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武漢“青山模式”:棚戶區改造使貧困居民圓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7月2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武漢7月20日電(記者江時強、詹國強、皮曙初)“我搬過3次家,一輩子都住在工棚裏,如今馬上要搬進樓房了,終於圓了我畢生的夢想!”今年76歲的余敦浩老人激動地告訴記者。1958年他參與武鋼建設,一家人一直擠在工棚裏,今年4月舊房拆遷,現已在青宜居小區選好了一套還建房。

    武漢市青山棚戶區改造工程啟動建設三年多,採取政府主導、銀企聯動、市場運作、滾動發展的模式,順利解決了4萬多貧困居民的住房問題。“青山棚戶區改造模式”的成功,為我國城市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提供了有益經驗。

    “青山模式”突破棚戶區改造融資瓶頸

    記者來到武漢市青山區“工人村”,原來低矮破舊的棚戶區出現了新的景象。遠遠望去,幾十棟淺黃色的高樓格外醒目。進入小區,黝黑的馬路、青翠的草坪、鮮艷的花朵映入眼簾,健身器材、自行車棚、停車場、幼兒園、學校、社區服務中心等一應俱全,與商品房小區別無二致。

    青山區委書記、棚戶區拆遷指揮部指揮長秦軍告訴記者,剛剛建成的是青山棚戶區改造二期工程青宜居,建築面積43.7萬平方米,共5579戶。

    上世紀50年代,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雲集青山,住進臨時工棚,支援武鋼建設。歷經半個多世紀,武漢城市面貌發生了巨變,但這些工棚裏仍居住著1.3萬多戶、4萬多人,其中上萬住戶面積不足50平方米。棚戶區內道路彎曲狹窄,房屋低矮破舊。每天早上,公共廁所前排起長龍;一到傍晚,家家生爐子,油煙繚繞。每逢颳風,因電線老化,火災頻發;一到下雨,屋裏漏水,戶外臟水橫流。

    2006年,武漢市決定實施青山棚戶區改造,連續兩年列入武漢市為民辦十大實事之首,規劃用3至5年,拆除棚戶區87萬平方米房屋,興建臨江港灣和青宜居兩個小區共116.9萬平方米安置房,配套公益設施5.6萬平方米,總投資54億元。

    2007年4月,這個棚戶區改造工程開工建設,由青山區成立青安居建設工程有限公司,作為政府融資平臺向銀行貸款。但在操作中遇到困難。“我們只有1億元註冊資本,2007年找一家商業銀行只貸到了1億元,而且貸款期限是一年。”青山棚戶區拆遷指揮部副指揮長周長山告訴記者,1億元的資金連拆遷費都不夠,所以這筆貸款到期後,青安居公司無錢還貸,陷入困境。

    為了改變這種“小馬拉大車”的被動局面,2008年3月,武漢市決定由武漢地産開發投資集團公司擔任項目業主單位,全面承擔項目策劃、投融資、政策運用和建設管理等任務,青安居公司轉而負責棚戶區拆遷過渡安置和社會穩定工作。武漢地産集團實力雄厚,註冊資本4.2億元,總資産123億元,且市場化開發經驗豐富,有此平臺,2009年國家開發銀行湖北省分行介入,很快承諾發放23億元貸款,貸款期限10年。

    “整個項目的開發建設週期要3-5年,資金平衡則要5-6年才能完成。而商業銀行一般不可能給我們這麼長期限的貸款。但開發銀行給予了我們大力支持,到今年6月底,已累計發放貸款8億元。”武漢地産集團副總經理明偉説。

    開發銀行湖北省分行行長林放説,這個項目通過借款人的培育,形成了“政府信用+專業平臺+商業運作”的保障性住房融資模式,將保障性住房建設與商業項目捆綁,使貸款風險得到控制,可以實現貸款不逾期、還款不拖欠和零不良率。

    “青山速度”體現政府為民辦事執行力

    記者來到“工人村”9村264號待遷的趙同康家裏,他拿出一本有些褶皺的“拆遷日記”,上面記錄了從去年11月3日拆遷辦4位女同志上門調查,到今年6月3日他與指揮部正式簽約的完整過程。趙同康説:“我的‘拆遷日記’體現了‘青山速度’,反映了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決心!”

