“天地之間,莫貴於人。”“人之相知,貴相知心。”海峽論壇之“實”,兩岸民間交流之“惠”,既造福于當前,更放眼於未來。傾聽、包容,説實話、辦實事,重交流、不功利……本屆海峽論壇所獲致的有形、無形的成果,是兩岸民眾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推動兩岸民間交流更大、更好地開展的不竭動力。
消弭誤解,匯聚民意,集合民智,交流重在可長可久,論壇還要越辦越好。只有當兩岸交流步入“全民時代”,“三通”之後的第四通“心靈溝通”才能早日實現。
“第一次來大陸時,我心裏還是怕怕的,因為當時對大陸不了解。後來,到大陸的次數越來越多,感覺就越來越好了!我身邊很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來自嘉義阿里山鄉的許榮鎮説。
第二次來參加論壇的廖鳳彬,去年還是抱著“探路”的想法隻身赴會,今年卻“呼朋引伴”,帶來了台灣25家廣播團體的負責人。他感慨地説:“海峽論壇的方向是對的,這樣開放,這樣多元,兩岸民間人士相互了解更直接、更真誠、更深入了。”
“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一部分台灣民眾對大陸還缺乏了解甚至存在誤解,對兩岸關係發展還持有疑慮,這是一時難免的。我們願意積極與他們溝通,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加以化解和疏導。”
賈慶林主席這番真誠懇切的話語,深深感染著與會的兩岸同胞尤其是台灣各界人士。
“賈主席的講話很有道理,是得民心的。這些話本身就已經在消除兩岸之間存在的誤解和疑慮了,我聽了覺得非常溫馨。我希望更多的台灣民眾到大陸來,多走、多看、多聽,和大陸民眾常來常往。”許榮淑對記者説。
台灣媒體同樣給予高度肯定。《聯合報》發表文章評論説,“兩岸民眾在長期交往互動中獲得更大的理解和諒解”,是兩岸關係持續向好發展的社會基礎。
福建社科院台灣研究所所長吳能遠分析説,大陸方面已將兩岸民間交流擺在對臺工作中更為突出的位置。關於民間交流,大陸一方面是要力促“雙向性”,積極推動兩岸民眾更多往來、交流、對話,增進了解,消除誤解,強化認同;另一方面是要凸顯“延展性”,不分黨派、界別、地域地開展交流,突破意識形態的障礙,使交流由“精英時代”深化到“全民時代”。
台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教授潘錫堂則認為,兩岸交流正深化到社會生活層面,向民間紮根。一個更為廣泛的、以基層民眾為主角、以社會化為基礎的兩岸交流新時代已經來臨。
第二屆海峽論壇25日圓滿落幕。誠如王毅所説,“交流不是一時一事,重在可長可久”。參與論壇的兩岸各界人士在握手道別之際,紛紛表達對海峽論壇、對推動兩岸民間交流常態化的深切期許。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徐博東説,希望兩岸民間交流繼續深入基層,擴大參與,吸納更多元的聲音,還要鼓勵更多年輕人投入其中。陳彥伯説,期待海峽論壇和兩岸民間交流繼續“向下沉”,更多地聚焦於民生,議題可以更微觀、更具體。
“用之以持久,資之以不息,則積其小者,必至於大。”
兩屆海峽論壇,已為兩岸民間交流播下千萬種子。兩岸關係的變化與發展,根基在民間,動力在人民。而要凝聚兩岸的民意,根本之途就是老百姓之間多來往、常交流。盛會落幕,交流永續。我們期待第三屆、第四屆海峽論壇的舉辦,而且辦得越來越好,更期待兩岸民間交流猶如茵茵綠草,將和平、和解、和諧的春天氣息,散播到台灣海峽的兩邊,散播到每個角落,共同迎來兩岸同胞相親相愛、心心相印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