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8月5日電(記者李代祥)南京“7·28”爆燃、大連輸油管道爆炸、吉林數千隻化工原料桶流入松花江等重大化工安全事件接連發生,引起社會強烈關注。
我國當前正處於工業化發展提速的關鍵階段,工業防災如何實現“更新換代”,由“災害管理”轉向“風險管理”,以“事前主動預防”代替“事後被動應急”,從而減少事故發生,已成當務之急。
必須提高準入門檻,把好“入口關”。化學工業是危險行業,具有事故易發、易燃易爆、有毒有害、對環境破壞性大等特點。這就要求相關職能部門提高行業準入門檻,鼓勵那些具有較強經濟實力和技術支撐的資本投資建廠,從源頭上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必須合理規劃佈局,把好“建設關”。在工業企業的建設當中,提高基礎設施的建設規格和標準,無疑可以增強風險抵抗能力。在核工業等其他同樣被社會視為高危的行業裏,卻鮮有事故發生,不能不説與建設標準關係密切。此次吉林7000多只物料桶被衝入松花江,正暴露出選址及建設上的“先天不足”。為此,築牢企業工程建設的“基石”,對減少安全事故非常重要。
必須加強升級改造,把好“技術關”。工業企業的安全狀況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技術實力。在“後金融危機時代”,國家經濟發展和企業競爭,對科技創新和技術實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不斷升級改造,淘汰工藝落後、污染嚴重、安全隱患較大的小型化工企業,吸納更先進的科學技術來提升實力,才能減少事故發生。
必須強化日常監督,把好“檢查關”。事故常常與生産環節的麻痹輕忽緊密相伴,這就要求各地相關職能部門加強檢查,尤其是對那些高危行業和相關企業,更要提高檢查頻率,對安全生産執行不到位的情況要加大懲處力度,真正使企業更加重視員工權益和社會公共利益,由事前主動預防代替事後被動應急,提高安全生産管理水平。
工業企業安全生産狀況,既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一面鏡子,又是當地政府行政管理水平的一個窗口。只有政府部門加強引導,推動企業積極作為,才能從根本上保護當地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經濟社會發展才會更快更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