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觀風測雲號“天脈”
——解讀我國第二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
新華社北京11月5日電(記者 林暉 張辛欣)北京時間5日2時37分,我國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第二顆風雲三號氣象衛星送入太空。火箭飛行19分鐘後,衛星成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
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是實現全球、全天候、多光譜、三維、定量遙感的我國第二代極軌業務系列氣象衛星,該系列的第一顆衛星——風雲三號A星已于2008年5月27日發射。目前風雲三號A星已經獲取了豐富的地球大氣探測數據,被廣泛應用於國內外天氣、氣候、環境和災害監測中。
此次發射成功的風雲三號B星充分繼承了A星的成熟技術,並針對用戶使用要求,進行了必要的技術改進。風雲三號B星是我國第一顆下午軌道氣象衛星,與風雲三號A星共同實現了我國極軌氣象衛星上、下午星組網觀測,將進一步增強我國防災減災和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據了解,風雲三號氣象衛星承擔著四大任務:為天氣預報,特別是為中期數值天氣預報提供全球的大氣溫、濕廓線以及雲、地表輻射等氣象參數;監測大範圍氣象及其衍生自然災害和生態環境變化;監測全球環境變化,為研究全球氣候變化規律,氣候診斷和預測提供地球物理參數;為航空、航海、農業、林業、海洋、水文等國民經濟多領域提供全球及區域的氣象信息。
氣象專家表示,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在自然災害監測和防災減災中作用顯著,不僅可以對颱風、暴雨、洪澇、乾旱、冰雪、沙塵暴、大霧等氣象災害進行有效監測,而且能為農林災害、海洋災害、地質災害、生態與環境災害監測和評估提供高精度定量探測資料,必將大大促進國家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
同時,風雲三號氣象衛星可以對全球主要作物分類、種植面積、長勢進行監測,為國家糧食儲備和種植管理提供決策支撐信息;可以對空中雲水資源、地表水資源等進行監測,從而達到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確保國家水資源安全的目的。
經過四十多年的努力,我國已成功發射了6顆極軌氣象衛星和5顆靜止氣象衛星。其中,風雲一號D星、風雲三號A星、風雲二號D星和E星在軌穩定運行,風雲二號C星在軌備份。我國氣象衛星已實現了從試驗應用型向業務服務型的轉變。
目前,我國是國際上同時擁有靜止和極地軌道業務氣象衛星的三個國家(地區)之一。世界氣象組織將風雲一號、風雲三號和風雲二號系列氣象衛星納入全球業務應用氣象衛星序列,風雲氣象衛星已成為全球對地觀測系統的重要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