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看成績 找差距——海外學者眼中的中國科研發展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09月21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9月21日電  成為“科技強國”是多少代中國人的夢想。改革開放,中國科技迎來了春天。“中國進步了,科技發展了!”海外學者這些年普遍有此感覺。然而,驚嘆終將變成過去,“科技強國”的追求卻不能就此止步。找差距,求進步,是中國人生生不息的追求。尋“夢”,追“夢”,我們仍在路上。

    看環境,“軟”件建設莫忽視

    美國華裔科學家何大一是著名的艾滋病“雞尾酒療法”的創始人,每兩個月他都要來中國進行項目研究。

    “我還記得十幾年前,中國的實驗室還比較陳舊,設備也比較落後,研究的項目也不是學界最前沿”,何大一對記者説,“但現在大不一樣了,研究水平和研究設備都有很大改善。”儘管如此,何大一認為中國在科研能力上還可以進一步提高。“這需要建立更深層次的科研文化氛圍,也就是説,在軟環境上下功夫,進一步提倡創新和想象能力,這是培養有創造性一代的關鍵。”

    與何大一有類似觀點的,還有英國倫敦大學學院華裔副校長郭正曉。他認為,近年來中國大力扶持一些重點科研項目和引進海外優秀人才,“國內能達到世界水平的排頭兵已經有一些了,但還需要有大部隊跟上”,這就需要創造好的軟環境,鼓勵年輕人。因為青年時期是科學家的黃金時期。

    郭正曉對科研軟環境建設有自己的見解。“軟環境建設,要在學術氛圍、學術管理和資金分配體制等方面有利於科技創新,也特別要適合於青年科學家的成長。給青年人發揮作用的平臺,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和熱情,這樣創造出來的東西往往更有價值。西方國家百多年來的經驗,值得中國借鑒。”

    好的軟環境,還需要有耐心和寬容。日本早稻田大學創造理工學研究科教授森康晃指出,日本人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是通過基礎研究知識的長期積累、大力培育人才獲得的。他認為,對中國來説,在開發能夠賺錢的技術時,還應該注重創造好的科研環境。總之,基礎研究(長期)和應用研究(短期和中期)知識的積累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科研發展很快,但我們在基礎科學研究方面,究竟有多少在世界是第一的?我們有哪些基礎研究是其他國家沒有做過且具有科研價值的?”法國國家科研中心主任研究員、中科院海外評審專家王肇中的反問,清晰地顯示了目前中國科研的不足。

    “如果能進一步改善科研的軟體環境,注重積累,並加強對青年科研人員的培養,中國科研競爭力十幾年內趕上發達國家水平是可以實現的。”倫敦大學學院副校長郭正曉説。

    看排名,仍有差距需清醒

    大學排名、論文數量是體現科研實力的重要指標,中國取得進步了嗎?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16日公佈了該報評出的2010年世界大學排行榜,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清華大學3所高校進入世界百強,而進入前兩百名的中國內地高校數量達到6家,顯示出中國高校的國際聲望不斷提高。

    這種排名的變化是中國政府加大高等教育投入的成果。該報負責世界大學排名專欄的編輯菲爾·貝蒂説:“中國對高等教育的財政支持有目共睹,在不久的將來,中國頂級院校完全可能向排名最前端衝刺。”

    排行進步讓人欣喜,而其中顯現的差距更應讓人清醒。郭正曉指出,從排名第一的美國哈佛大學算起,在前兩百名中美國高校佔據72席,英國、德國和法國高校的整體位次緊隨其後。

    日中科學技術者聯盟會長楊克儉也認為,在世界大學科研競爭力排行榜中,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加拿大囊括了前100名中的近80%,前200名中的70%。世界上優秀的大學和科研機構大多集中在這幾個發達國家,它們擁有其他國家難以企及的科研實力。因此,在為中國高校排名強勁上升欣喜的同時還要承認,中國的排名還處於發展中國家水平。

    關於科研論文,東京理科大學知識産權戰略副教授平塚三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中國有很多優秀人才,如今在《自然》、《科學》等國際學術刊物刊登的論文數量大幅增加。但是在表明論文質量的被引用數方面,則未盡如人意,也就是説,中國學術論文和科研成果的質量還有提高的空間。

    看成果,企業動力不可缺

    企業是促進科技進步的重要動力,對於這方面的問題,許多海外學者都認為,中國有巨大潛力。

    美國惠普實驗室資深科學家曾軍博士認為,中國應用技術研發水平近年來有了顯著提高,但中國應用技術科研整體佈局側重於點的突破,在通過系統整合創造商業化服務方面,中國國內企業與西方企業的差距較為明顯,尤其是和惠普公司、國際商用機器公司(IBM)以及施樂公司等老牌科技公司相比。

    德國波恩大學全球研究中心主任辜學武認為,中國基礎研究近年來也取得不少成果,但和企業創新的相互結合缺乏動力和途徑,使得大批研究成果不能迅速形成尖端産品,造成許多生産領域的核心技術還是掌握在德國、美國和日本手中。

    將技術進行系統整合耗資巨大,對一般中國公司而言,這種規模的投資往往負擔不起。曾軍認為,中國政府在這方面應當承擔起領導作用。他建議説,政府可以通過扶持行業協會來促進業界合作,以更有效確定科研優先方向,優化科研資源分配,同時促進國內産業界更充分利用學術界的科研成果。

    能迅速將技術商品化,變成真正的財富,是否就此意味著國家科技競爭力增強呢?對此,法國國家科研中心的王肇中這樣認為,中國有許多商品化的技術還僅限于複製與拷貝,還談不上創新。而日本國際社會經濟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原田泉説,中國科研要想更上一層樓,企業和風險投資人需要逐漸擺脫對西方技術進行模倣的熱衷,要投資那些具有自主創造性的項目。

    “在北京的中關村和上海的浦東,我已開始感受到中國在這方面的變化,”原田泉説。

 
 
 相關鏈結
· 中瑞(士)科技聯席工作組第五次會議在京召開
· 科技部:我國首個創業孵化研究聯盟在北京成立
· 2010廣州亞運會開幕式將打造多個“科技亮點”
· 天津:培育中小企業迅速成長 發展科技"小巨人"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