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8月9日電(記者劉大江 邱明)以製造業聞名的廣東,素有“世界工廠”之稱。
這一方面讓廣東擁有強大的製造業實力,在過去30年推動經濟快速發展。但另一方面,“世界工廠”多為代工,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低端,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廣東越來越感覺到産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
善於思變創新的廣東人,再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
從“廣東製造”到“廣東創造”,自主創新正在迸發驚人活力,廣東正在經歷又一次的歷史性涅槃。
“世界工廠”多為代工 核心競爭力缺乏
早在2006年,“世界工廠”廣東民營企業數量達到數百萬家,居全國首位,但突出問題是多為代工,自主品牌數量和龐大的企業數量不成比例。
這種代工型發展模式曾經推動經濟快速發展,但其處於全球産業鏈低端的弊端暴露無遺:以製造芭比娃娃玩具為例,廣東企業製造一個芭比娃娃的價值是1美元,最後在美國的沃爾瑪賣出去的價格是9.99美元。從開始的製造到終端的零售,整個價值的創造接近10美元,廣東製造業只賺取了1美元。這一過程中,廣東付出了破壞環境、浪費資源等代價。
東莞作為依靠製造業起步併發展起來的新興工業城市,製造業規模和能力可以媲美一個內地省份、甚至一個小國家,但其令人遺憾的是,自主品牌卻寥寥無幾。
以IT産業為例。東莞的代工製造力令人驚嘆,它是索尼、英特爾、三洋等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的生産加工基地,僅電腦整機中就有95%以上的零件在東莞加工生産,所以業界流傳著“東莞塞車、全球缺貨”的説法。但就自主品牌而言,卻只有金立、佳禾、OPPO等屈指可數的幾個IT品牌。
再如高爾夫産業。東莞市塘廈鎮的高爾夫産業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到2009年,塘廈已有130多家高爾夫企業,産量佔世界市場四成左右,被稱作“世界高爾夫産業名鎮”。但是,塘廈高爾夫企業大多為貼牌代工,産業仍相對低端,企業雖多,但由於分散難以形成合力,甚至還時有惡性競爭。塘廈鎮經信局副局長劉裕興説,塘廈就是一個生産車間,只會為國外大品牌做生産,高爾夫企業還都不大願意打碎代工的飯碗。
不容忽視的是,雖然國內有著巨大的市場,塘廈高爾夫企業還是主要依靠外銷維持生存和發展,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國內銷售的高爾夫用具大多來自進口。
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以來,東莞民營企業以年均14%的增速發展,全市民營企業總數已超過48萬戶,但註冊資本普遍偏小,近九成出口民營企業還處於貼牌生産階段。
廣東省貿促會副會長白明韶説,廣東是我國的第一經濟大省,産品遍佈世界,但廣東企業大多處於産業鏈低端,利潤微薄,品牌國際影響力有限,核心競爭力依然缺乏。
路徑依賴創新資源匱乏 品牌營銷意識尚需加強
自主品牌短缺,已成為眾多廣東企業心頭之痛。
過去30年在積極參與全球化過程中,我國包括廣東企業,主要以低成本、大規模、模倣創新的生産方式參與國際分工。珠三角政經評論員金心異説,這一生産模式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雖可大量生産商品,卻無法創造品牌;雖能快速提升GDP,卻無法創造高利潤;雖可吸納大量就業人口,卻無法大幅提高員工的收入和福利。
這種生産方式運行日久,對於企業來説往往産生強烈的路徑依賴。廣東不少企業都擁有足夠的條件和經濟實力來發展自主品牌,但可惜的是,一些企業只“青睞”代工生産,滿足於從加工製造環節賺取利潤的發展模式,企業只賺“眼前錢”,而在“未來錢”的規劃上,其視野往往嚴重缺失。
路徑依賴太強烈,容易形成守成意識,這讓很多企業在創造自主品牌之路上打了“退堂鼓”。廣東一家電子企業董事長告訴記者,一個品牌從創造到推廣、建設,需要經歷很長一段時間,需要花費龐大的資金和眾多的人力、物力,但這些不能保證品牌一定成功,其過程中所産生的風險全都需要企業自己承擔。這造成許多企業就算有品牌意識,一旦考慮到其中的風險就會不自覺地退卻。
創新資源的短缺導致自主創新不足,也是廣東品牌發展受限的現實問題。深圳市社科院院長樂正認為,相較于良好的産業基礎,廣東地區有限的重點高校、科研院所和科研人才,難以滿足眾多企業自主創新的需求,不少企業對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有心而無力”。
此外,對於廣東一些企業來説,品牌營銷意識尚需加強。記者了解到,在上海世博會特許産品生産、項目建設、設備供應、場館運營等方面,活躍著大量廣東企業的身影,但以品牌形象示人的卻只有萬科、騰訊等為數不多的企業。而在展示中國民營企業的整體形象的民企聯合館中,擁有龐大保有量的廣東企業僅佔1席。
從“廣東製造”到“廣東創造” 自主品牌正在發力
創立於1991年的東莞市佳禾電子有限公司,在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國內出口大幅度萎縮的背景下,依靠在代工生産的後期創立的Cosonic耳機品牌,在行業內脫穎而出,成為廣東在國際金融危機率先突圍的有生力量之一。
從代工到自主品牌,從“廣東製造”到“廣東創造”,佳禾電子有限公司成為珠三角産業轉型升級的一個生動注腳。
佳禾電子有限公司的經驗是:産品創新和品牌建設上的發力,讓企業的國際競爭力得到極大提升,全面走向國際化,與以前的代工地位不可同日而語。
“廣東的企業只有升級才能真正化解危機。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和創立自主品牌,是企業升級的兩個手段。”廣東省社會科學院企業管理與決策科學研究所所長林平凡説。
當前,廣東各界正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高新技術創新和自主品牌建設已成為産業轉型升級的共識,其迅猛發力引人關注。
2010年7月9日,《財富》雜誌發佈了世界500強企業的最新排名:來自廣東深圳的華為一舉衝至第397位,成為中國目前最有競爭力、科技含量最高的企業。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鄉土民營企業,超越無數強勁對手成為全球第二大電信品牌設備商,殺入世界500強,華為僅僅用了10多年時間。
作為民族企業品牌的傑出代表,華為是廣東正在崛起的自主品牌的縮影。
致力於自主創新的省部産學研結合,在廣東逐漸顯現聚變效應:到2010年4月底,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新産品6000多個,形成專利超過2萬項,實現産值6855億元。
國際金融危機來襲後,一大批堅持産學研合作自主創新的企業化危為機,逆勢而上,成為廣東在國際金融危機中率先突圍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