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7月30日電(記者 吳宇 肖春飛 林如萱)盛夏季節,人們慣常天南海北找尋蔭涼,但這個城市的一塊5.28平方公里的地方卻成為眾多家庭的度假首選,大熱天裏全家老少拎著小板凳排長隊、走長路成為時尚……
這就是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在6個月的漫長會期即將走過一半之際,第一次真正走進中國人生活的世博會開始由陌生、遙遠變得熟悉、親近。在千千萬萬參觀者以及組織者和眾多參展者的共同“澆灌”之下,以“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為理念的世博會,真正成為一個大眾的節日。
參觀者對世博會興致不減
年過七旬的金暢是來自北京的一名退休幹部,他與老伴用了4天時間參觀上海世博會。雖然早出晚歸、辛苦疲憊,仍然興致不減。即使排了幾個小時長隊才走進一些熱門展館,也連呼“物有所值、不虛此行”。在他看來,在世博會這個“地球村”中的感觸和收穫,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
江西南昌的曾寧一家三口,因世博會而第一次走進上海。他們白天馬不停蹄地參觀世博展館已很勞累,晚上還擠出時間寫博客或日記,大人是想讓更多親朋分享自己的感受,孩子則是為暑假作文積累素材。42歲的曾寧説,辦公室裏的其他五位同事,都已先後帶著孩子參觀了世博會。
白雪麗是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派駐上海的一名工作人員。最近,她兩次參觀上海世博會,都專程前往中國館的省區市館並長時間逗留,以此作為更深入了解中國的一次良機。她説:“如果靠常規旅行,恐怕許多年也難以走遍中國。世博會將全中國的精華匯聚在一起,集中展現各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和經濟發展,對外國觀眾具有特別的吸引力。”
世博會開幕近3個月來,參觀者由少到多,日均接待觀眾已接近38萬人次。僅以斯洛伐克館為例,在90天裏就已吸引了271萬人次參觀者,而這個數字已是斯洛伐克全國人口的一半。上海世博會事務協調局研究中心主任季路德認為,世博會不是一個旅遊項目,追求的不是熱熱鬧鬧的場面。普通觀眾的興趣點以及對世博理念的正確理解,直接關係到世博會長遠價值的實現。
世博會啟示未來城市生活樣式
61歲的陳桂寶是來自江南水鄉周莊的一名農村婦女。隨著周莊旅遊業的迅速發展以及城鎮化進程加快,陳桂寶一家已沒有土地,她的老伴已加入到城鎮服務行業,而她每月則可從鎮裏領取社保。“世博園可能是一個最新最好的城市,今後一二十年,我們是否也能生活在這樣的城市中呢?”陳桂寶説。
丹麥館除了展示國寶“小美人魚”雕像外,參觀者騎著自行車觀看整個展覽也是亮點之一。這一富有創意的設計來源於丹麥的國情——500多萬人口的國度竟然擁有420萬輛自行車。政府專門為城市居民修建了自行車道,日常騎自行車,已經成為丹麥人一種時尚的生活方式。
世博會主題館的屋頂是當今世界單體面積最大的太陽能屋面,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年發電量可超過280萬千瓦時,足可供應上海4500多戶居民用上一年。這一新能源設施的使用,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2800噸,節約標準煤1000多噸。同時,它也在提醒參觀者:為了人類的生存,開發利用新的能源、節約保護不可再生資源已是當務之急。
在當下城市越來越趨於“千城一面”的情況下,世博園區裏的許多國家展館和城市案例憑藉鮮明的民族、地域和文化特色追求卓爾不凡。西班牙館和英國館因為其獨特的設計贏得了2010年英國皇家建築師協會國際建築大獎;巴基斯坦館等比例複製了16世紀的拉合爾古堡,體現了對這一世界文化遺産的高度尊重;意大利館利用新型建材,打造了一棟半透明的建築。
荷蘭館的“快樂街”,讓生活區、工作區和工業區和諧共處,展現了現代城市生活的合理規劃;烏拉圭館展示了一個綠色環繞、給生活帶來平靜和娛樂的廣場,希臘館通過影像呈現了多種風格的噴泉廣場、城市雕塑,這是城市將公共空間交還給民眾的具體表現。
在巴西聖保羅案例,參觀者可以看到由於《城市清潔法》的實施,聖保羅許多古老的建築得以重見天日,精美的石雕、玻璃窗和鑄鐵陽臺呈現在人們面前。原先灰濛濛的樓房、被商業廣告肆意包圍的墻壁、屋頂和地面終於重見天日。這進一步強調了人們需要不斷探索新的城市管理模式。
世博會將對每個參觀者的思維觀念産生強烈衝擊
41歲的熊繼文是福建廈門《鼓浪神韻》舞蹈團的團長,也是一名考察世博會文化活動的專業觀眾。他認為,世博會承載著人們對未來更加美好生活的期望,各個參與方都以自身的不懈努力為世博會增添光彩,值得人們懷著一顆好奇心細細品味。
在中南美洲聯合館,許多國家展現了古老的瑪雅文化和印第安文化,而亞洲許多國家則展現了傳統宗教文化與當代世俗文化的融合。從中可以看出,城市文化驅動著城市的發展,城市文化深深影響著城市人的生活方式。
上海世博會“城市最佳實踐區”的蘇州案例、威尼斯案例、利物浦案例,都在講述歷史遺産的保護與利用;澳門“德成按”案例體現了保存傳統典當業的建築以及行業文化在當代重新獲得了生命力;“西安大明宮”案例是一個有關“唐大明宮遺址區保護改造項目”,古色古香,在現代感十足的世博園中顯得別具一格。在這裡,參觀者可強烈感受到:傳統文化是城市發展的根基。
雖然世博會經歷了從對科學技術的崇拜到文化理念的尊重,但無法否認的是,科技確實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益處和方便,推動城市經濟不斷前進。日本館展示了一個會拉小提琴的機器人,雙手靈動,拉出一首優美的中國曲子;亞美尼亞展館外墻展示了一種新技術,墻面的圖案會隨著參觀者手的揮舞而游動;德國館的核心展區有一個“能量球”,可以隨著參觀者的參與度而搖擺,觀眾呼聲越高,圓球搖擺的幅度越大,給人以團結協作、威力無窮的啟示。
有學者認為,世博會不是呈現老古董,而是對人類未來負責的一種創新實踐,每個國家的展館都在力求創造更美好的未來。這種跨地域、跨民族、跨國界、跨信仰的全球文明的大匯聚,將對每個人的思維觀念形成強烈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