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6月27日電(新華社記者 吳晶)按照慣例,6月的最後一週是各地高考分數公佈的時間。相比往年,曾經高懸在中學門口“高考狀元”“全市第一”等類似字樣的橫幅,正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強令禁止下,悄然隱退。
自2008年開始,山東省人民政府連續3年下發禁令,強調高考分數是考生的個人“隱私”,不得以任何形式統計、公佈升學率,不得以升學率排名排隊和獎懲,不宣傳所謂“高考狀元”。同時強調“保密”,不向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提供考生報名信息、考試成績以及錄取信息。今年高考舉行後,廣西壯族自治區教育廳提出淡化對高考成績的宣傳,並具體提出了高考成績發佈的“十不準”原則,其中包括不準利用考試成績對學校進行排名,不準宣傳炒作高考狀元及高考成績排名等。廣東省教育考試院也斬釘截鐵地表示今年不公佈“高考狀元”。
對於這些地方的做法,教育部予以大力支持。教育部新聞發言人續梅表示:“我們不贊成對高考狀元進行宣傳,也不贊成學校為高考狀元開展全校範圍的慶祝活動。要努力營造紮實推進素質教育的良好氛圍。”
山東省教育廳副廳長張志勇説,強力推行“不拿升學率説事”,是釜底抽薪的辦法。只有打破學校之間對高考升學率的惡性競爭,才能為學校和孩子“減壓”,遏制愈演愈烈“應試風”。
據他介紹,過去,每年高考結束後,省教育招生考試院都會把學生分數下發給市地招辦,各地、各學校對升學人數一目了然,依據升學率排名次、論獎懲,成為一條不成文的“潛規則”,並且獎懲砝碼之重,越來越高,有的獎勵出國遊,有的發紅包,有的甚至重獎小轎車。
一些基層地區甚至把升學指標分解到學校,升學率上不去,罷免校長職務。高考分數高了,地方政府臉上有光;學校社會聲譽高,生源多,收入多,老師待遇也跟著提高。
如今,政府對高考升學率的“禁令”一齣,許多老師都從過去公佈成績前夜的“一夜無眠”變成了“輕鬆自如”。因為成績公佈方式的調整,多數學生的心理壓力減輕不少,一些成績不理想的學生不再擔心被別人議論。
然而,正如高考改革“破冰”的艱難非一日之功,高考升學率的一紙禁令也不能完全遏止局部地區的“攀比”行為。
山東省副省長黃勝認為,對高考升學率的追逐歸咎於不正確的政績觀,我們決不能像抓GDP一樣抓教育。素質教育的宗旨應是“不求人人升學,但求人人成才。”
山東省教育科學研究所所長亓殿強説,管住高考信息作為一項措施,尚不能從根本上破解應試教育的弊端,但‘不拿升學率説事’,只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幾年,就會逐步淡化升學率這一觀念,教育就會逐步走上一條健康發展的軌道。
山東省實驗中學校長劉堃説:“高考成績不搞排名,會對山東高中教育、學生成長産生重大意義,高中教師可以從追求升學率的壓力中解脫出來,學校也敢於吸引特長生來學習,有利於各所高中形成百花齊放的教學特色。”
素質教育,是一場深刻的教育變革,涉及到教育領域的一系列改革和利益關係的調整,勢必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苦努力。有專家認為,在素質教育推進的起始階段,一些地方以高壓態勢、以行政處罰為手段處理問題,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然而,對不規範辦學行為長期採取高壓態勢,終非治本之策,關鍵是樹立科學的育人觀和教育政績觀,同時真正建立起素質教育評價和多元人才評價的科學機制。
亓殿強認為,給升學率鬆綁只是一小步,卻是政府對教育評價的一次重大轉變,是一種科學的教育政績觀的體現,將為推進素質教育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