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甘肅舟曲8月30日電(記者 蔡暉 樊永強 張東波)
翻捲的濁浪恢復了往日的平靜。
洪水中浸泡的小樹又挺直起腰桿。
8月30日15時,舟曲白龍江城江橋頭。
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章沁生向媒體莊嚴宣佈:到30日12時,城江橋至城關橋段水位已回落至省道313線最低點,城區積水全部回流歸槽,舟曲白龍江堰塞湖應急排險和河道應急疏通任務全面完成!橫貫舟曲的313省道在中斷22天后恢復通車!
這一刻,汽笛長鳴,歡聲雷動。
爆破排險,清淤攻堅,全面決戰——在子弟兵連續23個晝夜的連續奮戰下,暴虐的白龍江終被馴服,滿身泥污的舟曲城重現生機!
排險
突如其來的災難改變了“藏鄉江南”舟曲的版圖。
白龍江,這個千百年來滋養兩岸人民的秀麗江水,頃刻間成了一條暴虐的“蒼龍”——
8月7日深夜暴發的特大泥石流,將穿越舟曲縣城的白龍江攔腰截斷,河床平均抬升8到10米,河道由70多米驟然擴寬到200余米,一個回水長度達2.6公里、積水約200萬立方米的大型堰塞湖很快形成。
縣城約三分之一街區被淹,通往災區的生命線中斷,下游城鎮鄉村面臨滅頂之險!
緊要關頭,子弟兵臨危受命。
8月8日7時,蘭州軍區某陸航旅4架直升機從銀川機場轟然起飛,拉運某工兵團2個爆破小組急馳舟曲。緊隨其後,從甘肅、陜西、四川、新疆等地緊急抽調的武警水電官兵,攜帶30余臺套大型機械設備星夜兼程向災區進發。
請領任務,勘察現場,制訂方案,準備排險……江水徹夜奔流,勇士們一夜無眠。
經過仔細勘察,官兵們基本摸清了堰塞湖的“咽喉”所在——白龍江下游瓦廠橋。由於大橋的5個橋孔全部被淤泥和石塊堵塞,造成上遊洪水聚集,橋面被完全淹沒,和大橋相鄰的繁華街區變成一片汪澤。
8月9日7時50分,爆破組確定對堰塞大橋實施“邊清理、邊爆破”和“定點多次爆破”的疏通辦法。
江水湍急,炸藥難以固定。爆破組長代晉文跳入齊腰深的洪水,撈出兩根木椽。在木椽一端固定好炸藥包後,幾個人合力將木椽插入橋下淤泥。
8時15分,隨著一聲巨響,洪水被爆炸的衝擊力激起高高的水花。武警水電部隊官兵將4輛早已準備好的履帶式挖掘機開上大橋,對爆破後殘留的垃圾進行快速清理。
幾次爆破過後,堰塞體被炸開一個深5米、寬2米多的泄洪口,洪水開始向下游奔流而去……
“咽喉”已被打開,但“泥龍”依然存在。
從瓦廠橋到上遊城江橋之間,躺著一道長達1.2公里的巨大堰塞體。根據江中流水明顯呈階梯形波浪的狀況,專家分析江中堰塞體可能高低錯落,需要在水下進行由上往下多炸點並列式爆破作業。
污泥濁水之下,情況如此複雜:有被沖毀的房子、斷裂的樹木,還有損壞的汽車、淤積的泥沙……
官兵們冒著被湍急的江水沖走、被突然加深的淤泥吞沒的危險,踏入了激流。他們肩扛捆綁炸藥的圓木,腰係保險繩索,涉過齊腰深的泥水,一個點一個點地安放炸藥。
水中人,臨危不亂;岸上人,屏息凝氣。終於,一切準備完畢。
只聽“轟”的一聲,炸藥的衝力激起100多米高的黃色水浪,一條深3米、寬5米、長50余米的泄洪通道瞬間形成。
10厘米,30厘米,80厘米……隨後幾天裏,肆虐的洪水在一連串爆破排險後漸漸回落。
8月12日下午,在一線指揮排險的蘭州軍區某集團軍軍長何清成告訴記者,經官兵多次爆破,白龍江水位下降1米以上,堰塞湖積水量已從200萬立方米降低到70萬立方米左右,堰塞湖潰壩的險情已基本排除,下一步的工作主要是疏通河道。
望著奔流而下的江水和依然忙碌的官兵,這位滿身泥污的將軍,突然感到了一絲疲倦。
攻堅
險情雖然解除,但形勢依然嚴峻。
對於整個白龍江堰塞湖處置和淤堵河道應急疏通任務來説,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官兵需要攻克的難關一個緊接一個。
在武警水電部隊指揮部主任李光強看來,這次施工部隊面臨著“河道淤積嚴重、堰塞體構成複雜,施工作業面狹小、在水下和淤泥質軟基上施工難度高,上下游水位落差不大、水力沖刷條件有限,主汛期上游來水情況複雜、對施工安全威脅大等困難和不利條件”。
“我工作30多年,沒遇到過這麼複雜的情況。”武警水電部隊三總隊總工程師陶然做過計算,1.2公里長的淤塞河道、150多萬方的淤積量,如果按正常施工至少也要1個多月時間。
但,所有施工者心裏都明白,城區積水一日不退,受災群眾就難以重返家園;堰塞河道一日不通,災後重建就無法全面施展。
如何打開多點作業的工作局面?如何確保節點工期的順利實現?
