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協商再創天下平
——兩會恢復協商後五度會談回眸
新華社重慶6月30日電(記者 張勇 趙博 張琴)“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
庚寅虎年,仲夏山城。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30日在此間話別,兩會恢復協商後的第五次領導人會談圓滿落幕。此次簽署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海峽兩岸知識産權保護合作協議》,堪稱兩岸關係史上又一座里程碑。它們與兩會此前四次會談簽署的12項協議、達成的一項共識一道,將兩岸關繫帶入了廣闊的境界。
“風雨靜,山色青,守得雲開見明月,江山萬里情。甲子恩怨,豈有輸贏,心繫萬民安居樂,協商再創天下平。”江丙坤半年多前在台中迎接陳雲林時所吟咏的詞句,用來形容兩會五度會談譜寫華章的歷程,是再恰當不過的了。
行穩致遠 一步一腳印
眾所週知,由於“台獨”分裂勢力的干擾破壞,兩岸對話、兩會商談一度停擺,嚴重背離兩岸交流合作蓬勃發展的時代大潮和兩岸同胞的迫切要求。
2008年5月以後,兩岸雙方抓住難得的歷史機遇,緊緊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這一主題,迅速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恢復中斷9年之久的兩會協商。
2008年6月12日上午9時許,釣魚臺國賓館5號樓慶功廳,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的手緊緊相握,現場鎂光閃成一片。這是兩會會談新里程的光輝起點。
次日上午,陳雲林與江丙坤在《海峽兩岸包機會談紀要》與《海峽兩岸關於大陸居民赴台灣旅遊協議》上分別簽字,隨後舉杯同賀。這是繼1993年“汪辜會談”簽署4項協議後,兩會在新世紀簽署的首批協議,也是兩岸重啟協商談判後取得的第一批重要成果。
兩會成功復談之後,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會見江丙坤一行時指出:“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恢復商談並取得實際成果,標誌著新形勢下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有了一個良好開端,表明兩岸雙方有智慧、有能力通過協商談判解決有關問題,造福兩岸同胞。”
其後,秉持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按照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循序漸進的思路,兩岸雙方共同推動兩會協商穩步前進。
2008年11月,陳雲林率團訪台,兩會領導人會談首次在寶島登場,並簽署《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和《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四項協議,宣告兩岸同胞盼望已久的兩岸直接通航、通郵即將變成現實。
2009年4月,兩會領導人第三次會談在南京舉行。《海峽兩岸空運補充協議》的簽署,“催生”兩岸定期航班,標誌著兩岸航空運輸業務實現正常化;《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的簽署,啟動兩岸金融合作,標誌著兩岸經濟關係從實體經濟發展到金融領域;《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的簽署,標誌著兩會協商從經濟性議題擴展到社會性議題,有助於維護兩岸正常交往秩序和兩岸同胞正當權益;就陸資入島達成原則共識,標誌著兩岸經濟往來從單向投資發展到雙向投資,實現了雙向通商的新突破。
2009年12月,陳雲林二度率團訪台,與江丙坤在台中市舉行兩會領導人第四次會談,簽署了涉及工農漁商的3項協議,並宣佈啟動經濟合作框架協議的商談。會談成果全面涵蓋工農漁商等各個方面,在進一步推進兩岸經濟合作的同時,更加注重向兩岸基層民眾利益傾斜。
2010年6月,在歷時半年的艱難協商和談判之後,兩會重慶會談終於完成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和兩岸知識産權保護合作協議的簽署,推進了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進程,明確了兩岸經濟往來自由化目標,構建了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平臺。
一步一腳印,行穩方致遠。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進程中,兩會用五次領導人會談的豐碩成果,在兩岸關係史上樹立了一座又一座里程碑。
碩果纍纍 嘉惠億萬人
北京-台北-南京-台中-重慶。
在短短兩年的時間裏,兩會協商議題由淺入深、領域由窄向寬、內容由簡趨繁,為兩岸人流、物流、資金流搭建起一座座橋梁,創造了兩岸民眾期盼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讓兩岸億萬同胞同蒙其利,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今天,兩岸民眾正越來越多地感受到實現直接通航、通郵、通商所帶來的便利。兩岸“一日生活圈”悄然成形,人員往來進入多層次、全方位的新階段,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亮麗圖景正徐徐展開。平等交流、互利合作、共創雙贏,已然成為兩岸同胞的高度共識。
截至今年5月,兩岸客運直航航班每週達370個班次,大陸33個機場和台灣8個機場成為兩岸通航航點。兩岸空運直航實現以來,兩岸航空公司共運送旅客480余萬人次。
“天塹變通途”的,還有傳遞著兩岸民眾情感的郵路。2008年12月15日,兩岸全面、直接、雙向通郵正式啟動。2009年2月26日,兩岸郵政開通了雙向郵政電子匯款業務,為兩岸民眾用郵再次提供了方便、快捷的途徑。
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進展喜人。據有關方面統計,今年前5個月,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人數已經突破70萬人次,全年預計將突破百萬人次。
ECFA所帶來的“紅利”,兩岸基層民眾紛紛反應“看得見、摸得著”。台灣傑翔漁業公司董事長特別助理陳宗民興奮地告訴新華社記者:“我們原本主要依賴出口日韓以及歐美,未來有了關稅優惠,我們就不必捨近求遠,可以擴大進入廣闊的大陸市場。這當然是大好事啦!”
