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拉薩7月29日電(顏園園、傅嘉湄)被稱為“雪域高原”的西藏自治區高寒缺氧,一度被認為是世界上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區域。然而,由於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條件的改善,尤其是近年來西藏全面推行的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西藏人民的平均壽命由1959年民主改革前的35.5歲延長到了現在的67歲,百歲老人也逐漸增多。
“西藏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得益於經濟的發展與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西藏自治區副主席德吉説。
自2003年7月起,西藏自治區根據中央的決定在西藏全面推行了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這一不斷健全完善的制度惠及了百萬農牧民。邦堆鄉林阿村78歲的次仁多吉今年7月在西藏藏醫院做了白內障手術,所花費的348元出院後就得到報銷,連植入的晶體也是醫院免費提供的。“沒想到只交10塊錢就能重新看見光明啦!”次仁多吉説。
西藏280多萬人口中,有80%以上分佈在醫療衛生條件較差的農牧區。民主改革以來,國家已累計撥款18億多元用於發展西藏醫療衛生事業。目前,西藏所有縣都配備了農牧區巡迴醫療車,所有縣鄉醫療機構都配備了基本醫療設備,重點行政村醫療點都配備了必要的醫療器材。
為提高農牧民的醫療保障水平,中央不斷加大對農牧區醫療費用的投入,西藏農牧區醫療制度政府籌資標準已由2001年的人均20元提高到2010年的人均180元。今年,國家還將農牧區醫療報銷補償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當地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按照2009年西藏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預計3589元的標準,農牧區醫療報銷補償最高支付限額將達2萬多元。
“農牧區醫療制度的建立,規範了農牧區醫療保障籌資渠道,穩定了資金來源,建立了政府主導、風險共擔的現代保障模式。”西藏自治區衛生廳基層衛生與婦幼保健處處長王建鵬表示,這項政策減輕了農牧民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風險,受到廣大農牧民群眾的衷心歡迎。
觀念的改變也挽救了許多生命。在舊西藏,生孩子被視為隱秘與不潔的事情,以至於有些農牧區藏族婦女只能到牛羊棚,獨自拿著剪刀生産。解放初期,西藏孕産婦死亡率高達5000/10萬,嬰兒死亡率也達到驚人的430‰。
2003年,在3個孩子相繼因分娩感染死去後,達孜縣的農牧民桑桑拉姆最終在醫院進行了她的第四次分娩。西藏實施的對孕産婦住院分娩減免費用或提高報銷比例的“綠色通道”政策,不僅保證了桑桑拉姆母女平安,還為她報銷了1.8萬多元的醫療費。達孜縣衛生局介紹,為鼓勵農牧區孕産婦住院分娩,衛生部門從大病統籌基金中支出30元作為一次性獎勵金,同時對護送來醫院的村醫獎勵20元。
“這一政策正吸引越來越多孕産婦到醫院分娩,並極大地降低了居高不下的孕産婦死亡率。”王建鵬説。
統計數據還顯示,目前,西藏孕産婦死亡率和嬰兒死亡率已分別降至254.6/10萬和27.1‰,西藏孕産婦住院分娩率則提高到43.26%。
西藏在加強衛生基礎設施的同時,還加大了農牧區衛生隊伍建設。通過社會公開招錄、購買公益性崗位、西部人才培養計劃、萬名醫師支援農村工程等多種渠道,大力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不斷提高基層醫務人員醫療水平。截至目前,西藏每千人有衛生技術人員3.29人。
醫療衛生的改善,人均壽命的延長,帶來人口的增加。據《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書介紹,西藏總人口由1959年的122.8萬人增加到2008年的287.08萬人,其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人口占95%以上。
而一項旨在全方位提升農牧民健康水平的《西藏自治區農牧民健康促進行動方案》,將可能在2015年使全自治區人均期望壽命再“長”一歲,即68歲。
目前,“健康促進行動”已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其中,老百姓覺得最實惠的包括設立村一級衛生室,逐步實現每個村至少擁有1名醫生、享受大幅提高的農牧區醫療補助標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