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0日電(記者任衛東 唐召明)廢棄砂礦變成了坑地公園,裸露山地變成了山地公園,煤礦廢棄地變成了山地果園……
昔日的全國五大無煙煤産地之一北京市門頭溝區,生態破壞面積曾達200平方公里,佔區域總面積的14%。2005年以來,門頭溝區大力實施和推進生態修復工程,禿嶺五年披綠,京西水碧天藍,走出了一條生態涵養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從根源上杜絕生態破壞
門頭溝區長期的煤炭開採,形成了45平方公里的地下採空區;沙石礦開採,形成了長約8公里的大沙坑,最深處達40米;礦石開採造成山體破壞12平方公里。大量礦渣和揚塵造成當地大氣嚴重污染。
2005年初,根據北京城市總體規劃,門頭溝區開始加快由“資源枯竭型礦區”向“生態涵養發展區”的轉型。幾年來,門頭溝區對不符合功能定位和影響環境的資源性開採行業進行清理整頓,將254家鄉鎮煤礦全部關閉,告別了上千年小煤窯的開採史。上百家非煤礦山、砂石企業、石灰土窯、水泥廠、煤矸石磚廠也相繼關閉,資源開採型行業徹底退出,從源頭上杜絕了生態破壞。
經過努力,門頭溝生態環境明顯好轉。據統計,門頭溝空氣質量二級及二級以上的“藍天”數,已從2004年的49%提高到2009年的70﹒8%。永定河也于2007年達到三級飲用水標準。
門頭溝區代區長王洪鐘介紹,未來幾年,門頭溝區將加快建設新城區、規劃發展淺山區、保護涵養深山區,全力打造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為此,門頭溝區將繼續進行被破壞山體、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工程,啟動永定河濕地自然保護區等重點生態修復建設工程。同時,以名山、古村落、民俗文化等為依託,推進旅遊和文化的融合,加快構築京西文化走廊;抓緊規劃建設周邊森林公園和城市水系、綠地景觀等,構築基礎設施完善、生態環境優美、服務功能齊全的山水宜居城市。
著力培育生態修復産業
據門頭溝區委書記劉雲廣介紹,當地不是簡單修復生態,而是著力重塑京西綠色屏障,營造良好自然景觀和人居環境。培育生態修復産業及相關産業的發展,充分展示其集生態修復技術研發、生態建設管理和生態産業培育為一體的建設理念。
門頭溝在全面開展生態修復治理過程中,實施國家水土保持工程、京津風沙源工程等四大生態治理工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15平方公里,建成9條生態清潔小流域,使水源涵養和植被凈化功能明顯增加。
記者看到,如今的門頭溝區在煤礦廢棄地建立了薄皮核桃種植、養殖肉雞和蘑菇基地,進行了微生物菌根技術應用、生物有機肥改良土壤等7項技術試驗;在採石廢棄地,建立了金銀花種植基地;在廢棄石灰窯,對被破壞山體依據地質特點分別採取了挂網噴附、魚鱗坑種植等技術,將石灰窯及周邊改造為可供遊人休閒健身的娛樂場所,營造出良好的人居環境。
門頭溝區在積極修復生態資源的同時,還大力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逐步形成京白梨、大櫻桃、黃芩茶等一批知名農産品品牌。同時,大力發展綠色養殖,促進肉雞養殖、養蜂業發展,食用菌生産基地建設初具規模。農業綜合效益的不斷提高,有效緩解了資源開採業及相關産業退出後農村富裕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有關專家評估認為,區內生態修復工程完工後,每年將為北京市提供生態經濟價值達25億元的生態服務,比修復前增加7億元。
借生態修復打造高效産業
門頭溝過去約一半人口從事採礦業,往往一家幾個壯勞力都在礦上。礦業關閉不僅直接導致家庭收入銳減,也帶來産業接續和産業替代問題。修復生態,必須支付多年來破壞生態的“欠債”。為培育替代産業,門頭溝區在生態修復、生態治理和生態保護中,有意識地與當地特色種植業、養殖業開發相結合,通過大力培育休閒旅遊主導産業、優化提升都市型現代農業等多種方式增加農民收入。
劉雲廣説,當地以溝域經濟為平臺,挖掘整合各種自然、歷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鄉村旅遊,逐步形成集特色村落、民俗活動和區域文化于一體的鄉村旅遊産業體系,妙峰山溝、川柏溝等一批産業融合、特色鮮明的溝域經濟逐步形成。
門頭溝區龍泉鎮龍泉務村趙清林原是鎮煤窯的一名礦工,煤窯關停下崗後,他自力更生搞起了蝴蝶生態養殖觀光園,出售自己製作的蝶翅畫一年能收入7萬元,組織蝴蝶科普教育遊,又能收入2萬元;搞婚慶中蝴蝶放飛活動,每次收入幾萬元。一年下來,全家至少能收入十多萬元。
目前,門頭溝區形成了蝴蝶園、櫻桃園、玫瑰園等25個生態農業觀光園區和14個市級民俗旅遊村。在723個民俗旅遊接待戶的帶動下,門頭溝區萬餘名礦工變成“綠色工人”,走上了生態致富之路。2009年,全區實現旅遊收入4﹒7億元,比2004年2﹒2億元增長113﹒6%。
記者日前在門頭溝區齋堂鎮火村一家名為“祥和”的農家院看到,主人梁仕梅正把剛出鍋的小雞燉蘑菇端到客人的餐桌上。以前,梁仕梅和丈夫同在村裏的小煤窯做工,煤窯關閉後,夫妻下崗了。這時村裏通過村民集資入股,開發了雙龍峽旅遊景區,引導失業者搞民俗旅遊接待,梁仕梅家的生意也日漸紅火。今年“五一”期間,她家就接待了50多位遊客,純收入超過6000元。另外,村裏還優先推薦礦工到景區就業,現有80多名村民在景區上班,人均年收入在8000元以上。
目前,門頭溝區已經擁有108、109國道百里風景線為走廊的兩條旅遊主要線路,形成潭柘寺、妙峰山、川底下村等著名旅遊景區(點)50余家,旅遊住宿設施近百家,旅遊接待村55個,旅遊民俗戶723戶,旅遊産業規模逐步擴大。
劉雲廣説,門頭溝要實現生態環境功能和産業經濟功能的統一,還需要對産業結構進行調整升級,通過發展環境友好型産業來推動涵養生態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互動,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在最近舉行的“2010年門頭溝區招商引資項目推介會”上,門頭溝區政府與2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簽訂了旅遊、文化創意、高新技術、體育休閒、新能源、節能環保等産業類型的24個合作項目,總投資額達1500億元。
為打造高端産業,門頭溝區正在規劃建設北京市首個定位於“低碳城市”的“生態城”。“生態城”規劃面積約200平方公里,包括能源、人居環境、交通、信息、産業等九大體系。此外,門頭溝區還計劃建設一處旅遊發展試驗圈,規劃佔地9﹒7平方公里,可為遊客提供各種拓展訓練。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張義豐説,門頭溝作為“國家生態修復科技綜合示範基地”,具有獨特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對破解北京周邊落後山區發展難題,乃至對我國其他城郊落後地區和資源枯竭礦區確立新的發展路徑都具有示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