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專項督導檢查綜述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gov.cn   2010年12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探索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的新途徑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試驗區專項督導檢查綜述

    新華社北京12月10日電(記者 吳晶)職業教育如何快速發展?怎樣服務地區經濟發展?怎樣促進就業、改善民生?怎樣解決“三農”問題?如何解決招生規模擴大以後出現的新問題……這是“十一五”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戰略課題。

    2005年以來,教育部分別與天津、河南、四川、廣西、國務院三峽辦、湖北、重慶各地政府簽訂《共建國家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協議》。11月上旬,國家教育督導團分兵六路,對試驗區工作情況進行專項督導檢查。專家們發現:各試驗區結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和民眾對優質職業教育的需求,探索出了一些發展職業教育的新思路、推出了一批新舉措,積累了一些新經驗。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 突出職教戰略地位

    成立省政府主要領導、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工作協調小組、制定促進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和“職業教育攻堅”計劃、出臺各項保障措施和具體實施意見……在國家教育督導團到訪的各個綜合改革試驗區,職業教育已成為政府制定經濟社會發展和産業發展規劃的首要考慮。

    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葛道凱説,職業教育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絡最密切、貢獻最直接、服務最貼近的教育類型。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推動下,職業教育發展的政策環境、輿論環境和社會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各試驗區都把職業教育擺在了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

    據了解,各試驗區紛紛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天津市投入10億多元,完成海河教育園區一期建設任務,佔地10平方公里,辦學規模5.8萬人,擁有7所職業院校。廣西全區共投入60億元用於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四川投入逾百億元,顯著改善300多所中職學校的辦學條件……

    辦學規模穩步擴大 職教打造“半壁江山”

    上世紀90年代,職業教育一度處於低谷:辦學條件差,教學資源缺、以及長期以來人們對職業教育的偏見,使招生工作一直阻礙著職業教育的發展。

    近年來,國家大力倡導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政策環境和外部條件得到完善。2009年,全國共有中職學校14401所,年招生規模868.5萬人,在校生2195.1萬人,畢業生619.2萬人,實現了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規模大體相當的規劃目標。

    作為教育大省、人口大省,河南省2009年全省中職學校招生73.11萬人,在校生187.91萬人,佔全國中職在校生數的十分之一,中等職業教育的招生數和在校生數分別佔高中階段教育的53.13%和48.29%,實現了中等職業學校與普通高中的規模大體相當。

    目前,無論試驗區,還是全國,職業教育已逐步佔據我國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進一步優化了我國的教育結構。

    政府主導多元辦學 盤活資源破解難棋

    由於師資不足,設備落後,實訓基地較少,專業設置與企業無法有效對接等因素的制約,職業教育往往會出現資源緊缺與利用效率低並存的現象。

    各試驗區在政府主導管理下,積極引導和鼓勵中職學校探索建立以公有制為主導、産權明晰、多種所有制並存的辦學體制,支持民辦職業教育發展,促進職業教育多元有序發展。

    從2004年開始,四川德陽市將瀕臨倒閉的公辦職業學校的場地、師資、設備等無償提供給民辦學校使用,實現了公辦、民辦學校的雙贏。成都市讓學生持職業教育券自主選擇職業學校,將辦學的部分權力逐步下放給學校。天津在堅持依靠行業企業辦學的基礎上,組建了16個職教集團,各集團內部學生培養、職工培訓、技能鑒定融為一體,校舍、師資、設備統籌使用,極大提升了教育資源效能。

    “實踐證明,只有進行體制改革,才能走活職業教育這盤棋!”四川省德陽市教育局副局長胡北説。

    突破校企合作瓶頸 有效扭轉“校熱企冷”

    長期以來校企合作始終面臨“校熱企冷”的尷尬,制約著職業教育的縱深發展。各試驗區在創新職業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質量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努力與探索。

    廣西鹿寨縣職教中心實行“校企一體”、“校中有廠”、“廠中有校”的教育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模式;湖北秭歸縣職教中心與當地企業、藝術團體聯合開辦旅遊服務與管理、舞蹈表演等專業,共同辦學;四川成都市禮儀職業中學與企業共同制定課程標準,開發校外課程,近幾年畢業生就業率保持在97%以上……

    四川省教育廳副廳長姜樹林指出,這些方法豐富了校企合作的模式,調動校企雙方的積極性,成功促成學校與企業的真正“聯姻”,真正實現了“合作、對接、共贏”的長效機制。

    試驗區有些教師反映,校企合作還要有適當政策傾斜,如減免合作企業的稅收、學生帶薪實習、政府出資支持教師到企業實踐,對校企共建基地進行補償等。

    加強教師隊伍建設 提高教師整體素質

    為解決師資不足的問題,“十一五”期間,我國組織培訓了15萬中等職業學校專業骨幹教師。各試驗區也出臺多項政策,推動教師數量、質量不斷提高。

    河南、廣西分別出台中等職業學校教職工編制標準,為解決教師缺編問題提供政策依據。湖北每年設50個中職“楚天技能名師”崗位,聘期2年,每人每年補助2萬元。重慶2008年形成了《重慶市中等職業學校教師能力標準》,目前在全市逐步擴大試點範圍。

    天津一方面要求專業教師每年不少於兩個月的企業實踐,另一方面規定各院校新招聘具有碩士學位的教師必須先到企業實習一年,並給予每人5000元的專項補貼。目前全市“雙師型”教師的比例已超過40%。

    健全資助政策體系 促進教育社會公平

    建立健全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是促進教育公平、加快發展中等職業教育的重大舉措。從2006年至今,各級財政共安排資金約400億元用於資助家庭經濟困難學生接受中等職業教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受資助面達到90%。高等職業院校學生享受國家獎學金、助學金和助學貸款,受資助面超過20%。

    重慶市對農村貧困家庭、城鎮低保人員和庫區移民等“五類學生”就讀中職學校實行全額資助學費、包乾補助生活費和住宿費。2009年已有2.5萬名移民學生接受了免費中等職業教育。

    2009年至2010年春季學期,河南全省已有224萬餘人次中職學生受益於涉農專業免學費和農村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補助政策。從2009年至2013年,四川每年組織上萬名藏區學生到內地免費接受中職教育,為他們免除學費、補助生活費,支付交通住宿、書本費,學成後實現就業。

    提升職教內涵質量 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推進,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更加完善,職業教育內涵質量不斷提升,服務經濟與社會的能力更加突出。幾年來,我國職業教育向社會輸送2000多萬畢業生,受到行業、企業的歡迎。

    河南省對41個“職業教育強縣”每縣獎勵100萬元,促進農村職業教育發展。同時實施陽光工程、雨露計劃、轉移培訓等各類涉農職業培訓年均740余萬人次。

    2009年重慶開展三峽庫區移民技能培訓3.5萬人次,移民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約11萬人次,移民創業培訓1000人,移民致富帶頭人培訓約1100人,幫助1.14萬人實現了就業。

    經過多年努力,職業教育不僅具備了大規模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能力,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能力也大大提高。

    國家教育督導辦公室主任何秀超説,在督導檢查過程中,試驗區普遍反映“職業教育的春天已經來到”。隨著黨和國家對職業教育的日益重視,職業教育質量正在逐步提高,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正在逐步增強,我們正處在發展職業教育的最好時機。

 
 
 相關鏈結
· 雲南殘疾人教育由義務教育向高等、職業教育延伸
· 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數字化學習資源平臺2日開通
· 第三屆中國職業教育振興論壇在江蘇省南京市召開
· 兩岸教育專家在南京共同研討職業教育改革與合作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法監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 央企在線 新聞發佈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