    青山區區長黃家喜説:“我們是帶著感情拆遷的,棚戶區的居民為國家做出過巨大貢獻,不能再讓他們受苦啦!”

    棚戶區改造以來,青山區動員了200多名幹部逐家上門做工作,一些幹部累倒了,住院治療後又返回工作崗位。截至目前,棚戶區居民沒有一人上訪。

    青山鎮街道辦事處書記倪紅説,“工人村”一期2000多戶拆遷僅用了6個月,若是商業開發,拆遷至少要兩三年。臨江港灣小區連拆遷帶入住也只花了2年時間。她説:“把群眾的要求當目標,把政府的決心化為行動,才有了後來的‘青山速度’。”

    據了解,到今年6月底,已動遷6600多戶居民,拆除舊棚戶房屋46萬平方米,近60萬平方米還建安置房已基本建成。目前已有2286戶居民搬進臨江港灣小區,5579戶居民在青宜居選定了滿意的新居,第三期工程正在穩步推進。

    “以工代助”讓低收入家庭安心住新房

    在臨江港灣小區,一群老年人在悠閒地散步。劉清平老人告訴記者,今年春節前全家搬進新房,喜悅後又開始犯愁:一家人靠低保維生,以前燒的靠撿、吃的靠種,現在燒的是煤氣,上下是電梯,一個月物業管理費就要幾十元。生活成本大大增加,很多住戶擔心住不起。後來,區裏採取了很多辦法,消除了大家的顧慮。

    “政府不僅要建好還建房,還要幫助居民降低生活成本,讓他們搬得進去,住得安穩。”青山區委書記秦軍對記者説,原來棚戶區內老人多、殘疾人多、低收入和多子女家庭多,為了降低物業管理費,區裏研究了六次,拿出了一套有效的辦法:通過沿街商業門面出租,補貼小區物業管理費;對確實困難的家庭,採取“以工代助”的形式,安排困難居民在小區當保潔工或保安,獲得勞動報酬來抵交物業管理費;實行門洞自治,每個門洞電梯由本門洞居民管理,以節約電費及其他費用。

    棚戶區居民家庭原先的居住面積多為7、15、20平方米,青山區實行“保底還建、優惠補差”等惠民政策,提高棚戶區居民的住房面積。區裏至少給每戶居民讓利10萬元,大多數家庭只需補交3至5萬元就可住上新房。青山區因此減少地方財政收入7億多元。另外,針對特困戶,區裏設法為他們提供了廉租房。

    據介紹,為了滿足棚戶區居民不同住戶的要求,結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標準,並與設計單位反復溝通,為群眾設計了面積45至90平方米的41種不同戶型的還建安置房。另外考慮到武漢夏天偏熱,所有還建房均考慮了空氣對流,以便住戶度夏不開或少開空調。這些人性化的措施為居民大大減少了生活成本。

    蘇忠社老人在棚戶區居住了50多年,今年春節前,他搬到了臨江港灣小區14棟一套76平方米的新房。這位退休老教師動情地寫了一副對聯:“破屋一比一換新房,政府心連心人為本”,橫批“感謝共産黨”。

 
 
 相關鏈結
· 政策解讀:兩部門出臺辦法推動城市棚戶區改造
· 中央補助城市棚戶區改造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印發
· 關於印發《中央補助城市棚戶區改造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的通知
· 烏魯木齊市棚戶區改造工程加緊進行
· 廣西:城市和國有工礦棚戶區改造工作現場會召開
· 甘肅蘭州沙井驛棚戶區改造工程21日正式破土動工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