在北京馬連道茶城經營多年的翁燃桂,近幾年和台灣茶商的生意往來越來越多。“簽署這個協議能使兩岸商家,尤其是我們這樣的中小業者建立起更緊密、更順暢、更高效的合作關係,肯定能讓大家賺更多的錢。”他説。
30日出版的台灣《工商時報》刊文指出,在近兩年兩岸陸續完成通航、通郵後,ECFA的簽署象徵著兩岸全面通商,也正式宣告兩岸關係進入“大三通”後期,將為兩岸參與新一輪國際競爭提供強力的支撐。
在ECFA簽署後,《華爾街日報》以“台灣的貿易收穫”為題發表社論指出,協議的簽署是台灣民眾的好消息,台灣將由此發揮區域商業中心的潛力。
堅持方向 前程更遠大
“跬步積千里,滴水匯長河。”
協商談判是實現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兩會恢復協商以來走過的歷程,也是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偉大歷程。
兩年來,兩會商談所取得的每一個成果,都是兩岸關係在和平發展道路上邁出的關鍵而重要的一步。實踐已經證明,沿著正確方向推進的兩會制度化協商,是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的重要途徑。
隨著協商的深入,兩岸政治互信得到鞏固,為兩岸之間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應對全新挑戰提供了基礎,積累了經驗,創造了條件。
身為親歷者,陳雲林會長感觸良多。他説,兩會協商取得這麼多成果,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央對臺大政方針,特別是胡錦濤總書記“12·31”重要講話,為兩岸協商談判工作指明了根本的方向,為我們提供了行動的指南。
“同時,我也深刻感受到,兩岸都是中國人。兩岸協商談判不僅體現了兩岸同胞要和平、求合作、謀發展的強烈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願,也符合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與長遠發展的需要。兩岸之間通過平等協商、善意溝通,務實解決問題的做法,已經得到越來越多台灣民眾的理解與支持。”他説。
“兩岸協商為中華民族發展史,也為世界文明發展史樹立了成功典範。”多年參與兩會協商的海基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高孔廉説。
兩會協商不是利益博弈的零和遊戲,而是互惠雙贏的良性互動;不是宣示立場的政治戲碼,而是務實解決問題的溝通平臺。事實已經證明並將繼續證明,海峽兩岸中國人有能力、有智慧把兩岸關係的前途掌握在自己手中。
放眼前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任重而道遠,兩會會談也將面臨日益複雜的問題與挑戰。
“這是一條鮮花和荊棘並存、掌聲和困難交織的道路,同時也是一條代表著歷史前進正確方向的道路。”陳雲林説。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兩岸關係現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儘管前進道路上還會出現困難和阻礙,但只要兩岸雙方、兩會堅定信心,堅持正確方向,就一定能以更遠大的目光、更豐富的智慧、更堅毅的勇氣、更務實的思路,不斷解決兩岸關係發展的重大問題,為臺海爭和諧,為中華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