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9月29日電(記者來建強)今年6月中下旬遭受特大暴雨洪災重創的閩北正在迅速恢復。福建閩北各縣市在抗洪救災工作取得階段性勝利後,繼續緊密結合創先爭優活動的開展,推進災後科學重建。
各地不是把災後重建當作簡單的重建,而是在規劃重建中充分尊重民意,把重建當作加快新農村建設和小城鎮建設、促進城鄉一體化的重大機遇;在重建過程中,突出加快轉變,突出黨建科學,為災後可持續發展“固本培元”。
災後重建成為創先爭優“主戰場”
今年6月中下旬,閩北南平市持續大面積高強度的集中降雨,造成河水猛漲、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頻發,損失慘重,下轄的10個縣(市、區)139個鄉鎮(街道)128.7萬人受災,交通大範圍中斷,近3萬間房屋倒塌,78萬畝耕地被毀……
南平市委副書記周秀光接受記者採訪説,7月份以來,南平市及時把工作重點轉入艱巨繁重的災後恢復重建,全市有1.16萬戶農民房屋要重建,並需確保春節前入住。災後恢復重建的成效事關發展、民生和穩定,為此南平把災後恢復重建作為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主戰場,繼續像緊急動員抗洪救災一樣,採取有力措施,實現創先爭優和重建任務的緊密結合。
周秀光説,南平全市安排了14個市直部門挂鉤幫扶14個重災鄉鎮,選派28名市直機關黨員幹部到100戶以上的災後集中重建點協助工作。30名市領導帶頭挂點30個規模較大的集中重建點,各縣每個集中重建點都做到有一位縣領導挂點、一個縣直單位挂鉤、一個鄉鎮領導具體負責,層層下達災後重建責任書;把住房重建與農房保險、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地質災害防治、廈門對口支援建設等結合起來,多渠道籌集資金,配套出臺扶持政策,減輕受災群眾負擔;編印災後規劃重建技術手冊,加強設計、建設、監理等環節的指導和服務;組織農技人員進村入戶,指導恢復農業生産,培訓災後農民迫切需要掌握的農作物改補種、防疫和田間管理技術等。
截至9月中旬,佔南平全市農房重建量近70%的91個集中重建點全部開工建設;完成改補種農作物50萬畝,佔需改補種的99.9%,修復農田20萬畝,佔需修復農田的67.5%,修復農民畜禽舍34.1萬平方米,佔需修復面積的92.3%;470多家受災企業全面恢復生産;電力和通訊水毀設施全面恢復,水毀公路和農田水利設施正在加緊修復。
重建規劃著眼城鄉一體化長遠目標
記者日前在閩北一些重災鄉鎮看到,各地在充分尊重受災群眾意願和選擇的基礎上,把集中重建點作為新型城市社區的一個組成部分來建設。選址時,遵循有利於防災避災和發展生産、方便生活的原則;規劃時,把農村集中重建點規劃與小城鎮規劃、中心城市規劃等相銜接;設計時,講究簡潔適用,提供多種戶型方案和施工圖,供重建戶選擇。
建陽市將口鎮芹口村災後集中重建點位於距鎮中心不遠的矮子山上,一期建設總安置受災村民104戶。芹口村民李學文告訴記者,此重建點是50年來從未被水淹過的一塊“寶地”。
“為了確定選址,黨員幹部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受災村民大會,徵求意見不下20場,先後6次變更方案。”李學文説,“我們從心底裏感謝,很多村民一忙完農活,就會來這裡幫忙施工,爭取早日建好新村。”
邵武市肖家坊鎮災後集中重建點位於該鎮將石村,此集中重建點建成後將安置將石村受災村民121戶,除27戶建築面積45平方米的公寓戶型外,佔地面積70平方米戶型的有56戶、80平方米戶型的有38戶,結構均為兩層半聯體別墅,以徽派建築風格進行設計和建造。記者看到,集中重建點的大多數宅基地已打好地基,建築工人開始澆注地梁,即將進入地面墻體施工階段。
邵武市委組織部部長林賢和挂點肖家坊鎮災後集中重建點工作,他告訴記者:“我們堅持因地制宜,做好該新村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體育設施、景觀工程的規劃設計,對重建點範圍內的一些小山體不是簡單地推平,而是保留作為社區公園,做到‘見縫插綠’,而不是‘見縫插樓’,還考慮到今後居民的實際生活需要,預留足夠空間用作婚喪喜慶等民俗活動的場所建設。”
突出加快轉變和黨建科學,增強災後發展活力
今年60歲的肖家坊鎮將石村村民謝明亮説,村民過去靠務農一年收入就五六千元,6月份的特大洪災造成村裏大量耕地被毀,就算能夠復耕,也沒多大效益。倒房戶雖然得到政府各種補助款項,但仍要自籌約9萬元才能住上新房。重建過程中,如何找到生産和生活的出路是擺在受災戶面前的一大難題。
“難題將來不再難了。”謝明亮告訴記者,政府在重建時考慮,通過整理災毀耕地和林地,復墾舊村部分倒房宅基地,為村裏建成1000畝的茶園,村民增收有望。新村選址就在遠近聞名的“天成奇峽”景區的山腳下,新村發展還可對接旅遊業。許多村民開始打算騰出新房的一層開設家庭旅館,還有的要辦“農家樂”特色餐飲店。
南平市委副書記周秀光説,閩北各縣市將堅持把災後重建工作作為創先爭優活動的具體實踐。一方面,各地都努力做到在重建中促農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謀劃可持續發展;一方面,進一步完善農村工作領導體系和運行機制,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和作用,為災後重建順利進行提供堅強的組織保證,增強災後發展活力。
政和縣嶺腰鄉成立駐災後重建點臨時黨支部、黨員突擊隊,20名駐點黨員與受災重建戶同吃、同住、同勞動,有效推進重建點建設;該臨時黨支部通過民主推選方式,引導受災農戶成立重建自治理事會,負責規劃圖審議,監督施工和建築材料的進貨及價格,與建設單位溝通、協調和組織重建施工,保障了廣大受災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
邵武市組織農村黨員培訓學習,針對災後重建急需解決的困難和問題,農村黨員根據自身實際條件,自願向黨組織和農民群眾作出服務承諾。截至目前,全市共有1360名農村黨員承諾、踐諾服務事項1530項,在廣大農村形成了黨員事事爭先鋒的良好風氣,贏得群眾好評,全市災後恢復重建工作有序有力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