8月10日,武警水電部隊前指召開會議,對爆破、挖掘、用沙船等數個疏通方案展開討論。
中央提出的白龍江淤堵河道應急疏通施工原則是“科學、迅速、安全”,用這把尺子細細衡量,一個個看似可行的方案被相繼否決。
副總工師吳國如提出採用路基箱的方案讓會議室裏的氣氛突然高漲。
這是一個富有創造性的想法。大家都知道,白龍江是一條非航運性河流,在西北地區使用這一在南方沼澤地施工的裝備,不能不説是一個歷史性突破。
在國家防總全力支持下,12日中午,從上海長途跋涉運抵舟曲災區的首批80塊路基箱開始在白龍江淤泥帶上鋪設調試。伴隨著隆隆的機器聲,一輛輛大型機械在羅家峪、三岔口、三眼峪等五個關鍵點位上同時展開作業,官兵們“面”水一戰,向白龍江發起了衝鋒!
一時間,一幅軍警民密切協同、挖爆衝齊頭共進的救援圖景,在白龍江畔展開——
在白龍江北岸,武警水電部隊通過鋪設路基箱向河道進佔,採用大型施工機械進行窄槽深挖;在重點淤堵河段,蘭州軍區工兵部隊對阻水障礙展開水下爆破和定點清除;在白龍江上遊,地方水電站科學調度攔洪蓄水,通過人工造峰方式,利用水流沖刷江中淤泥;在白龍江下游,蘭州軍區某部大型機械成功跨越瓦廠橋,實現南北兩岸同步施工,加快清淤消阻進度……
這邊艱難突進,那邊激戰猶酣。突破性消息不斷傳來——
8月15日下午,被洪水淹沒近8天的瓦廠橋第一次露出江面,實現了白龍江北岸瓦廠橋至三眼峪全線貫通;
8月18日中午,瓦廠橋至城江橋河段,水流基本歸槽,水位持續下降,“窄河、深槽、急流”的河勢基本形成;
8月22日淩晨,白龍江南岸清淤堤壩在激流淤泥中成功穿越城江大橋,被洪水淹沒的上遊街區逐步露出水面;
8月24日上午,城江橋以西的大喇叭口與橋東的深槽喇叭筒完成對接,形成上下游落差較大的急泄態勢,被淹城區積水完全排出指日可待……
夜晚的白龍江亮如白晝,機器聲、激流聲響成一片,越築越高的清淤堤壩在一米米向前延伸……
決戰
儘管陰雨連綿的天氣給疏通作業造成了很大麻煩,但救援官兵的晝夜奮戰還是讓洪水失去了往日的狂虐。
8月25日黎明到來的時候,在城江橋以下河段,一條長1200米、寬42米、深7米的泄流渠全線貫通,且經受住了316立方米每秒下泄洪峰流量的檢驗。
從0.8米到1.2米,從1.8米到3米——水位下降幅度越來越大的態勢,預示著決戰時刻的來臨。
全力消除城江橋上遊河段淤堵,徹底排出被淹城區積水,成為白龍江淤堵河道疏通最後階段的重點和難點。
在現場指導部隊救援行動的蘭州軍區副司令員關凱、武警部隊副司令員戴洪生25日向3000余名救援官兵下達動員令,要求全力配合水電、工兵部隊決戰白龍江,保證24小時連續作業,力爭在最短時間內取得河道疏浚的全面勝利。
開掘丁字堰、深挖泄流渠、構築清淤壩、整修泄洪溝……從瓦廠橋到城江橋,一輛輛工程車晝夜不息;從三眼峪到濱河路,一支支突擊隊揮汗如雨。
逆流施工,是如此的艱難——
大型挖掘機在淤泥污水中作業,機身每向前推進一米,都需要在機身下填充石料100多立方米。為了確保武警水電部隊集中全力向前推進,蘭州軍區某摩步旅、武警甘肅總隊、森林部隊協同配合,每天派出1000多名官兵裝填沙石袋、製作鉛絲籠,為挖掘機前進鋪路。
許多戰士的腳上手上磨出了血泡,用針挑破後接著再幹,腳上被鋼筋、利石扎傷,簡單包紮後又投入戰鬥。
8月27日上午,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章沁生在舟曲主持召開會議,在總結評估前一階段疏通成果的基礎上,向救援部隊下達了在8月30日24時前徹底疏通白龍江、全部排出縣城積水的總攻令。
最後決戰,隨即展開——
武警部隊連夜增調200多名專業技術骨幹和50多臺大型機械趕赴白龍江兩岸投入會戰;蘭州軍區某摩步旅出動800多名官兵和20多臺大型機械晝夜不間斷對瓦廠橋附近河段進行清淤作業;蘭州軍區某集團軍出動防化、工兵、舟橋部隊500多名官兵和30多臺工程機械,在城江橋以西河段的4個點位上加大清淤力度……
8月28日9時,位於縣城南門廣壩地區的第三作業面被開闢出來,清淤河堤沿著濱河北路一路向前;
8月29日11時,連接濱河北路的柳樹巷被打通,通往縣城的第二條救援通道被打通,災後城區無法通行大型車輛的狀況大為緩解;
8月30日12時,舟曲白龍江堰塞湖應急排險和河道應急疏通任務全面完成,比預定時間整整提前了12個小時……
儘管,污水已經流盡,道路已經暢通,生活正在恢復,城市正在新生。但在白龍江畔、翠峰山下,在舟曲災區,子弟兵的救援依舊沒有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